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党中央越来越重视高校贫困生的培养,资助体系越来越完善,贫困大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但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却依然严峻,其中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尤为困难。面对困难,我们不仅仅要思考,还要付诸于行动。本文总结了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针对贫困女大学生就业优劣势进行了辩证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贫困大学生做为整个大学生中的一个较特殊的群体,其就业难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文章列举了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形式,剖析了造成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难点,其中有社会、用人单位、学校、女生个人等多方面的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从社会和政府层面必须真正落实男女平等的相关政策,改革职工产休假制度;在高校层面应注重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大女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而女大学生也应对就业有一个正确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4.
试论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就业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文中就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及其成因作了分析,提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论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之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建构科学理性的就业观,对大学生顺利走进职业生活乃至成就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工作者要紧密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的就业需求,着力引导大学生把就业主观意向与社会客观需求结合起来,从就业目标、就业价值及就业实践等层面来建构起科学理性的就业观:在就业目标层面上,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在就业价值层面上,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在就业实践层面上,坚持理性择业与自主创业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问题.通过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明确了女大学生的择业优势,提出了要通过完善法制建设、加强就业指导、提升自身素质、培养就业能力等来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与以往对大学生就业研究的客观与外在视角不同,文章基于大学生自身视角来再现这一问题的本质及出路。天津四所高校的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认为就业整体形势困难;与整体形势相比,对自己的就业较为乐观;就业难表现为就业途径缺乏、就业结果不理想、存在着就业不公平和就业欺诈。在影响因素上,大学生主体的认知与学者的客观分析不完全一致,总体上认同市场、高校、社会和个人等因素对就业难的影响,但认为高校专业设置和政府因素没有显著的影响。为此,从市场、高校、社会和个人等多层面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当前,高校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就业虽受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求职费用过高、得不到必要的资助等客观因素制约外,其自身就业能力不强、求职期望值过高也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本文以宁夏大学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为例,提出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途径,同时必须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保障体系,必须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9.
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学习和素质培养而获得的实现就业目标,做好并保持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当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关键在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缺乏,产生了"就业鸿沟"。国家应从政策层面制定措施,发展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大学生就业能力;大学生应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然而,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并未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出现性别就业歧视现象并不是偶然的,有其产生的原因和改进的余地,单纯的“就业供大于求”只是表面现象.文章通过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了造成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对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展开了调查问卷,分析了造成就业难的客观和主观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建议,特别是政府应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女大学生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12.
从就业过程、就业结果、就业竞争力,影响就业因素等方面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应届女毕业生在就业过程所面临的性别歧视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着性别差异,女生学习能力高于男生,但活动能力较弱,性别特征减少了女生的就业机会,降低了其就业质量。并就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问题和提高其自身竞争力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针对资源型城市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结合阜新市女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女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等个人就业意愿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机会及需求不匹配的普适性障碍,分析了由自身性别原因带来的个性障碍,提出了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心理预期、制定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就业指导、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带薪实习机制、注重提高自身素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面临着"学业优势,就业劣势"的困境。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很多,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把学业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高校应通过提高教育质量来促进大学生把学业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首先,要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建立符合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就业优势,这是高等教育必须积极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评价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次,要帮助大学生建立实际的学业优势,即大学生必须具备服务经济、社会且有助于提升其就业竞争能力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再次,女大学生是未来知识型劳动力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男性大学生相比,更难把自身的学业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因此,推进社会性别公平是大学生把学业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目前大学毕业生数量及其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就业选择地区和专业差异较大,就业单位对毕业学校、身份和性别歧视依然存在,大学生就业难与高等学校就业率虚高相悖,存在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的结构性矛盾.究其原因是政府在扩招政策制定、就业模式调整、就业引导和相关政策扶持等方面缺少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效果远低于预期;用人单位在用人标准、招聘程序和工资待遇等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低、虚高就业率和大学生能力差是主要问题,直接导致大学生在面对用人单位时的被动局面.因此,高等学校破除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需要综合措施,政府是改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局的主导力量,制定科学务实的就业方针政策,用人单位尽快完善大学毕业生相关工作,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搭建服务平台;高等学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职业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16.
我国女大学生就业弱势的多视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9年以来,高校不断扩招,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毕业生涌人就业市场。据统计。2001年到2010年的10年间,毕业生人数增加了5倍之多,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一种新出现而又十分突出的矛盾,又衍生出女大学生的就业弱势问题。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帮助女大学生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是需要国家、企业、学校、女大学生个人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社会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7.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将对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进行全面地分析,从社会环境、个人素质、学校和企业角度探讨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并指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危机冲击下女大学生就业预期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2008年4月和12月分别进行的2008届和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数据,发现女大学生预期就业地区、预期就业单位并没有出现变化,但是其预期工资和就业前景评价却受到金融危机冲击而出现相比男大学生的更大幅度下调,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会进一步凸显。要有效缓解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需要从改善劳动供需双方预期入手,提高工作匹配效率,以实现包括女大学生在内的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9.
农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心理落差较大、过分依赖逃避、自负与自卑交织、焦虑夹杂恐惧等心理,这是影响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的内在因素。要从自身自立自强、学校专业教育指导和社会制度保障等入手,来调整其就业心理,使其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20.
分析大学生求职就业中所呈现出的性别差异、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求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性别差异,不难发现:女大学生社会资本存量,尤其是后致性社会资本存量不低于男大学生,她们对于社会资本的利用程度也不弱于男大学生;但是社会资本对男女两性就业的影响仍然体现出明显差异,相较于女大学生,社会资本对男生就业发挥更大作用。究其原因,刻板化的性别意识会阻碍社会资本对女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从而难以缩小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