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软法之于公共治理的作用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迈新 《探求》2009,(5):39-43
公共治理作为当代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公共管理思潮,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兴起,它的理论基础在于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的三边互动关系。软法是公共治理不可缺少的制度之维,它与公共治理共同兴盛,发挥着传统硬法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分析了软法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机制,提出强化软法在创制过程中的正当性、增强软法在实施过程中的透明性、发挥软法应对和处理社会公共问题的灵活性是推动公共治理模式确立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环境法作为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的有力工具,自产生之初其在法学中的地位就备受争议,为了给环境法"正名",需要研究有关环境法地位的各种主张,例如"独立说"、"经济法说"、"行政法说"、"社会法说"以及"生态法说"等,但是只有跳出传统部门法的研究范式,才能对环境法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只有突破传统法域的局限,才能使环境法摆脱"流浪者"的尴尬境遇,只有在认清环境法的特征的基础上才能给环境法以"生态法"的身份。  相似文献   

3.
刘洪岩 《求是学刊》2014,41(6):96-103
环境问题全球性的凸显已将人类置于空前的生态风险窘境之中。当下,无论各国发展程度如何,解决和保障生态安全都是其面临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正是由于环境问题的全球渗透,促使生态保护的国际合作实践成为可能,并促成了国际生态法律规范遵循着国际合作实践面向的维度发展。国际生态法律规范编撰的"逐渐发展"、国际生态"软法"规范在国际生态保护、国际合作方面对传统国际生态"硬法"的修正和补充,以及应对环境问题国际生态标准的制定等理论问题,一方面,构成了对传统的国际法理论及实践的挑战和修正,另一方面,为国际生态法独立的法律部门的确立建构了实践理性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法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法经济学思想是法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向.马克思既从经济角度看法律,对法律现象进行经济分析,探寻隐藏在法律背后的经济逻辑;又从法律角度看经济,对经济现象进行法律分析,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法律逻辑.法经济学中国化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制度经济分析为标尺,这既是中国法经济学真正的本土化过程,也是法经济学指导中国立法和执法的过程.传承马克思法经济学思想,吸收借鉴西方法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是构建中国法经济学的本体论框架、实现法经济学研究中国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逐渐在丧失其确定性的基础,而受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影响确立起来的社会科学亦是不确定的.不确定性绽放出了社会科学恒久的生命力,这也是文明社会进步的源泉.而文明需要对人类本性最大限度地进行社会控制.社会控制在当下主要依存于法律来维系,它是通向文明社会的必经之路,法律在社会控制中又是不确定的.传统的国家与社会二元划分已不足以涵盖文明社会控制的全部内容,国家秩序与社会秩序之间存在着不确定性.单纯依靠其中某一个因素来调节控制法律秩序都是不可能的,需要依赖于个人主动精神和组织活动之间互动的社会控制效果.因此,不确定性是调节社会科学内部关系的一种张力,根源于这样一种张力能够生成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6.
严平 《江右论坛》2007,8(5):47-50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长期以来一直是理论界、法学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本文试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传统理论--股东本位论及其局限性入手,分析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中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归结新公司法对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突破,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法律构想.建议尽快加强董事会的核心地位,对监事会履行职权加大保障力度,大力推行职工参与制度,允许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细化公司法个别条款,增加法条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性命题,其中作为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向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式现代化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鲜明特色和本质要求。在新时代新征程依法治国和美丽中国双重宏阔背景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蕴含着深厚的环境法期许,环境法治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保障性意义。然而,通过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式现代化环境法治供需样态的系统检视,发现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式现代化之环境法保障体系虽初具规模,却也面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尚未在环境法规范中形成主流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式现代化目标实现的关键性法律制度存在缺漏以及新时代公民尚未形成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法律素养等现实梗阻。对此,应通过增强生态环境法律规范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实质内容上的价值衔接与规则供给,聚焦于如何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牢固可靠的环境法治保障这一重大理论性命题。  相似文献   

8.
临时建议制度,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应对国际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做出的非强制约束性建议和规则的集合,属于全球卫生治理体系下的软法规范。它凭借软法独有的时效性与灵活性,运用法治思维应对国际硬法所无法涵摄的全球卫生问题,以国家授权、道义、专业三重来源的权威性为遵行根基,以贴合卫生规律、注重多价值向度和摆脱政治影响的科学化要求提供良法保障。针对目前临时建议制度的法治程度不高,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实效有限的现实,依托软法治理理论,探索以集科学性来源说明、缔约国建议吸纳和对象范围评估于一体的科学性保障机制为核心,以临时建议失当后的补救机制为配套的国际法治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设立首席科学家部门,促成世卫组织形成新型融资体制,强化软法遵行基础,构建多重手段补救制度的远期论。  相似文献   

9.
我国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制度的立法完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涉外产品责任案件日益增多。伴随这一发展趋势 ,有关确定涉外产品责任的法律适用逐渐成为国际私法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我国还尚未建立有关确定涉外产品责任的专门法律制度 ,而是笼统地采用适用侵权行为地法。这一做法使原本复杂的法律问题变得过于简单化。文章是在对传统法律制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确定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制度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在这一领域内的立法完善 ,以促进我国涉外产品责任专门法律制度的尽快建立。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等重要的价值要素,法治与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价值要素是统一于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下的,因此,在法治与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价值要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借助于法制得以体现出来,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的过程中,法律制度的制定须能够体现出民众对社会和谐的追求与尊重.因此,除考虑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情况外,在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更要融入中国民众当前的日常生活伦理,在此过程中,尤其要重新审视法律与道德在伦理上的关系,以期在硬制度与软制度各自拥有独立空间且能够实现良好互补的前提下实现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1.
刘志强 《社科纵横》2010,25(10):58-60
促进型法律是一种新兴的法律现象,其特点是较少甚至没有设置法律责任。它的理论背景包括立法妥协、理想追求和公共治理模式下的"软法"理论。促进型法律文本中的责任主要包括行政主体责任、其他主体责任以及援引其他法律等形式。过错责任原则是促进型法律的主要归责原则。政府责任包括法律责任以及道义责任、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等。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篇章.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判例法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国并非没有判例法传统,古代法律中也有类似于判例法的制度和原则.判例法的灵活性可以更好地弥补法律漏洞,填充法律空白.在中国的法治环境下存在着判例法生存的空间与土壤,因而应改变过去对判例法的看法.判例法并没有扩大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它是在严格权力运行程序下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一种回归.应该在成文法框架内,确立制定法为主、判例法为辅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类海洋活动的增加,海洋生态安全问题日趋严峻,已成为国家战略性问题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我国海洋生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海权纷争、污染严重、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诸多方面,海洋生态安全意识、价值观、法律、规划、科研资金投向的不合理,是导致这些不安全因素的主导原因。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已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举措,维护我国合法的海洋权利和权益,实现海洋事业稳定发展,必须要以软治理为保障,促进硬制度的顺利实施,构建一个包括治理目标、治理理念以及治理路径的"软硬结合"的海洋生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4.
养老社会保险私营化的产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老社会保险私营化,是近些年来国际上较为盛行的养老模式。这一发展趋势显现了传统中主要体现公平原则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对效率原则的追求。从产权的五个基本功能,即外部内在化、激励约束、资源配置、收益分配和减少不确定性,呈现私营化对提高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效率的作用,是养老社会保险私营化的效率源泉。我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更有效率,必须做到养老保险基金产权明晰、被赋予有效的产权主体、能够交易和得到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5.
合理的规则结构应该是多元平衡的,然而,受国家公权力的影响,尤其是在“利维坦”式国家中,国家制定法可能会对其他形式的规则产生侵害,从而影响多元规则的内部平衡.软法与民间法是多元规则中两类重要的规则形式,在含义、属性、运行场域以及功能等方面存在不同,需要对二者进行严格界分.软法主要存在于公共关系领域,具有公共治理功能,而民间法主要运行于民间交往私域.但在维系多元规则平衡问题上,软法与民间法之间的合作与互助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软法律约束是法律实施过程中的一种特有现象。当事人依法建立了形式上合法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但被适用的法律在事实上却失去了约束当事人的刚性力量,从而使法律关系不能依循立法者的初衷而建立既定的社会秩序。从法律规范的基本要素考察,可分为扩张法外权利、缩减法内义务和规避法律责任的软法律约束;从运用法律主体考察,可分为一般主体的软法律约束、行政机关行使职权中的软法律约束和司法机关适用法律中的软法律约束。软法律约束有恶化正常的社会秩序、使法律主体人格发生蜕化、降低社会的法制水平等消极后果,因此,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法律内容的适用性和技术的可操作性,大力加强执法和司法环节的约束机制,从而减少软法律约束现象。  相似文献   

17.
《探求》2017,(4)
由于香港、澳门的回归和台湾地区特殊情况的存在,我国已经由原来的单一法制国家变成了一个多元法制国家,形成了一种"一国两制三法系四法域"的复合法域国家。目前,四地区已形成了一个共同发展的"中华经济圈",区际法律冲突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软法现象和软法的作用变得日益突出。这时如果公法学仍然一如既往地对软法现象视而不见,那么这不仅是公法理论体系本身的缺憾,而且还会严重地制约着公域之治与全面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因此有必要深化我国公法学上的软法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8.
泮伟江 《求是学刊》2014,(3):94-101
法律全球化既体现为国内法律秩序的国际化,也体现为各种"超国家法"与"跨国法"的大量涌现。"超国家法"体现了高度的政治化特点。与此相对,全球跨国法一直体现出了高度去政治化与民间性的特点,发展迅猛。此种局面的形成,与近代国际法发展史所体现出的现实主义性质高度相关。然而,近十多年,"跨国法"不断反作用于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使后者在义务性、精确性与授权性三个维度,体现出了不断法律化的特征与趋势。如果将法律化的概念由硬法扩大到软法层次,就更是如此。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外交哲学,必须适应国际关系法律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李颖  刘德兴 《社科纵横》2013,(10):82-85
公共管理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兴起,现代行政法之法源的多样化也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软法作为公共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发挥着硬法所不能取代的作用。本文描述了软法在公共管理中的发展状态,提出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行政人员自身素质的要求和培养、建立相应的责任制才能使软法在实施过程中更加有效,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宝峰 《社科纵横》2009,24(1):70-71,113
本文拟通过对电影《落叶归根》的分析探讨,论证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存在一种不同于传统法律规避情形的现象。文章通过详细分析两类法律规避现象的相似点和差异点,实现了对“法律规避”这一概念内涵的完善和重新界定。在前述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论证了这两种法律规避行为将导引出两类不同性质的民间法资源,以及这两类民间法资源的不同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