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全球化时代的中美海洋地缘政治与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文振 《太平洋学报》2010,18(12):45-51
全球化时代地缘政治仍是影响大国兴衰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海洋地缘政治和由其决定的海洋战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确保制海权是美国保持霸权地位的关键。面对中国崛起的新局面和向海洋发展的趋势,美国正在构建类似于冷战时期遏制苏联的同盟。中国海军长期坚持"近海防御"和"积极防御"的海洋战略,但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安全利益的全球化,需要逐步改变为"全球安全"海洋战略,这是由国家的地缘政治格局决定的。中国在继续推行以理性态度和原则解决海洋争端问题的同时,根据需要加强海上力量的发展,才能为最终实现以实力求和平创造条件。中美两国远隔浩瀚的太平洋,两国最可能发生矛盾和冲突的地方在海洋,必须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时代的安全与安全的全球化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全球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计算机的普及和因特网的出现、“9·11”事件开辟的全球化政治进程。全球化时代的安全问题具有双重性、整体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中国要从根本上维护自身的安全,实现国家和平发展的目标,就应当在安全战略的选择上实现超越。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5,(11):18-20
全球化时代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话题的时代,政治全球化是全球化或经济全球化时代衍生出的一个命题,已经成为不可阻挡和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政治全球化过程,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面对一系列政治领域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追求兼容的政治文化、协调的政治行为、平衡的政治格局的国际政治过程。全球化时代的政治走向,在总体上表现为政治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政治行为从对抗走向合作,政治格局从单极走向多极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4.
2020年8月开始,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互联网品牌抖音、微信等进行强购和打压,折射了当下互联网思维逻辑体系的深刻嬗变.互联网思维从最初作为被建构为共同信仰的"信息全球化",走向了国家之间互相竞争与对抗的"信息地缘政治".其特征也从最早的网络自由、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转向了零和博弈、冷战思维、争夺战略制高点.其变化的根源来自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近年来,中美关系从对话与合作走向竞争,互联网行业间的自由互助逐渐演变为激烈竞争,甚至在一些领域呈现为对抗模式.在全球化时代建构而成的、带有明显西方痕迹的互联网研究,在新时代需要建构新的研究范式以适应当前国际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如下观点:1.资源是地缘政治及其制权理论演绎的逻辑原点;2.地缘政治与资源政治的统一,是现代地缘政治学说的本质特征;3.现代世界地缘政治是一个体系,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则是这个体系的基本特征;4."中亚是世界地缘政治的中枢,也是世界霸权的坟墓"。本文认为:位于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心的特殊地理位置对印度的国家安全产生了更大压力,因此,印度未来安全依赖于中国的发展,而印度扩大在印度洋的作用也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缘政治环境与中国战略安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居于欧亚大陆东南隅的陆海复合国家,地缘政治环境影响制约着中国的战略安全与安全战略选择。为了确保中国的国家战略安全,从全局性的角度看,要处理好同周边国家、主要大国、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关系;从潜在性的角度看,要严防日本军国主义的恶性膨胀,坚决反击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抵制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侵袭;从长远性角度看,要积极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倡导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相似文献   

7.
地缘经济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军事对抗和政治关系逐渐让位于经济竞争与合作。传统的地缘政治观念正在被新的地缘经济观念所取代。地缘经济学越来越引起各国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在对大量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地缘经济学几个主要学派的思想观点和研究方法,并探讨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南亚地缘政治构造与印度的安全战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南亚不仅是中亚的腹地 ,而且是印度洋北部边缘从红海到马六甲海峡这一弧形战略地带的核心。这一事实决定了印度对威胁的判断受两大地缘政治现实的影响 :来自陆上的压力和来自海上的挑战 ,因而印度的战略视野、特别是国家安全被放在一个远大于南亚区域的、伸展开来的战略框架中去整体统筹。南亚权势结构的不对称性、以印度为中心的区域地理特征、英属印度的战略传统、冷战的经验教训以及冷战后地缘政治的重大变更 ,使得印度主要依凭“自助”战略致力于“地区核心”这一目标。基于历史经验和南亚地缘政治构造 ,印度在思考和制定安全战略时无不同时注意陆上和海上两大方向 ,但印度作为陆海复合型国家所具有的天然缺陷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安全战略面临的困境 ,特别是其安全战略目标并不能始终如一地定位于“地区核心”这一点上。  相似文献   

9.
靳艳  姚智礼 《社科纵横》2013,(1):139-141
雅典城邦的地缘政治环境成就了雅典的多样性经济、城邦民主政治和海上实力,而雅典的衰落也深受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本文从雅典的政治地理环境、城邦纷争、伯罗奔尼撒战争、波斯帝国的遏制和马其顿的入侵几方面解析雅典衰落的地缘特点。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世界正处于地缘政治风险频发的动荡时期。地缘政治风险通常与相关国家、地区甚至全球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密切相关,地缘政治变局因此备受各界广泛关注。随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面临的国际形势和风险日趋复杂多变,地缘政治风险已经成为影响中国企业海外利益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国际体系中,运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结构性权力理论”分析方法,能够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中的政治经济互动进行深入探究,而结构性权力格局的不平衡加剧了地缘政治风险的影响力。从结构性权力及其形成地缘政治风险机制的角度看,中国企业海外利益保护深受大国权力博弈的影响,同时与中国的海外战略布局紧密相关,并且越来越受到多方行为规则的限制。对此,中国应当继续强化在安全、生产、金融和知识四个维度的海外利益保护的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11.
鲁岩 《学术交流》2006,(11):48-51
文化安全是整个国家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在全球化条件下中国面对的文化安全问题必然更加突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升文化传播力,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等,是思考当代中国文化安全新课题时应该关注的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12.
宋棠  刘岳 《学术交流》2003,(9):112-116
现实中的全球化与理想中的全球化有巨大差异。全球化是世界一体化趋势最明显的体现,但同时也是各种文化与价值观念由于生存空间和利益的原因冲突最剧烈的时期,在对待中西方文化价值交流和中国的文化与价值转型问题上的理想主义倾向是不切实际的和危险的。指导中国文化与价值转型的原则应为:本土性、内生性、市场性及反思性。只有在这种现实主义选择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保证中国文化自觉和经济自主,彻底保障中国国家利益的文化与价值转型。  相似文献   

13.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is posing a variety of challenges to national identity. In order to meet these challenges, it is important to offer theoretical scientific interpretations of them. A scrutiny of national identity as a concept reveals that national identity is actually a “four in one” combination of institutional identity, interest identity, cultural identity and non-national community identity, with formative mechanisms characterized the unity of the primordial state and the constructive, expressive forms characterized by the unity of consciousness and action, content characterized by the unity of politics and culture, and maintenance mechanisms characterized by the unity of emotion and self-interest. In the global age, national identity crisis usually arises in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levels. The root cause for national identity crisis lies in the ineffectiveness of nation states’ self-governan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global age, we need to: (1) promote reform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explore democratic models of governance, and create the institutional preconditions for national identity; (2)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ensure fairness and justice, and guarantee interests in national identity; (3) develop national culture, strengthen value integration and enrich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4) recognize different level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community integration in national identity.  相似文献   

14.
从国家安全利益的视角构建的国家综合竞争优势包括:国家经济竞争优势、国家政治竞争优势、国家军事竞争优势、国家外交竞争优势和国家文化竞争优势。国家综合竞争优势既取决于这五种竞争优势的强弱,同时也取决于这五种竞争优势之间的内在关联关系的协调程度。提高我国的国家综合竞争优势,既要采取提升五种竞争优势发展水平的措施,也要采取密切五种竞争优势之间内在关联关系的措施;提高我国基于相应安全利益的各单项竞争优势,既要采取提升决定各单项竞争优势的相应单项要素的发展水平的措施,也要采取密切各单项要素之间内在关联关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朱玉龙 《唐都学刊》2013,29(3):107-112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预言资本主义及其全球化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其最终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马克思的预言迟迟没有实现的情况下,西方意识形态的教父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被证伪。对此,应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驳斥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市场神话"的虚伪,明确"市场"自始至终一直处于民族国家的监视和保护之下。民族国家曾经挽救了市场经济,但在全球化的时代,民族国家的构架遭到了削弱,全球市场与全球政治不能平衡,必然导致市场的最终失控。因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预言依然有效。  相似文献   

16.
Over the past decade, Taiwan has witnessed a rapid increase in its population of newly impoverished individuals. Driving this increase is the shift of Taiwan's traditional production centers overseas, especially to Mainland China. Using a 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 to explore this new phenomenon,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most of the new poor are able and hope to work, but suffer from job instability and/or the ability to find any reemployment. If the government does not intervene in a timely manner to create a stronger safety net for them, their families may become caught in a long-term poverty trap.  相似文献   

17.
"网络时代"与人的存在方式变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孙玉祥 《求是学刊》2001,28(1):34-38
时代的变革,从根本上说是变革人自身的存在方式,因此,我们需要从人的存在方式变革的视角去思考正在到来的"网络时代",而不是泛泛地议论"网络"的正、负两面效应.具体地说,"网络"变革了人的世界图景,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因而从总体上变革了人自身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era of “liquid modernity,” China faces the dual pressures of external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l social transformation. Within these dual space-time coordinates, academic research should address the question of what makes national identity possible by moving away from its fixation on macro-narratives and concrete micro-analysis of civic or ethnic identity, etc., to focus on meso-analysis. To do this, it is important to allay individuals’ ontological anxiety so that they return to ontological security; to realize the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a national centripetal force; and to highlight the functional power of national identity. Both theoretical studies and real-world experience show that national identity cannot play a stable and coherent role on its own, but needs the structural support of three fundamental systems: economic incentives, political values, and institutional organization. The functional cohesion of these systems provides an effective path to the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