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文章以2011—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FGLS模型、交互项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效应与实现机制。结果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显著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提升经济协调发展程度;(2)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以资本要素流动和技术要素流动效率提升为渠道的传导机制,且不同区域的提升程度存在差异;(3)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要素流动效率渠道的门槛效应,即随着门槛值的提高,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进一步降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4)经济开放程度、商业环境、金融发展水平等也是影响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金融生态系统运行绩效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区域之间资源的利用效率、经济的发展效率、市场秩序的调节效率以及金融主体的经营效率,能够综合反映区域金融的发展水平。通过构建纳入空间异质性—非期望产出因素的区域金融生态效率测算模型,对中国2006—2015年省际金融生态运行效率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金融生态运行效率测度会对真实情况出现估计偏差,对政策制定产生误导,因此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效率测度更为合理。中国金融生态运行效率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空间技术异质性导致金融生态运行效率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效率依次递减的格局,并且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2009—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科技金融效率,运用Dagum基尼系数解构科技金融效率的空间差异特征,采用Kernel密度考察空间演变趋势,通过测算Moran’s I揭示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中国科技金融效率总体上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但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科技金融效率总体区域差异整体上呈持续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主要来源;在Kernel密度估计中,中部地区科技金融效率空间分布相对集中,而其他地区不稳定,有强烈的极化趋势;近年来邻近省份科技金融的发展对本地科技金融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城市金融发展与集聚是影响城市金融效率的重要因素,但是城市间的社会金融网络关系对金融效率是否存在影响并未受到足够关注。文章在构建城市金融网络的基础上,选取城市社会网络关系中的程度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两个核心特征,以中国2015—2019年30个省会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为样本,分析城市网络特征对金融效率影响的机制和空间差异性。研究发现:城市网络的两个核心特征对金融效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城市网络特征均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提升金融效率,其中,程度中心度还可通过促进科技创新与加快资本积累来提升金融效率;城市网络特征对金融效率的促进作用在空间上具有显著差异性,一方面体现在不同的网络特征对同一区域的影响不同,另一方面体现在同一网络特征对不同区域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2009—2017年我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在中国特有的土地制度下地方政府策略性的土地供给行为造成的土地供给结构扭曲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土地供给结构扭曲对绿色经济效率存在负面影响,而且这种负面影响在土地供给结构扭曲的一阶和二阶滞后项上表现尤为显著。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地供给结构扭曲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城市区域分布、规模和资源禀赋上的异质性。进一步的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土地供给结构扭曲会通过阻碍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抑制城市技术创新这两个途径降低绿色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6.
基于主成分分析与多变量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研究了中国不同省份之间农村金融排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与影响效果。研究发现,农村金融排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在不同省份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在东部省份最显著且程度最高,在中西部并不明显;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加快商业金融发展、促进金融业合理竞争的金融手段更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财政支持措施比金融手段更有利于降低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7.
数字经济通过降成本、可达性、信息完备、服务灵活等优势促进普惠金融政策的深化,助推改善相对贫困。文章借助分位数回归模型,选择2011—2019年的样本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相对贫困的改善效应。结果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有效促进了相对贫困状态的改善,但改善效应存在分布差异,依相对贫困深度呈现“倒U”型特征;(2)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和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对相对贫困影响系数的波动幅度较大,数字化程度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小;(3)数字普惠金融对相对贫困的改善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主要体现在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地为相对贫困程度低的居民改善了生活状态,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相对贫困的影响极为有限,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相对贫困程度最高居民生活的改善效果相对较弱,但与西部地区相比明显较强。  相似文献   

8.
李东海 《统计与决策》2022,(20):164-168
文章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从全国和分区域层面实证分析了创新要素流动影响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效应及区域差异性。结果表明:R&D资本区际流动能够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而R&D人员区际流动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R&D资本区际流动影响区域创新效率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而R&D人员区际流动影响区域创新效率的直接效应显著为负;创新要素流动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其中,R&D人员区际流动对中部地区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R&D资本区际流动对西部地区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章根据2005-2014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建立Panel-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中国金融发展规模、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体现在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效率两个方面,但这种影响并不显著,相对经济增长自身的贡献率较低;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效率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但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效率的贡献率相对金融发展本身较低.  相似文献   

10.
从金融生态环境视角分析资本的自由流动及其配置效率,是学术界研究经济金融理论的新探索.文章以我国工业企业2008-2016年的季度数据为例,研究金融生态环境因素对我国工业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经济水平、金融状况、社会基础和制度环境,都是资本配置效率波动的原因,且都是显著影响社会资本配置的重要因素,而来自金融市场的信息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99—2008年中国280个城市的工业企业微观数据,通过构建三维经济集聚指标体系,本文度量了我国地方经济的集聚特征;分别采用均值回归和分位数回归面板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地方政府对工业企业的征税策略以及企业实际税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集聚形态和规模差别较大;②地方政府依据不同的经济集聚特点采取差异化的征税策略,其税收竞争是政策引导下政府与企业的智慧博弈,而非“逐底竞争”;③东部地区企业实际税负与劳均资本、资本流动性的关系有别于中西部地区;④企业性质结构、企业规模和城市基建水平均对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吉瑞等 《统计研究》2015,32(12):30-37
本文立足于中国特定的制度环境,从融资约束的角度建立了一个地方政府投资和土地财政关系的分析框架,采用地方政府2002-2010年间的面板数据,检验融资约束对地方政府投资的影响,从而为进一步的财政改革提供微观证据。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地方政府投资和土地出让收入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地方政府投资受到了融资约束,过度依赖于土地出让收入。(2)“事权”和“财权”不匹配所导致的财政缺口加大了地方政府融资约束,而金融发展则缓解了融资约束现象,财政缺口较小、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政府投资与土地出让收入之间的相关性较小。最后,本文认为进一步的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发展可以改善地方政府的融资条件,促进地方政府更有效率地进行投资。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99-2013年全国30省际数据,利用动态面板模型,考察了财政分权深化下地方政府的努力方向。结果表明:在财政分权初期,地方政府因获得更多的资源支配权,其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出来,并极大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但随着财政分权进一步深化,其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逐渐减弱,而对地方财税增加的推进作用依然存在,地方政府的努力方向由此产生扭曲,稳定并提高地方财税增速成为其首要目标。建立合理的地方政府考核制度,完善财政分权制度,对于稳定地方经济增长速度,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大量关于吸引FDI的税收竞争,但在现有的理论研究中,对地方政府税收竞争基本沿用国家之间竞争的模型,没有引入地方竞争的特殊激励。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的形式及其原因,然后尝试通过建立一个考虑地方政府特殊激励的税收竞争理论模型分析,以此对我国地方政府参与税收竞争的行为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地方政府过度税收减免是一种双输的政策,惟一获利的只是外国资本;中央政府应采取干预措施限制和消除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竞争;官员政绩考核机制是我国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的深层激励等。  相似文献   

15.
不同区域金融体系资本供给、风险管理和回报激励等方面的差异,导致金融促进技术创新的效率也不相同。本文测定了我国23个省市金融体系对技术创新的Malmquist生产率,发现23个省市金融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的效率的平均水平是逐渐提高的,且各省市金融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的Malmquist生产率的差异性也通过随机影响变截距模型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16.
卢建新  罗百棠 《统计研究》2021,38(11):73-86
我国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的比价长期偏离合理水平并逐年扩大,这种不合理的土地比价反映了土地要素价格扭曲的程度。本文运用2007—2017年全国287个城市的土地出让微观地块数据研究发现:作为供给端因素的政府动机和需求端因素的企业预期共同导致了地价扭曲的形成。企业预期充当政府动机的中介变量在地价扭曲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这表明企业预期可能在政府动机的影响下“不自觉”地扭曲了地价,充当了地方政府扭曲地价的工具。地价扭曲有利于工业资本 积累,但却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为减轻土地要素价格的扭曲程度,在短期内政府应当正确引导企业预期,从长期看应弱化地方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干预。  相似文献   

17.
杨龙见  尹恒 《统计研究》2014,31(6):42-49
税收竞争是地方政府财政竞争的常见方式。为吸引税基,放松税收征管力度是其主要表现形式。理论模型表明地方政府不同策略行为取决于相对税率的权衡;政府间不同的资本税率弹性导致了实际税率的分化。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了中国县级政府的税收竞争行为,发现相邻县存在显著的策略互补(税收模仿);异质性政府税率存在差异,贫穷县的实际税率要高于富裕县。纠正扭曲的税收征管策略和提升市场保护激励是未来改革关键。  相似文献   

18.
资本流动和对外贸易是新兴经济体融入外部经济的两种基本途径,金融发展是其重要的内部推动力。新兴经济体在全球化进程中将会面临怎样的难题?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与评价,研究发现:资本流入、进口资本品与服务是新兴经济体技术溢出的重要途径,金融深化对其所带来的技术溢出起到了媒介作用;资本流动与贸易又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彼此之间形成了交互效应;新兴经济体的技术效率总体上呈现上升的态势,但在效率值上存在着明显差异。新兴经济体对国外资本、技术与市场存在着路径依赖,这已成为制约其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相似文献   

19.
王洪亮  程海森 《统计研究》2019,36(11):104-112
现阶段,商业银行信贷仍是我国社会资金配置的主要方式。出于盈利和风险考虑,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天然具有顺周期特征。为实现稳增长目标,政府更倾向于逆周期调节。受到地方财政收支状况影响,省级地方政府会采取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干预省域资金配置。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因此,省域信贷风险判别是一个动态过程,需在经济周期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下整体考虑。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建立了2008年以来省域信贷风险识别模型,研究发现,第一,地方财政支出收入比与不良贷款率存在正向影响关系,资本回报率与不良贷款率存在负向影响关系,且地方财政支出收入比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程度更大;第二,依据分类准则,属于信贷高风险的省域分别是:河南,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第三,在地方财政支出收入比、资本回报率的显著作用影响下,我国各省域不良贷款率呈现U型变化,不良贷款率阈值为1.49%,即当不良贷款率大于1.49%时,省域贷款风险较高;第四,当我国资本回报率处于企稳阶段,不良贷款率处于低于阈值的谷底阶段,且省域间风险差异性较小。当我国资本回报率处于下行阶段时,不良贷款率上升至阈值线以上,且省域间风险差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20.
冀云阳等 《统计研究》2019,36(7):91-103
本文研究了土地融资对我国城市化失衡的影响效果、地区异质性表现以及背后隐藏的债务风险。利用2007-2015年间地级市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的土地融资活动显著促进了“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这一失衡现象的形成,并且此影响在人口流出地和中西部地区的城市表现得更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负债型”城市化融资与“供给型”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可能引致较大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体现为土地融资会加重发展失衡城市的债务负担,而投资回报和效率较低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机制。以上结论意味着不考虑需求因素而盲目依靠债务性投资驱动城市化发展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应探索建立推动城市化良性发展的融资体系,并在土地融资与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之间建立稳定的投入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