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斯宾诺莎给自由的界说是:“凡是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的东西叫做自由。”(《伦理学》第4页)这就是说,必然性是外在的,它限制主体,决定主体,但主体能够从内心意识到这种必然性,把它变为“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这样,  相似文献   

2.
孟德斯鸠认为,政治自由是公民依法获得的安全和心境的平安状态.要实现和保证公民的政治自由,从它同政治体制的关系上说,就是要实行分权;从它同公民的关系上说,就是要有良好的刑法,依照犯罪的性质量刑.孟德斯鸠在这两个方面作了大量深入的探讨,既有十分明确的地方,又有一些模糊不清甚至自相矛盾的说法,需要我们给以细致的甄别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公元1866———1925年)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领导人,也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前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先进思想家。他提出的学说,总结了近百年来中国资产阶级的哲学启蒙和哲学变革的积极成果,在知行观、历史观和社会革命论诸...  相似文献   

4.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 ,它包括主权在民、直接民权、地方自治、五权宪法、权能分离和政党政治等丰富内容。具有革命性、继承性、创新性和渐进性四大特点。孙中山民权思想的提出和实践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对于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主张民族平等,批判地继承卢梭的天赋平等学说,反对假平等、主张真平等和道德上的平等,分析了“争平等”口号的流弊这四个方面论述了孙中山的平等观,认为孙中山的平等观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色彩,其思想已超出了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和革命家所达到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是一位了解世界战争大势、一生与革命战争相伴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对国内外战争作过许多论述,其战争观虽不系统,却是孙中山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更完整地理解孙中山的思想体系,本文拟就此做点尝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五权分立与权能分治、均权主义与地方自治、考选人才与官吏管理、行政法制与行政监察、为政以德与天下为公等五个方面对孙中山博大精深的行政思想进行初步梳理和评价,以期对新时期中国行政文化建设提供某些借鉴和养料。  相似文献   

8.
在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革命实践中,孙中山对祖国的海洋有浓厚的感情,对海权问题有着独到的建树。孙中山的海权观主要包括:"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中国之门户权";维护国家主权包括领海主权,要加强海防、建设海军;加强海港建设,发展海洋经济;"固保南海"、"控制南洋"。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早年游学欧美,于中学亦颇有心得,从而形成独特的文明观。孙中山的进化思想体系并不是单线的,而是多线循环并进的。这是他文明观的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他对物质文明和心性(精神)文明的区分。这种文明的二分法往往与东方和西方的对立联系在一起。近百年来,中国不仅在物质文明方面远远落后于欧洲,而且现实道德水准、政治情形也落后于欧美文明国家。孙中山将中国文明不进步的原因归结于“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学说的错误,为了再造中华文明,就必须打破这一成说,建立“知难行易”说。“知难行易”是孙中山再造中华文明的总方针,在具体方法上,则不外乎恢复旧有的中华文明传统和吸取先进的西洋文明的长处两条途径。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民权观就其内涵来说,主要有三:“民权”即“民主”,“民权”与民本、重民思想相通,“民权”就是“人民作主”。就其特征而言,主要有六:附会的倾向,狭隘的大汉民族主义倾向,渲染“民一官”或“主人一公仆”的对立,彰显主人意识、皇帝思想,直接民主倾向,潜在的“子民”思想倾向与集体主义的倾向。由此可以说,其民权观系统化、理论化程度不高。之所以如此,必须同情了解孙中山的真实处境。此外,也要充分估计其合理的价值,尤其是它留给后世以无限思考空间的三大课题:如何整合“武器的批判”与“批判的武器”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以党建国”与“以党治国”之关系?如何解决大众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后时又是中国近代化道路的伟大探索者。辛亥革命后,他在指导实业建国的奔走实践中。描绘了一幅以发展铁路为中心、在大机器生产的基础上进行近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实业计划”。给中国人民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研究和探讨孙山山的实业建国思想,在当今具有现实意义。1912年4月三日,孙小山任袁世凯的逼迫下,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但正如他说的、“解职不是不理事,解职以后,尚有比政治紧要的事待着手。”①他先后到上海、武汉、广州、香港、烟台、天津、北京等地,进行考察和研究,沿途所到之处受…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先生的心理建设学说是其建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表面上它是关于知行关系的探讨,实质上它是关于国家的政治文化建设问题的论述。其所谓知,即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素养等。这一学说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不仅揭示了一定的政治制度必须有赖于一定的政治文化的支撑,仅有制度建设而没有文化建设终将归于失败,而且揭示了文化建设往往更难于制度建设的一般规律,即所谓的知难行易。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的以党治国思想是二次革命失败后在苏俄革命成功的启发下提出的一套治党、治国、治军理论。它既是以俄为师的理论成果,也是颇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色彩的辛亥革命后处于政治发展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其本质是坚持一党独裁、领袖集权,剥夺和限制党员乃至公民的政治自由与民主。  相似文献   

14.
论孙中山的美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在长期从事民主革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他的美国观;包括他对美国物质文明和民主政治的主流肯定,又包括对美国社会弊端的揭露与抨击.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的知行观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他主张行是知的源泉和基础,是知的发展动力,是检验知的正确与否的标准,并主张通过行而求得知,然后用知指导行。在知与行的难易关系对比中,孙中山主张知难行易,且知行过程中的难易具有相对性。孙中山的知行观继承和发展了古代中国哲学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具有明显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因素。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的民族观是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理论指导,于1924年前后形成完整的观点体系,是三民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它含有许多非科学的解释,但在政治倾向上体现了民族革命与民权革命的统一,适应了中国革命的潮流。在中国近代史上和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划时代的地位。新三民主义时期,孙中山的民族观产生了新飞跃,在反帝为首要任务和民族自决原则上,同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基本上达成一致。其民族统一与国家统一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评孙中山的农民观刘平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成败与否的关键。孙中山作为一个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革命先行者,在反清革命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艰苦过程中,不时地考虑着中国的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并由此进而提出“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构成了其三民主义──新...  相似文献   

18.
论孙中山的民族观李永伦孙中山的民族观集中表现在其民族主义中,但二者又不尽相同。从理论上来说,民族主义是民族观的延伸和发展,而民族观则是民族主义的基点。所以,探讨孙中山的民族观,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而且也有助于认识其民主革命思想。本文想...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先生的西北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吾国人之"西北观",在近代中国有一大转变焉。察国人以现代化观念全面审视西北、规划并进行之西北建设,端赖孙中山先生之倡导。中山先生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全局考虑,视西北开发为未来经济腾飞之希望;从边疆稳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进步繁荣考虑,力主及早并大规模的开发西北;他还借鉴先进国家经验,把建设现代化国家之交通网作为开发西北的前提任务。其思想对后人的教益,文献资料可征。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掀起的近代开发西北的舆论和实践中,处处反映着孙中山思想的深刻影响,本文将一一论列之。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自由平等观的历史演变王逍综观孙中山博大的政治思想体系,三民主义是它的核心、脊梁,是孙中山长期、曲折的革命实践的理论总结;也是他随着时代的步伐而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理论体系,同时又是他用以指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因此,研究孙中山宝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