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市民社会是措独立于国家之外的具有相对独立的领域。撮据马克思的观点,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政治国家,是法产生的基础。现代法治的实现,必须以市民社会为基础。在我国,要积极椎进法治的进程,就要积极加强市民社会的培育.促进市民社会的成长,以构建法治实现的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揭示了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认为市民社会决定着国家和法的关系.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推动法学研究和中国法治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启动中国的法治进程是法治建设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法治的启动不应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强行推动,而应主要依靠自下而上的自然演进.这至少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市民社会是法治的真正基础和源泉,另一方面中国市民社会的发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鉴于此,我国应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市场经济,在思想领域大力普及民主、法制等观念,不断提高人民大众的思想觉悟,加速市民社会的培育和发展,从而推动我国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4.
法治作为中国发展进程中的政治诉求,其核心是对权力的规范与制约和对权利的尊重与保护,这个核心恰好切中了中国传统的权力本位、权利缺位的硬伤。但要真正建成法治国家,认真探索法治赖以生成的社会基础实属必然,故而近年来从社会结构等对市民社会与法治的关系的讨论渐趋入。拟探讨市民社会的培育与成熟对法治的深层作用,进而对中国走向法治的过程中型构作为法治的深层社会基础的中国市民社会的路径选择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5.
在加入 WTO的背景下 ,中国法治道路有了自己的特质 ,并将在深层次上为中国走向法治之路提供契机。在外部力量的冲击和内部力量的涌动下 ,在中国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两者之间互动发展过程中 ,法治理念将逐渐融入市民社会 ,渗透到政治国家 ,内化为民众的价值追求。在成熟的市民社会和规范的政治国家这两个轮子的互动下 ,在法治理念的指引下 ,中国将步入法治之路 ,走向宪政之巅  相似文献   

6.
成熟的市民社会是宪政与法治的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民社会孕育了宪政文化,培养了法治精神,形成了社会权力,消解了国家压力。因此,宪政与法治的实现离不开市民社会的培育和成熟。中国历史上缺失市民社会和现实中市民社会不成熟是中国难以实现宪政与法治的根本症结。因此,中国建立宪政之途和走向法治之路就是培育和形成成熟的市民社会。推进经济的市场化,加强政治民主化和权力监督,推动社会利益分散化和利益多元化,推动思想意识和文化的多样化,这既是为了培育成熟的市民社会,也是在铺垫宪政与法治的基石。  相似文献   

7.
市民社会作为社会组织的一种模式,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把社会等级和政治等级二者分离开来,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角色二重化:一方面他是国家公民,处于国家的官僚组织中,在政治方面人们是平等的;另一方面,他又是市民,处于市民社会组织中,在这里,他是处于国家政治之外的。市民社会的组织原则就是现代国家组织原则,而法治就是实现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现状中达到二者一种平衡的结果。法治的构建也应本着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二者的分离与对话中来着手,这样的法治国家也应包括宪法、市民社会中私法与政治国家方面的公法。  相似文献   

8.
西方近代法治的确立,从根本上是西方近代市民社会要素生长发育获得了与国家并立发展的结晶。通过市民社会的变革,确立了法律的至上地位,权力和权利都服从于共同的规则而纳入法律规制框架之中,树立了以理性自律精神和主体自由追求为内核的公民意识,为法治进程提供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市民文化和法治文化交融就是要把国家的法律和市民的意志融合在一起,建立一种区别于人治文化的新的政治文明体系。这种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前途有密切的关系。社会转型期城市化建设中的法治文化应该体现现代国家公民政治的特征和核心内容,即变成社会市民的公共政治生活实践和市民的日常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0.
法律平等是市民社会的逻辑起点和基础,是人民所享有的最起码的人权。没有平等作为基础,市民社会也就失去了灵魂。同时,法律平等也是实现国家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条件。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更要弘扬平等的理念,旗帜鲜明地反对特权与歧视,通过不懈的努力来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1.
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社会生活领域。独立的市民社会是法治形成的必要社会条件。西方中世纪后期市民社会运动为近代法治确立奠定了基础。市场经济作为市民社会的经济形式促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发展,并孕育社会普遍的法治理念。市民社会权利以各种形式制约国家权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在探求民主法治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本国国情,但也不能忽视国际上的历史共同经验和基本规律。世界各国民主法治的进程都伴随着市民社会的成长与壮大,市民社会是民主与法治不可或缺的社会基础,发展市民社会也应该是我国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不可忽略的过程。市民社会的内核是自治组织,它与民主政治具有相同的民主运行机制,两者都以理性文化为基础,而规则意识则是民主政治与法治的共同灵魂。因此,党和政府要重视并推动市民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优化有关市民社会建设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也应预防自治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消极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世纪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级的壮大,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近代启蒙思想蓬勃兴起,深刻影响了资本主义法制文明。以自由主义、法治和分权思想为基础的行政法便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要求在法律上的体现。随着行政法理论的传播,欧洲各国开始了行政立法实践,并形成了行政法学这一新兴的学科。而后亚洲很多国家也继受了大陆法系行政法理论,开始了行政法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和社会演进型法治道路各有其合理性和局限。独立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力的制约力量,因而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国家和社会在法律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理论,我国法治化道路应当是国家和社会双向互动的发展模式。国家应当通过法律制度的变革积极促进市民社会的发育、成长。  相似文献   

15.
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制约国家统一法治建设的现实土壤除了整体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外,主要存在着奴隶制和较为进步的封建制两种“人治”法文化土壤,这两种土壤互相交织在一起,成为大传统层面上的“人治”土壤;同时小传统层面上的习惯法治理土壤也对国家统一法治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些土壤杂糅在一起呈现一种复杂的样态,极大的制约了西部民族地区的国家统一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中国法治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势必影响法治建设的进程。法治秩序是多元的,在依赖国家及国家法的同时,应充分重视社会及民间规则对于法治秩序建构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人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对外交往的需要,非法治国家面临实现法治的国际国内压力。但考虑到法治化可能带来的风险和代价,政府又不能贸然行事。而困境中的出路在于在政府主导下分步骤推进这一进程。第一步是实行形式法治,即确保统治者的权力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使。当这一阶段的任务完成以后,进入法治化进程第二阶段,即实质法治阶段,也就是实现现代意义的法治。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蕴涵了丰富的法治思想。法治的核心思想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配置问题 ,而相对独立的市民社会和它的市场经济的活动形式是权力和权利平衡配置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市民社会、政治国家与依法治国”作为分析框架,分析和解释了中国市民社会兴起后形成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分化与互动最终导致了依法治国方略的出台。依法治国的推行,使我国法治思想发生了转变,那就是立足于“治理”而不是“统治”,立足于市民权利而不是国家权力,立足于社会而不是国家。当然,我国以依法治国为核心的政治文明还面临着困境,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来摆脱。  相似文献   

20.
"区域法治"在"国家法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在"国家法治"之外可能存在的另一种运动样式和发展路径。消极意义上的区域法治并不具有真正独立于"国家法治"的性质,而是一个从属于国家法治的概念。积极意义上的区域法治概念认为,法治的最重要的施动者并不是国家,而是以社会形态组织起来的个人或者说社会,要求发挥个体或者说市民社会在法治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形成超越政治国家的区域共识,通过区域社会共同体的法治实践自下而上地形塑国家法治。区别于以体现国家意志的立法、司法和执法为主要驱动力的"国家法治"的发展路径,在"区域法治"的发展中,公民以其文化力量支配下的守法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形塑着一种新的法治发展样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