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作为共同体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强烈逐利求金欲望在生产领域的反映。"资本共同体"建立在资本同工人交换的基础之上,它是资本的联合,不是个人的真正联合,因而是被迫、偶然、抽象、外在于人的。工人由于贫困不得不服从"资本共同体"的强制,这种共同体同工人格格不入,没有实现工人的个性自由发展。资本家的自由发展也是以服从和服务于资本需要为基础和前提的,他们的独立性只能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本身就意味着人的自由发展受到了新的限制,人还不是完全独立和真正自由的人。仔细研读和深入理解马克思的"资本共同体"思想对于我们认清资本主义本质,深入理解当代人的现实处境,减轻"资本共同体"等外在力量对人的奴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祁焱  于泉蛟 《南方论刊》2023,(7):44-45+53
人的发展形态问题,不仅体现为个体的存在样态,而且体现为人类共同体的发展态势。为此,马克思结合人类共同体演化的历史进程,分别揭示了自然共同体中人的依附状态,虚假共同体中人的独立状态,以及未来联合体中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状态,为人自身的发展和整个人类共同体的演化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践行者,始终秉持着马克思对人类自身发展形态的科学研判、对人类社会共同体形态演化的现实关怀,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顶层设计,致力于使人自身走向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状态,使全人类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1 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经济又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经济长期以来 ,在我国理论界和人们的观念中都认为 ,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相容的 ,发展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 ,这些思想和观念就是十六大报告中所说的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其实 ,马克思和恩格斯并非认为公有经济和个体经济、私人经济完全不相容 ,而是明确地指出二者可以统一和一致起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告诉我们 ,在社会主义阶段中个人发展是集体发展的条件 ,个人解放是社会解放的条件 ,个人发展、集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是…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以来,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和深化对马克思基本理论的研究,其中既有丰富和发展,也有偏离和偏向。自由问题是马克思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G. A. 科恩详尽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不自由的问题,得出了无产阶级个人是自由的而集体是不自由的这样两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结论,并通过回应来自左翼和右翼的质疑和驳斥,详尽论证了这两个结论。美国伦理学家乔治·布伦克特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立场出发,对科恩的结论以及论证过程给予了有力的批驳。布伦克特对科恩的批驳,为我们在新形势下推进和深化马克思基本理论研究特别是更好地分析和借鉴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提供了良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哲学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马克思的实践观不仅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形成、对于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上的伟大变革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对于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在同各种非科学的共产主义学说的斗争中产生的,马克思的科学的实践观的产生与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创立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过程。只有这样来认识,我们才能全面地、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创立科学实践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毕生所关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整个人类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包括个体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综观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个体的发展始终处于目的和核心的地位.马克思主要是从"类"的发生、"批判旧世界"和"发现新世界"等三个方面来强调个体发展的目的性.  相似文献   

7.
一、恩格斯与马克思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无法回避恩格斯与马克思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但马克思、恩格斯毕竟不是同一个人,并不长有同一个思维的大脑,他们是两个独立的思维主体.这一事实必然地产生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系问题:第一,他们两人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的作用、地位问题.第二,不论他们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中的地位如何,都会产生理解、解释者与被理解、被解释者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自由理论是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焦点.但是,以柏林、卡门卡、布伦克特、佩弗等为代表的英美学者所重建的马克思的自由理论从性质上讲却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它们只不过是以西方自由主义传统的母株嫁接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结果.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需要把握必然、对象化活动、生产实践、共同体这四个核心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尽管追求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支撑和最终归宿,然而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的论述却极其简约,其原因在于马克思不关心"自由是什么"的抽象规定,而是关心现实的人为什么会不自由以及怎样才能实现自由,即"自由何以可能"。正是从这样的问题提问方式出发,马克思一方面彻底地驱除了劳动概念之上的意识形态教条,阐发了人的自由本质所赖以生成的真正的劳动基础,从而为人的自由的实现奠定了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在揭示出生产力、分工和共同体对于自由实现的重要性的基础之上,重点揭示了时间对于自由实现的关键意义和内在意义,这样人类走向自由的道路就豁然敞开了。探讨马克思自由观的问题指向和价值诉求,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提问方式,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对个体给予了极高的关注。什么是个体,个体在社会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个体中深藏着什么样的人的本质,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进步的关系是什么,个体与类是什么关系,个体与集体是什么关系,这些看起来我们已经弄明白的问题,在我们不断审视马克思著作的过程中发现还存在新的理解。我们在理解马克思时,应该从马克思的原始本意出发,去理解它的含义,从他的终极目标出发,去体察他的精神,这将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极其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是相对于"劳动时间"的哲学范畴。自由时间表征了人的积极存在,内蕴着个人发达的生产力以及人的个性的丰富和潜能的发挥。"自由时间"并不是常识意义上的"休闲时间",在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中它直接关涉着工人阶级的解放以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对于我们今天理解自由、幸福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施蒂纳批判了费尔巴哈作为“类存在物”的人,他指出,要使人成为现实的,自由的,就要使“我高于一切”,使人成为利己主义的.在施蒂纳看来,这个“高于一切”的现实的个人(Individuum)就是“唯一者”.施蒂纳给了马克思很大的冲击,使马克思开始反思费尔巴哈理论的局限性,开始重视个体(Individuum)的地位和价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重新定义“现实的个人”(das wirkliches Individuum)的内涵,马克思认为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自由的共同体不是资产阶级国家这种虚幻的共同体,也不是施蒂纳所谓的“利己主义者的联盟”,而是共产主义这一“真实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自由观的总体性表现为历史总体性、现实总体性与具体总体性的三重规定。历史总体性规定基于人类历史发展历程对自由的发展作出批判分析,展现出马克思对相对自由的历史关怀;现实总体性规定要求从生产关系出发理解人的社会关系及其自由状况,展现出马克思对集体自由的现实关怀;具体总体性规定要求从人类社会主体出发理解人的自由状况,展现出马克思对主体自由的具体关怀。马克思自由观在中国的当代实践表明:自由是一个不断实现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共同体总体进步的发展状态,是个体主体性和群体(人民)主体性的获得与焕发,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和努力中彰显出自由价值的巨大“溢出效应”和“导向效应”。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不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而是唯物史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一体化的伟大成果.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成熟发展的标志.澄清理论界长期熟知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加贴近马克思的自身发展逻辑,恢复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本来面目.按照马克思的逻辑解读马克思,它的理论价值在于澄明:社会主义不是在既定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上由空想变为科学的,而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同步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指明了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则从基本原理和内容上对这一趋势、必然性作了深刻的展开.  相似文献   

15.
追求人类解放和人类的幸福,是马克思一生不变的第一主题,也是马克思终生为之奋斗和献身的目标与根本价值诉求,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幸福观就是关于人类幸福实现问题的系统理论。在马克思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幸福论中,人类幸福的思想无疑是具有统摄意义的核心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基本内容和理论成果的具体名称,采用"人类幸福理论"这一表述应该是比较准确的。"人类幸福理论"是对马克思幸福观主要内容的一个总体性概括。马克思将人的类特性定义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其中包含了追求幸福是人的"类特性"的蕴意。在马克思人类幸福理论的体系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心理论,或者说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类幸福理论的核心内容。"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被赋予了无限丰富的实践性和历史性,这是我们解读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幸福观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前提。作为人类幸福的最终目标"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过程,也就是人类幸福的实现过程。人类幸福的实现过程及其本质、规律是马克思幸福观所要阐释和涉及的重要内容。理想与现实辩证统一,既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过程内在矛盾和内在规律的正确反映,也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类幸福实现活动基本规律的科学认识和相关思想。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是多视角多方面的.马克思关于人的现实性本质的理论是批判把人的本质抽象化的锐利武器,是对以往人的本质理论的超越.然而,现实性本质并不是人的本质的全部,人也有其可能性本质.人的本质实质上是现实性与可能性的统一,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结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可能性本质的有关论述蕴藏在他的"无产阶级解放"、 "人类的解放"、"人性的复归"、"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之中,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只有从现实性和可能性相统一的视角界说和研究人,才能全面、深刻、科学地把握人的本质,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人的主体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真正的"入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具有深厚伦理意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共同体的发展史是人类道德生活的进步史;共同体不仅是政治共同体,更是伦理共同体;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同体的伦理价值追求。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于反思和应对现代性问题以及当代人追求和理解自由,从哲学上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关系具有重要的伦理启示。  相似文献   

18.
姚顺良 《东南学术》2008,42(2):105-113
本文立足干马克思的文本,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指出入的需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它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正是从实践出发,马克思确定了人的需要的社会历史性,并第一次建构了"需要的社会体系"和"需要的历史序列".文章在阐发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同时,对其同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和马斯洛的"似本能"的需要理论的关系,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对"人"的理解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为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提供了新的视角。《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区分了"人的机能"和"动物的机能",而这正是理解二者生命活动的差异的重要依据。马克思通过对国民经济学家在市民社会的架构中把人"物化",然后在"物"的理解方式之下把人"动物"化的批判,建立了关于"人"的本质理解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指出,人需要摆脱"动物的机能"对"人的生命活动"的界定,而展现更为丰富、鲜活的、超越性的人的理解。这一新的思考角度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展现了"人的机能"——"人的生命活动"——"人的发展"——新时代价值(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这一完整的理论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20.
共产主义之为共产主义,决不是简单的“共产”或曰公有制代替私有制,而是人的存在方式的改变,即对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如果对共产主义的如是理解是符合马克思原意的话,那么,共产主义社会就只有在马克思“社会三形态”学说理论框架的历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才能建立。因为只有在这个阶段上,“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才会“消失”;劳动才会“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才会“充分涌流”。[1]而“个人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实现正是以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