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孙中山顺应了20世纪初世界海洋战略竞争的大前潮,从思想和实践展示了他对海权的高度认知,成为近代中国海权观形成的重要标志。以地缘政治为视角,可以看到孙中山对海权与国家政治、海权与国家经济、海权与国家安全、海权与社会进步的真知灼见,是引导中华民族走向海洋强国之路的思想宝库。中国要想在未来不再重蹈近代的覆辙,就必须加强国民的海洋意识和海权观的教育,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  相似文献   

2.
从大陆到海洋——中国地缘政治的战略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地理条件上讲,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具的国家。然而古代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大陆国家;近代中国因丧失海权而衰落,改革开放使中国人走向世界,也越来越认识到海洋的重要;21世纪是海洋世纪,更是太平洋世纪,从安全形势、经济发展、实际利益和历史经验等几个方面来看,发展海权对于崛起的中国来说是正确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由制海权分布界定的海权格局,影响着相关国家的海洋权益、安全以及战略。东北亚地区背陆面海,是多个海陆战略力量的聚集地。近代以来,中、日、俄、美等国的海权互动,推动了东北亚海权格局的不断演变。随着冷战后海权国家的海上扩张与安全结盟,陆权国家的海权实践与海上合作,东北亚海权格局呈现出新的特点:陆权国家海上力量渐次生成,对海辐射能力增强,与海权国家摩擦加剧。对此,中国应当在东北亚地区避免海陆强国的联合包围,加强与大陆强国的海上安全合作,发展陆权辐射下的有限海权,形成应对海上霸权的非对称优势,努力为我国的和平发展创造更好的海洋环境。  相似文献   

4.
近代日本远洋渔业大致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低迷和振兴期以及战时政府管制期这四个阶段。自明治中期,日本政府大力发展近海和远洋渔业,海洋渔业实现了从沿岸、至近海和远洋渔业的结构性变迁。甲午战争后,日本借助军事力量推进海洋渔业走向扩张,大肆攫取邻国渔业资源;这些侵扰活动既蚕食了近代中国的渔权,也严重侵害了中国的海权,给中国渔业、渔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侵害。在和平发展时期,渔权是实质性的海权,依然是海权的核心。当今,中日两国在海洋和渔业领域也存在一些利益纠纷,而通过交流和交涉化解歧见理应是不二选择。惟其如此,才能共同维护远洋渔业的和平发展,进而保障亚洲以及世界海洋秩序的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5.
浅析中国海权发展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勇 《太平洋学报》2010,18(5):90-98
海权的争夺在世界历史和大国的地缘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海权对于中国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崛起与海洋从未有过如此紧密的联系。本文以中国海洋意识薄弱的根源与负面影响及现代海洋意识的发展为切入点,在解读西方海权思想和中国学术界对海权认识的基础上,从海权的构成与运作两大体系的层面阐述笔者对现代意义上海权思想的理解,最后从中国海权战略定位的角度对中国发展海权的问题进行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日本企业在中国投资是中日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甲午战争之后日资企业进入中国,至今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了。百年沧桑、斗转星移,中日两国关系既经历了不堪回首的昨天,又迎来了平等互利、合资合作的今天。面向明天,两国企业将在经济技术合作中谱写新的篇章。本文拟从宏观的角度,将本世纪前半叶与近二十年日本企业在华投资的主要特点,加以比较分析与研究,以期吸取历史的教训和启示,进一步推进中日两国企业间的经济合作,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昨天与今天,日本企业在华投资经营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昨天,日资依靠战争敲…  相似文献   

7.
同作为陆海复合型国家,法国近代海权形成过程对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7世纪初,应法国建设强大海洋国家的时代需要,法国首相黎塞留提出并践行了独具特色的海权思想,其海权思想主要体现为系统的海军战略思想和海军战略理论,内容涵盖对海上力量的认识、海上力量的建设和海上力量的应用等三个方面。黎塞留海权思想直接指导了法国的海洋强国建设实践,推动了法国作为传统大陆国家的传统海洋观念和国防理念的更新,为法国乃至世界海军战略的发展提供了启示。黎塞留海权思想是世界范围内第一次由传统陆权国家所提出的系统的海权思想,其内容不仅对其他"滨海的陆海复合型国家"破解其自身"在海权发展上面临的两难困境"提供了启示,也为传统海洋强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甲午战争对于中日两国来说,都是两国近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甲午战后不久,日本的学术界就开始了对甲午战争的学术研究,其间,经过近百年几代学者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但从战前战后的研究的方法、方向、学术成就上看,战前和战后的学术研究有着明显的不同。本文拟从日本战前和战后的甲午战争研究史的分析中,整理日本学术界的甲午战争研究的特点、倾向以及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并分析当今研究的学术动态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国家之一,也是当今世界的海洋霸权国家。作为国际体系中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向来把控制海洋作为维系和巩固其霸权的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海洋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兴起、霸权护持的战略考虑以及潜在竞争对手的变化促使美国推出了"千舰海军"计划,进而演变成美国的海权合作战略。美国先后在2007年和2015年颁布了两个版本的海权合作战略,显示出该战略在不断演进与发展。这种演进与发展在完善和发展美国海权战略的同时,也丰富了地缘政治理论中的海权学派思想。然而,美国的海权合作战略对中国的海上反干预作战、海基核力量建设、海上交通线的安全以及正当海洋权益的维护造成了不利影响,如何针对该战略趋利避害成为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海权概念的系统解读与中国海权的三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权可以分为狭义海权和广义海权,广义海权是一个概念体系,包括观念层次的海权、战略层次的海权、权利层次的海权、权力层次的海权、利益层次的海权。从政治学角度看,海权包括海洋权力、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三个部分。研究中国海权,可以从逻辑向度、历史向度、现实向度三个维度展开。发展中国海权,需要从观念层次、战略层次、权利层次、权力层次和利益层次全面推进。目前,我国海权在形式上表现为海洋权利的维护,在本质上则表现为海洋利益的维护,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能否得到有效维护,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强大的海洋权力,判断海洋权力大小的基本依据,则是中国能否建立一支强大的海空力量。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In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the United States claimed to be neutral, but was in fact pro-Japanese. Before the war, it repeatedly refused mediation requests by China and Korea and rejected Britain’s joint mediation proposal while tacitly agreeing to or inciting Japan’s launching a war. During the war, American diplomats, as wartime protectors of both Japanese and Chinese nationals, frequently went beyond the limits of international law to protect Japanese spies in China. As the only mediator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rejected the joint mediation efforts of European powers and helped reduce international pressure on Japan. At the same time, it unilaterally convinced the Qing government to accept Japan’s aggressive demands so as to help Japan achieve its war aim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United States’ bias towards Japan was that it hoped to use Japan to end the tribu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in order to further open the door to China while weakening the influence of Britain and Russia in East Asia.  相似文献   

12.
一百多年前,在海权论的影响下,美国抓住机遇实施海洋扩张战略,迅速扩展海军实力并增强综合国力,成为称霸海上的强国。"二战"结束后,美国逐渐转变海洋发展思路,采取了几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措,对美国的海洋工作乃至世界海洋形势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探讨了20世纪50—90年代美国海洋发展思路在政治、军事和科教等领域的主要表现,并初步归纳了这一时期美国海洋战略的实质特征。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国门洞开,外国教育制度通过各种渠道逐渐传入中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经验,在中国建立近代学制,开展研究生教育,是中国新式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甲午战败后,研究生教育仿效日本模式,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奠定了中国近代学制和研究生教育的基础。辛亥革命成功后,研究生教育嫁接德国模式,教育部先后颁行壬子学制和癸丑学制,仿效德国洪堡式大学中以导师指导为主的研究生培养制度。20世纪20年代以后,研究生教育移植美国模式,美式的研究生培养制度集中体现在1931年草拟、1935年修改颁布的《学位授予法》中。近代高等教育学习对象和仿效模式的频繁转换,实际上蕴含着中西学术文化的持续冲突。至今,中西学术文化尚未真正融合,中国大学的现代化仍在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14.
张峰 《太平洋学报》2012,20(6):80-88
马克思恩格斯主要从社会再生产角度论述了海权思想,新航线的开辟、工业革命、航运、殖民地、世界市场是马克思主义海权思想的五环节。马汉从争夺世界霸权的角度论述了生产、海运和殖民地三环节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海战史的角度论述了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关系。本文认为,这两种海权思想既有共性又有本质差异,均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海洋的重要作用。海权思想对于中国发展航运经济、建设强大海军、维护海洋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From 1592 to 1945, Japan conducted a series of military incursions in East Asia, including the invasion of Korea of 1592-1598,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and the 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of the 1930s-1940s. The tone of this series of aggressive actions was set by Toyotomi Hideyoshi, was continued in the Meiji Restoration and magnified in the Showa era, crystallizing into a pervading pattern of thought and action hiding behind the facts. Those post-World War II views that propose to cut the connections among these wars launched by Japan do not conform to the way Japanese said and behaved in the past but merely endorse some contemporary Japanese academic opinions. Therefore, exploring the facts and hidden logic linking these wars and restoring the original attributes of each regional war may be of benefit to fundamental studies and realistic concerns about Eastern Asian issues.  相似文献   

16.
从1592年到1945年,日本在东亚地区先后发动了“壬辰倭乱”、“甲午战争”和侵华战争等大规模兵燹。这一系列剑指东亚的侵略行动,定凋于丰成秀吉,承绍于明治天皇,膨胀于昭和时代,已形成隐秘于事实背后的一以贯之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惯性。“二战”后主张切断战争『日J关联的意见,并不符合历史上日本人的自身说法和做法,却符合现代日本学界的个别表述。因此,钩沉每场战争之间的事实和逻辑隐情,还区域战事以本来属性.或许能对东亚问题的基础研究和现实关照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e question of the amount of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 indemnity involves three main elements: Japan’s military expenditure on the war, China’s actual payment, and the actual amount Japan received. On all of these issues, there have always been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scholars.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 relevant archives and documents and the main scholarly work in both China and Japan and provide a detailed discussion of several scholarly points of views and their basis, and examine the pre- and postwar exchange rates between the yen, the Chinese treasury standard (Kuping) silver tael, and the pound sterling, taking account of the fluctuating value of the yen before and after the war. On this basis, we calculate that Japan’s actual military spending on the war was no more than 125 million yen, while the actual payments by the Qing government, converted to pounds sterling and then to yen, totaled 358.36 million yen. Japan extorted 233.36 million yen from China, or three times Japan’s total annual revenue at the time.  相似文献   

18.
刘喜发 《唐都学刊》2005,21(5):43-48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全面抗战爆发后的形势和党面临的任务,适时领导我党我军实行军事战略的转变;科学地预见抗战历史进程;系统地阐明了持久战的理论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在总结统一战线工作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完整地提出了同国民党顽固派斗争的政策和策略;全面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系统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创造性地发动整风运动,使全党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领导召开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出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的政治路线和纲领,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夺取新民主主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时代的中美海洋地缘政治与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文振 《太平洋学报》2010,18(12):45-51
全球化时代地缘政治仍是影响大国兴衰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海洋地缘政治和由其决定的海洋战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确保制海权是美国保持霸权地位的关键。面对中国崛起的新局面和向海洋发展的趋势,美国正在构建类似于冷战时期遏制苏联的同盟。中国海军长期坚持"近海防御"和"积极防御"的海洋战略,但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安全利益的全球化,需要逐步改变为"全球安全"海洋战略,这是由国家的地缘政治格局决定的。中国在继续推行以理性态度和原则解决海洋争端问题的同时,根据需要加强海上力量的发展,才能为最终实现以实力求和平创造条件。中美两国远隔浩瀚的太平洋,两国最可能发生矛盾和冲突的地方在海洋,必须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其重要功绩之一就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这面旗帜,开辟了中国政党政治的新局面,改变了尖锐对立的国共关系,国共两党重新合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这面旗帜,为中国各民主党派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机会和可能,民主党派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积极力量;这面旗帜,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积极性,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体和中坚力量,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这面旗帜,使中国共产党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展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为其走向世界、被国际社会所承认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