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乡村文化振兴,就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繁荣农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梅州客家山歌是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同时也是梅州客家人的精神文化载体,其思想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是客家精神之所在.在梅州地区开展了以客家山歌为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调查研究,从而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当地客家山歌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试图对当地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出有效建议、探寻客家山歌传承和发展的阻力.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6,(11):123-130
客家商帮是明清时期广东四大商帮(潮商帮、广府商帮、客家商帮、海南商帮)之一。因为强有力的社团组织以及海外网络的延伸,在近现代社会剧烈变革中它不仅没有消失,反而不断演变壮大。目前客家商帮(简称"客商")已经超越传统商帮的内涵,演变为全世界客籍实业家的组织,是华商网络的重要成员和积极组织者。客家商帮及其成员在近现代史上有重要影响,对其形成演变以及历史影响的研究有助于当前商业文化建设和儒商文明的弘扬,对国家安全体系的构建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广府文化是满足广州地区社区居民文化需要的重要内容,社区教育是实现这种文化需求满足的重要途径.当前,广府文化在广州社区教育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与利用,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广州社区教育要充分重视和挖掘广府特色文化,开发广府文化特色课程,整合和理顺社区教育主体的关系,建构广府文化社区教育师资资源库,让广府文化助力广州社区教育发展,社区教育实现广府文化自觉,推动新时期文化繁荣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岩 《青岛画报》2011,(3):76-77
一千多年前,居住在中原一带的一些汉人为躲避战乱和天灾,辗转南迁至闽西粤东赣南交界的崇山峻岭中生产生活,被称为"客家人"。在与当地土著居民长期交往融和中,逐步形成了共同的文化风俗,那就是独特的客家文化。今年正月,本刊记者在闽西行走一千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北京路文化核心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通过分析北京路文化核心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提出加大广府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开发的力度,深入挖掘广府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旨在打造商业与历史文化相融的旅游氛围,提高旅游文化的品味,促进广州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霍秀媚 《探求》2012,(1):21-26,115
广州和佛山是珠江三角洲的两个重要城市,在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过程中,广州和佛山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要有紧密的合作,在文化建设方面也要有紧密的合作,才能发挥两市的优势,体现同城效应。广佛两市都具有同根同源的广府文化,在文化建设方面加强合作具备良好的条件,两市要以本土文脉为根基,共同推进广府文化的传承发展,提高两市的文化软实力,扩大广佛都市圈的文化影响力,从而推进两市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广府文化资源建设现状与推广活动进行调查分析,结合青少年对广府文化资源推广活动需求,提出服务于青少年的广府文化资源建设与推广活动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陈笔琭 《探求》2006,(Z1):116-117
据有关资料统计,到目前为此,总共有8000万客家人,遍布中国大陆、台港澳地区及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有人说,有太阳和水土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近百年、特别是近几十来,"客家问题"越来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笔者在此从三个方面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杨师帆 《探求》2005,(3):74-78
“广东音乐”即粤乐,是指在广府民系区域生成、发展和丰富的民间器乐乐种。它是在岭南文化的背景中诞生的。广东音乐具有强烈的与时俱进精神。广东音乐的艺术特色,可以用“音色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明快”等来概括。当前,广东省政府部门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心与措施,为广东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为此,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促进广东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加快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纪德君 《探求》2015,(6):91-96
明清以来,广府文学对广府地区的文化风情进行了生动、形象的书写,表现出明显的本土化创作倾向。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广府文学涉笔地域风情,可以营造一种真实可感的环境氛围,更好地启动故事情节,增强文学叙事的现场感与新奇性,有效地映衬人物的情感心理或个性风采,凸显作品的历史色彩、个性魅力乃至民族风格。就认识价值而言,广府文学对广府风情的摹绘,无疑也有助于今人更具体地了解广府地区的风俗民情,为当今的广府文化研究与传承等提供鲜活可感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1.
邹莉莉 《生存》2020,(6):0064-0064
新课程标准针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探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智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本文探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客家文化的教育,根据客家文化特点,从客家语言、客家美食与风景建筑、客家历史与风俗民情等方面,分析以语文教学拓展客家文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探求》2015,(4)
"海上丝路"是广州面向世界的窗口。海洋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开放、包容的思想,广州有着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是"因海而兴"的千年港市。历史悠久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对广州的城市发展和广府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广府文化烙上了深深的海洋性。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下,做好岭南文化的传播工作,对于广州城市形象而言,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13.
潘志和 《探求》2012,(1):81-86
广府的秀水灵山孕育催生的康有为的大同世界,是世界文化体系中最广为人知的乌托邦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同境界”是大同世界人类最理想的生存幸福状态,其诗性品格将成为彰显广州文化名城地位的有力推手。而其中康有为凭借丰富的想象对人的内在自由与生存幸福的叩问,亦可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幸福生活观带来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4.
詹圣泽 《学术交流》2007,(8):118-121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重要支系,长期以来就为学术界所关注。历史上,客家方言的锻造,客家民俗事象的衍化,客家宗族社会的构建,客家本土文化的形成,客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带有唐宋时期闽西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痕迹。因此,闽西客家宗族的社会经济发展历史在客家研究中具有极强的代表性。通过对闽西客家宗族社会经济的传统属性及其发展演变的探讨,进而分析闽西客家宗族的社会经济功能在其不同历史阶段所体现出的作用及其对客家历史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对认识客家,宣传客家,发扬胸怀天下、自强不息、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客家精神和既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言传身教、和睦共处,又移风易俗、与时俱进这极富中华民族精髓风范的客家优秀传统,以及广寓远古华夏中原传统文明与融合当今南北现代气息于一体的客家文化,对促进区域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曾应枫 《探求》2023,(4):78-83
广府所处的地域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千百年来形成了既传统又开放,既守旧又包容的礼数,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特别在丰富与发展广府民俗方面更是表现了时代的传统性、即时性和创造性。本文以民俗文化中民众参与程度最多的波罗诞(南海神诞)、北帝民间信仰、扒龙舟等等,诠释广府民俗文化礼数的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16.
刘傅峰 《探求》2008,(5):72-76
开放兼容、勇于创新、以和为贵、崇尚务实的广府文化,推动了广东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迅猛发展。在当今,这种价值取向的许多方面正与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相吻合,与党和国家关于改革开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相一致。我们要继续发挥广府文化的独特作用,为构建和谐广东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樊洛平 《创新》2008,2(1):91-94
透过台湾客家小说的阅读视野,最能体现客家族群文化性格的人物,当属有着"大地之母"美誉的客家女性。这种族群形象与性格的生成,一是与客家女性在移垦社会生存方式中的族群角色定位直接相关,二是与她们爱乡爱土的大地情感和生命意识分不开,究其根源,皆来自于客家女性对农耕文化的生命认同。  相似文献   

18.
蒋述卓 《探求》2006,(2):80-80
构建和谐广东,应怎样做现代广东人?2005年9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广东人精神丛书》,从历史与现代的交汇点为我们亮出了精彩的答案。“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这是对新时期广东人精神的规范表述。《广东人精神丛书》正是立足于这一基本点,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现实与历史的结合、广东与世界的结合,从广府人、潮汕人、客家人到海外广东人的刻画,从广东人的商业精神、开放精神、艺术精神到学术精神的剖析,多层次、多视角、多纬度地展现了丰富多彩、熠熠生辉的广东人精神。这套丛书在当前构建和谐广东、文化大省的契…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广府地区传统村落景观营建的角度出发,以传统修缮工艺为主线,探讨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广府地区传统工艺的现代适应性.以封开县古村落景观营建为例,对传统工艺的适应性进行研究,在分析封开县的自然要素、村落形态要素的基础上,阐述了传统工艺的做法和时代局限性,提出新的策略以继承和发展传统工艺,重塑传统村落风貌,彰显出广府地方传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0.
雷兆阳 《探求》2011,(2):4-6
广州亚运会是一场融合亚洲文明,但明确以岭南文化为主体的文化盛宴.广州亚运会和首届亚残会的成功举办,大大提升了广州文化软实力,对于广州文化今后的发展,也带来了有益的启示。要实现昂扬向上的广府文化和亚运精神财富的融汇,引领城市新一轮的发展,推动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国际文化名城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