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影响当今及未来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关系是当今及未来国际关系中极为敏感而又举足轻重的大国关系之一,处理好中美关系对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当今中美关系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双方在经贸问题、反恐问题、人权及台湾问题等方面既存在着共同的利益,也有着明显的分岐。中美双方能否积极扩大合作,尽力缩小分歧,将直接影响到当今及未来中美关系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2.
奥巴马政府对华贸易政策与中美经贸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建新 《国际论坛》2009,11(4):30-36
随着奥巴马入主白宫和美国第111届国会接管立法议程,美国政府对华经贸政策走向格外引人注目。总体上,奥巴马政府以自由贸易为主调,继续致力于推动中美经贸关系的稳定与发展,但给对华贸易政策打上了实用主义的烙印。而第111届美国国会的立法进程则将进入一个保护主义周期。国会将在人民币汇率、劳工标准和环境保护、产品安全等方面向中国不断施加压力,短期目标在于解决贸易严重失衡问题,长期目标则出于遏制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考虑。因此,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走向,既取决于双边贸易失衡的程度,也取决于双方基本战略目标重合的程度、冲突的程度以及实现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三年以来,中美经贸关系总体上呈现了不断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与此同时,中美贸易摩擦接连不断,并持续升温.中美作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发达国家,经济互补性强,发展经贸合作潜力巨大.在中国加入WTO的形势下,中美高层进行了史无前例的频繁交流,这对双方加深了解,扩大共识,发展两国经贸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中美经贸关系如同一艘巨轮航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速度时快时慢,却始终向前航行;中美经贸关系也如同走在一条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峰回路转,却始终向上攀登.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美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中美之间的经贸摩擦也呈现加剧之势。本文侧重于从美国宏观战略、局部政治事件、整体政治结构和思想观念等非经济因素的角度,探讨中美经贸摩擦频繁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并从整体上对中美经贸摩擦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基本应对思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以中美原油消费量为因变量,以原油价格、已探明的原油储量、原油净进口量、GDP等为自变量分别进行线性回归,得出中美原油消费模型。结论表明:GDP不是影响美国而是影响中国原油消费的显著变量,原油净进口量及原油当年价格均是影响中美原油消费的显著变量,但影响大小差异显著,并对此提出了采用套期保值、保障原油运输通道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中美两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互动关系 ,探讨朝鲜半岛局势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由于中美两国在价值观上的差异,因此在人权的概念、人权与主权的关系以及人权标准是否具有普遍性等问题上有着很大的分歧,导致人权问题成为了中美之间最突出最有争议性的问题之一。对此,中美必须以双方在其他重要领域的共同利益为重,在人权问题上从对抗走向对话,在尊重对方价值观的基础上做出切实有效的努力,消除彼此由于价值观差异造成的猜疑,建立起相互信任全面合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论影响编辑选择的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当前制约编辑选择的社会的、来自媒体内部及编辑个人的因素,指出:社会与媒体组织应为编辑提供适宜的环境,充分发挥其选择职能;而编辑也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使能对作者与作品稿作出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企业投资决策历来受很多内外因素的影响 ,其中主要的因素有不确定性因素、知识资本与智力、企业组织结构、企业资本结构、以及企业家精神等。  相似文献   

10.
中美经贸关系,正在以其突出的作用展现在世界经贸舞台之上。两国的共同利益、经济的互补性是双边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中美高层领导的接触和互访为中美经贸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客观地追溯中美贸易历史,认真地分析其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面对新机遇,积极运筹,妥善处理中美经贸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和摩擦,对促进双边贸易和经济合作的稳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对于中美贸易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货物贸易失衡进行,而事实上,美国对中国的服务贸易顺差已经成为影响双边贸易平衡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对美贸易结构会影响中美贸易的健康发展。就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之间开展服务贸易的可行性进行论证,指出两国的产业分工格局和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为双边开展服务贸易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服务贸易必将成为未来中美贸易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迅速发展 ,东盟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提到议事日程 ,预计在未来 10年建成 ,这将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总体上看 ,双边经贸关系发展中竞争性与互补性兼而有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必将大大提升中国和东盟在国际上的竞争实力。伴随着各自要素禀赋、产业结构以及比较优势的发挥和演进 ,未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发展必将呈现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中美经贸关系的新格局及其对双边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当前中美经贸关系出现了三大特征,即经贸纷争常态化,美国对华经贸政策安全化,相互依存深化和对称化.中美经贸关系的上述特点对双边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经贸关系将继续支撑双边关系的发展,同时也是中美关系一个主要的纷争之源,中国在双边关系中的博弈能力得到提升,美国在非经贸问题上对华使用经济杠杆的可能性和有效性都会下降;但是由于中国对美国的总体依赖仍然大于美国对中国的依赖,美国仍会不时地利用经济杠杆来影响中国的经贸政策,以促进美国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4.
潘蓉  肖河 《国际论坛》2020,(2):93-109,158,159
"修昔底德陷阱"是一个颇具改进潜力的理论机制,简单地批判和拒斥这一概念既无助于拓展对大国竞争的理论研究,也不符合对当前中美关系发展现实的直观感受。如果用军备、冷战竞赛或者破坏性政策来代替战争作为因变量,"修昔底德陷阱"理论更是能够具备相当程度的解释力。不过即使如此,利用该机制来分析当前的中美关系时,仍然要仔细审视这对关系是否适用于该理论的关键逻辑--美国对中国的实力增长真正地感到恐惧。从政治心理学中恐惧的概念出发,结合美国国内的相关讨论、政策表述和对华行为,可以看出美国目前并未恐惧中国,其行为更多是为了追逐利益和声誉,其整体对华外交政策以"碎片化"和"追逐风险收益"为主要特征。这意味着"修昔底德陷阱"可能尚未在双边关系中触发。美国的对华政策的主要变化是将"规范"中国的重点从政治和安全领域转移到经济领域,更多是其对冲战略的重心调整而非"质变"。"修昔底德陷阱"尚未触发的结论有其双重意义:积极而言,不必夸大美国的制华政策,激烈的经贸摩擦并不必然滑向"新冷战";消极而言,中美关系仍然有很大的恶化空间,如果持续互动不当,还会招致更具破坏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美国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是近年来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美国出口贸易发展的特点,分析其出口增长的原因,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从全球角度出发,指出贸易法律争端的必然性、同世界经济景况的密切联系以及全球贸易争端高发的现实情况,从美方角度指出国内政治、经济压力转嫁,遏制中国的战略需要等原因,并从中方角度分析出口商品结构较低,出口市场分布过于集中,国内企业缺乏自律,出口秩序混乱以及应对贸易争端的策略还有待提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针对美国白银收购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中国要求美国改变这项政策,由此,在美国政府内部引发争论。美国国务院为避免触怒日本,主张美国自行修改白银政策或联合其他国家共同解决;而财政部从反对绥靖日本的角度出发,主张给中国以经济援助,并将其作为政治支持中国的有力工具,最终财政部的意见占了上风。世界局势的变化和罗斯福在不同时期的政策考虑导致了这种结果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2003年美中贸易逆差继续扩大,美国一方面要求人民币升值,另一方面要求中国扩大进口,否则将对中国产品普遍征收27.5%的进口关税。显然,目前基于竞争性秩序的自由贸易政策造成了美国的贸易逆差和270万人的失业,是行不通的。如果美国选择贸易保护主义或是扩张性的战略贸易政策,无疑又会对中国造成损害。基于结构性增长理论的结构贸易政策提供了一个基于中美合作的非零和博弈的贸易政策,是共赢的、最完美的政策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中美贸易摩擦的新变化、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中美贸易摩擦的一些新变化,并从经济和非经济因素方面进一步分析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提出解决中美贸易摩擦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某种意义上说,美国对以色列的援助是美以关系的晴雨表。以色列建国伊始,美国就通过援助拯救了这个新生国家,从而奠定了美以关系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对以色列的援助主要以经济援助为主,军事援助所占比重很小。进入60年代,美国对以援助总量和援助结构均发生明显转变,美以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转变是冷战背景下美国对以色列乃至整个中东战略的调整,对中东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