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我国少儿电视节目中存在的错位现象以及表现出的问题,并在对其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思路,以期纠正少儿电视节目领域中的不合理倾向,推动我国少儿电视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3.
4.
5.
所谓政府角色错位现象,就是指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出现的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政府角色偏离自身职责任务、活动范围、运行轨道。 相似文献
6.
汤显祖与楚辞的关系从他青少年时期开始,他一生的经历和生命态度与楚辞有密切的关系.他对楚辞的评价主要表现在对楚辞代表作家屈原及其代表作<离骚>以及楚辞的其他作家、作品的评价方面.同时,楚辞对汤显祖的文学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是指起步较晚、主要是由外部因素的刺激而引发的现代化过程。自德、俄、日等国的现代化以降,包括目前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基本上都属于这种类型。与“早发内生”型现代化相比,“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具有一系列不同于前者的特征。错位现象即是其中之一。本文目的即是想通过对“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中错位现象的分析,以求加深对这种类型的现代化的理解。 一、传统社会的瓦解与现代社会建设的错位 正如我们在《走向现代之路》一书以及一些有关的文章中指出的,如果说“早发内生”型现代化主要 相似文献
8.
一近年来,出土了一批蔡国铜器,铭文上有一个“■”字,很难弄清楚。经过许多古文字学家的努力,较多的同志认为:这是一个“(?)”字,是“(?)”的繁体,“吕”即“(?)”。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较多同志认为:是蔡昭侯的名。蔡昭侯名“申”,那么,“(?)”就是“申”了。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写了《寿县蔡侯墓铜器铭文考释》(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指出:“(?)”与“申”,古声近通用。另一个著名的古文字学家陈梦家先生略持异议,他在《蔡器三记》里说:“小篆之卵与申字形近易混,《蔡世家》昭侯名申,当是卵字之误。《番生(?)》的‘朱(?)’,《毛公鼎》作‘朱(?)’,即此字。”《说文》云:“亂,从(?),(?)亦声。”亂,《集韵》、《韵会》、《正韵》并云:“卢玩切。”而卵呢?《唐韵》云:“卢管切。”二字声本同。陈先生之说,正好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9.
楚辞"山鬼"原型研究可谓众说纷纭,但均无法以<九歌·山鬼>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印证.笔者立足文本,从地下发掘资料与楚辞时代广泛的文化背景着眼,认为"山鬼"形象既非源于地祗鬼怪,也非源于具体传说人物,而是泛化的楚人女性先祖,其原型应为"三苗"原始部落女性首领,在楚秦争战的屈原时代始得跻身于<九歌>鬼神之列.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市场改革与建设中的错位现象李含琳中国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已形成雏形,市场调节对经济运行和经济生活的调节控制作用在不断加强。同时,由于改革的某种程度的战略失误和调节手段失灵,在市场发展中形成了许多不协调的经济现象,我们称之为“市场错位”。本文就这... 相似文献
11.
"以诗为词"是一个曾引起宋以及宋以后历代词人议论纷纷的话题。围绕对东坡词的评论,这个现象可以看作是宋词与宋代诗文化心理交融、碰撞和观念整合的一个标志,它代表了词的诗化和雅化转变的关捩点。 相似文献
12.
13.
在楚辞骚体文学如《离骚》、《哀郢》中,乱辞与正文没有什么不同。而在不久以后的《涉江》、《怀少》等作品中,乱辞则与正文迥然相异,它们开始向富有技巧性的长篇歌谣体发展,可以说,这些乱辞已经出现了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社会的演变,到了今天,"乌托邦"本身的内涵已有了更大的拓展与丰富.乌托邦现象不仅在中国文学里有其独特的一席之地,在欧洲文学中也是不胜枚举,而处于东西交流、多元文化语境中世界文学的乌托邦现象更是异彩纷呈.中西文学的乌托邦现象虽存在着共同之处,但其表现特征却是大异其趣的. 相似文献
15.
<正> 《楚辞·远游》篇,自汉代以来,注者虽多,解释各异。王船山先生博览群书,独辟蹊径,解为玄言,以昭示内丹之渊源,阐述屈子之怀抱,并认为屈子在楚怀王时期退居汉北所作。指出屈子彭咸之志虽夙,而引退存身以待君悔悟之望,犹迟回而未决,故达生知命,远害尊生,畅谈王乔之仙术以自砥砺。船山身世,颇似屈子。献身大业,抱负相同,注释本篇,实多自道。其自强不息之精神,以探讨黄老养生之学而益彰;待机而动之抱负,因研王乔炼气之法而更显。屈子与船山,均为生活中之强者,盖有坚强之体魄,始能保持坚忍不拔之精神,两者实并行不悖,无可置疑,臆测者或未肯全面体会作者之精 相似文献
16.
在三十年代的《湘行散记》和《湘西》中,沈从文因返乡机缘而集中思考其写作的文学源头,实现时空双重意义上的返乡之旅。进入四十年代,沈从文关注时局与历史的走势,在杂文中对楚人性格进行思考与总结,因此,有必要由长时段视角厘清沈从文独特的文学资源。 相似文献
17.
汨罗悼祭类韵文中的楚辞体语气助词“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兮”是《楚辞》用得最普遍最有规则的虚词。从《楚辞》到当下汨罗的悼祭类韵文,“兮”的句法位置由位于上小句末、下小句末、句中三类演变到只能位于下小句末和句中两类,分布越来越不规则,语法意义越来越单一,正处于不断萎缩乃至消亡状态中。汨罗悼祭类韵文的“兮”是地域传统民俗文化的“镜子”.是珍贵的语言化石,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翻阅一下《中国统计年鉴》,不难发现曾一度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被称之为“工业巨人”的东北三省,前些年都跌入了困顿的峡谷,工业生产步履维艰,落后于全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据统计(1993年),黑龙江、辽宁、吉林工业增长分别排在全国倒数第二、第四和第五的位置上,经济效益也处于落后地位。然而,在1994年,辽宁、吉林工业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益都明显好于黑龙江,位次向前提高了很多。这种经济现象曾引起许多经济学家们的注目和思考,尤其是黑龙江省政府界和企业界的有识之土,面对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一致地呼唤:“摆脱‘黑龙江现象’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楚辞的长期流传,首先是自上而下,然后自下而上,进入汉代通过三条线索得以汇编结集。今本《楚辞》是一部体例极为特殊的文学选集,它在实质上乃是“屈原一家之书”,所收作品也似有经、传之分。《汉志》不录《楚辞》,并不能否定刘向的编纂之功,刘向编《楚辞》是他在废弃期间的“个人行为”,而他后来奉诏典校经书则是“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20.
“爱”在先秦典籍中,只见于《诗经》、《楚辞·天问》及《尚书》,其他经传及子书均不用。本文考察《诗经》和《天问》中出现“爱”字的诗句,归纳其用法规律,并据此提出一些与前人不同的训释。“爱”在《诗经》中的第一个用法是疑问副词。《鄘风·桑中》:“爱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四句诗一问一答,“爱”之为疑问副词甚明。郑《笺》以“于何”释“爱”,至为确诂。《邶风·凯风》:“爱有寒泉?在浚之下。”旧解释“爱”为“曰”为“聿”(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