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渡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开始从整体上进入社会转型时期。从社会运行的角度分析,中国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由恶性运行向中性运行,并进而向良性运行阶段转化的过程。从社会转型的主体内容分析,中国社会转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以经济改革为主体的阶段、以社会改革为主体的阶段和以政治改革为主体的阶段。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以社会改革为主体的阶段,这是中国迈向现代社会不可或缺、至为重要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王炜 《学术交流》2006,(11):117-119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服务职能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黑龙江省各级政府加强服务职能建设的目标:一是经济调节职能建设,政府部门要做好与企业的脱钩转制工作,充分发挥产业的导向作用;二是市场监管职能建设,要以完善市场主体服务体系和培育成熟的市场机制为目标实行市场监管;三是社会管理职能建设,政府的各级公务员切实做到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四是公共服务职能建设,以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优先人力资本和公民基本生存保障方面的投入服务。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极为丰富,历代领导集体都强调社会建设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总是千方百计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特别强调人民利益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最广泛地动员和支持人民群众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坚持人民共建共享的原则推进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4.
社会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建构一个以社会组织为基层主体、以居民自治为特征的社会结构形态。作为一个相对于西方市民社会发展的后发进程,我国的社会建设既面临着传统资源匮乏和现代社会多重压力的困扰,又具备了在借鉴西方社会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实现超越的可能。通过实现从管理社会到社会管理理念的转变,我国的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事业需要在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和道德价值基础两个方面发现自身的发展逻辑,规划符合这一逻辑要求的发展路径,以最终落实于超越利益共同体层面的价值共同体的建构,来推动我国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社会建设为重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建设关系到发展本身的正当性,加强社会建设是经济发展自身的需要,也是政府职能转换的要求和方向,从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出发,党和政府的工作正在经历、并且也需要经历一个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社会建设为重心的发展。社会建设所要面对和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广大公民不断觉醒和提升的权利意识和诉求,与政府和社会满足和保护公民正当权利之意识、机制、能力的欠缺之间的矛盾。今天,从宏观的制度和结构层面看,我国社会建设面临着三个方面的约束,即政治改革滞后、社会参与不足和全球化背景下资本权力的扩张。  相似文献   

6.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关注民生,关心和改善群众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为改善民生,必须加快社会建设。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7.
高红波  邓万春 《社科纵横》2008,23(12):38-40
经济市场的经济性使经济建设优先追求效率,社会市场的社会性使社会建设优先追求公平.社会市场具备完全市场要素,如社会生产者(即政府和社会组织)、社会产品(包括初级社会产品和次级社会产品)、社会分配、社会消费(即初级消费和次级消费)等.它以其特有的市场杠杆调节作用,协调分配社会资源和利益,保障政府、民众、社会三方各自的目标实现而又互不损害,从而为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制度性环境.  相似文献   

8.
田华 《社科纵横》2011,(9):22-24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和管理理论的提出和逐步丰富完善,是中国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时期的必然,也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发生新转向。当前,一个整体上的以社会建设为目标、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框架已经形成,中国改革发展已从重视社会建设与管理理论阶段飞跃到了开始进行熟练操作和运用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谢石松 《探求》2005,(4):41-44
广州市能够建设成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是历史的机遇。要尽快从中央政府取得全方位开放的政策许可;建立全方位开放的社会经济管理机制;建立全方位开放的配套基础设施,以尽快完成作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建设既是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也是学术界的研究焦点。本文基于社会学视角,对和谐社会建设进行了深度解读,指出和谐社会建设要构建合理的社会结构与实现稳定的社会状态。构建合理的社会结构主要是建构合理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以及阶层结构。实现稳定的社会状态主要是实现社会均衡、社会协调以及社会有序。  相似文献   

11.
陆道平 《阅江学刊》2011,3(4):31-34
目前,苏南地区正在经历着社会经济结构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传统苏南政府管理方式在实践中遇到了诸多新生社会问题的挑战。要实现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就必须正确分析社会发展的变化并对自身作出正确的调整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转变管理职能、突出服务理念、创新基层政府管理方式、实现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管理模式,是促进和谐苏南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中共十七大报告所说的社会建设,是指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为满足城乡居民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公共生活事业的建立、创新和发展.中共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了改善民生、公平、增加居民收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问题.社会建设有三大特性:人本性、公共性和公益性、结构性和整体性.社会建设要处理好五个关系: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适应需要与可能供给的关系、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公益性与自助性的关系、事业与产业的关系.搞好社会建设还要注意八个问题:统筹兼顾,协调好各种建设的关系;增加投入,形成政府主导和社会协同的共建机制;城乡统筹,社会建设与城乡建设相结合;重视生态环境,社会建设要兼顾生态文明;重视社会稳定,使人民安居乐业;创新体制,完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体系;完善法律,依法建设、管理、服务;群众参与,全社会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13.
文化的辩证法及社会的文化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存之 《求是学刊》2001,28(3):27-32
马克思关于人的辩证发展三阶段理论确立了文化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 :群体性文化、个体性文化、类主体性文化 ,三种文化形态规定了三种基本的社会类型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知识社会 ,与三种社会类型相对应的经济形态是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其中人是根本 ,而社会却直接地与文化紧密联系。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有三重文化背景 :个体性文化是主体文化背景 ,类主体性文化是前瞻性文化背景 ,群体性文化是历史性文化背景。中国社会的发展必须与三重文化的本质规范相统一。  相似文献   

14.
陈福平 《社会》2012,32(2):84-104
已有研究多数认为市场经济、社会参与有助于普遍信任的建立,“关系”则阻碍这种信任的形成。基于CGSS2005数据,本文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多层次线性模型分析了市场经济、社会参与和关系信任对普遍信任的多重影响。研究表明:以亲属信任为核心的关系信任对普遍信任具有消极影响;当社会组织成员间信任仍是一种关系信任时,社会参与对普遍信任也呈现出消极作用;市场经济发展能够提高普遍信任,但同时推动了“关系”的使用,从而使得当代中国的市场经济与普遍信任间存在着相反的双向影响。因此,在经济建设中必须进一步推动社会参与。社会参与不仅仅要关注于组织的增长,也需要在制度层面上给予“跨关系”成员交往更多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彭华民 《社会工作》2013,(2):10-13,42
社会建设部分内容的实施行动可以回溯到我国古代和近代。政府和民间关于慈幼、养老、振穷、安辑流民的思想和行动,都是对建设美好社会的初步构想和努力。中国共产党在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创新性地将社会建设纳入五位一体布局的小康社会建设总体框架,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民生为本的制度是社会建设的创新点,围绕民生的社会建设内容包括: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制度;建设更高质量的就业制度;建设好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制度;建设整合型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好健康保障制度;建设好社会管理制度。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需要社会建设政策的推动,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结构转型必然引起公共政策体制的变化。我国社会结构转型具有双重过渡的特点,导致公共政策体制的极其复杂的异质性,使之既具有前工业社会的某些特征,也具有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某些特征。主要表现为组织结构上的集中型、层级型和网状型三型同构;权力分配上的高度集权、层级授权和多元分权三重交叠;运作方式上的单向命令、双向指令和多向协商三式并存;运行机制上的传统规范、法治规范和混合规范一定程度的三规虚范。在社会结构转型期要优化公共政策体制,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正确处理人民大表大会、执政党和政府的关系;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政府整体同政府部门及其所属组织的关系;中央政府同地方政府和最基层的执行者的关系;公民权利同国家权力、官员职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刘玉峰 《唐都学刊》2009,25(4):9-12
唐代经济史研究要继续以唯物史观作为最高指导,继续走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正确路径,同时要加强研究的综合性,注重经济思想、经济政策、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经济绩效、经济影响等的联系的和综合的探索,揭示经济发展的经济史意义和社会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处于改革关键期的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层面、多领域、多原因的社会安全问题的严重威胁,极大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质量状况.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妥善处理,不仅关系到“高质量社会”的实现,而且会直接影响改革的走向及社会建设的成败.从社会质量的视角来看,中国社会建设的取向应包括:在理念上,要确立社会安全是一种福祉的理念;在政策取向上,要实现从关注经济政策到关注社会政策的转变;在治理上,要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在价值取向上,要实现从关注民生到关注公平正义的转变.而贯穿上述四个层面的核心是强化制度的基础性规范作用,重建制度权威.  相似文献   

19.
日本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伟 《日本学刊》2003,(4):127-139
日本已经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阶段 ,即进入了日本所说的人口“少子老龄化”阶段。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将影响到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人口的减少和出生率的下降 ,将进一步加速日本的人口老龄化进程 ,对日本社会老年赡养负担及社会保障、对劳动力年龄结构及劳动力供应、对教育领域及产业结构和消费等领域产生诸多影响。日本近些年来试图缓解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采取改革和充实以老年人为对象的各种制度措施 ,并为提高生育率制定对策。  相似文献   

20.
社区离不开一定的地域、环境和区位结构,但更重要的是人的利益共同体。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是一场具有国际环境背景但又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它的目标不仅在于经济、环境和设施;更主要的还在人,在于人的精神、满意度、归属感和凝聚力。本文把理论上定义的社区概念和现实意义中的社区实体相结合,以北京市YF社区这一新兴公寓式社区为案例,以社会网络理论的基本观点为基础,针对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社会网络理论在当前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