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疆戒毒工作目前还存在着经费不足,投入缺乏;收戒工作不明确,戒毒方法欠合理;管理不规范,法规不健全等影响和制约新疆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问题。应正确认识和积极解决存在的问题,多方筹措资金,加强戒毒队伍建设,搞好政策和机制建设,创造新疆高效戒毒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自鸦片战争起,我国戒毒工作已经走过了170多年的历史.我国戒毒社会工作具有代表性的买务运作模式有五种,即充权使能模式、综合健康医学模式、社区戒毒与康复模式、心理社会康复模式、魔方模式.当前戒毒社会工作实务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戒毒社工实务运作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社区综合发展模式,此模式的运作方式是政府支持、司法配合、社工整合、NGO运作、社会支持、家庭协助.  相似文献   

3.
《禁毒法》实施以来戒毒工作面临诸多新的机遇,可以概括为:树立了全新的戒毒理念,构建了全新的戒毒体系,实践了全新的戒毒模式,完善了全新的戒毒机制,取得了全新的戒毒效果。然而,机遇总是与困难和挑战并存。戒毒理念需要转变,《戒毒条例》尚未发布,吸毒成瘾及严重,特别是新型毒品成瘾标准尚未出台,社区戒毒(康复)体制机制尚未完整构建,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管理体制尚未确定,强制隔离戒毒诊断评估尚没有具体办法等困难,制约着戒毒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戒毒方式主要有自愿戒毒、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三种 ,这些方式主要是通过医疗行为治疗吸毒者以消除其对毒品的生理需求直至最终戒掉毒瘾。而实际上戒毒后的复吸率仍很高 ,这就要求吸毒者从心理上戒断毒瘾 ,需要形成一种戒毒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5.
关于吸毒人员戒毒情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和掌握吸毒人员的戒毒情况,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提高戒毒工作质量,重点调查复吸率的情况,采用对比调查,即对劳教戒毒人员和解教回归人员各随机调查20人,采取与当地公安机关、社区、村委会联系以及本人和家属见面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无毒环境戒断率高,有毒环境低于25%,复吸率高。还分析了复吸和未复吸的原因并提出戒毒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禁毒工作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当代女性由于工作、社会压力增大,也开始受到毒品的侵害。因此,研究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人格特征情况和影响女性强戒人员EPQ特征差异的因素,从而为强制戒毒人员提供更加有针对性、更科学有效的管理与治疗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基本信息调查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基本信息和人格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不同的气质类型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应采取不同的沟通干预方式,并为其制定有针对性和个别化的心理矫治方案。  相似文献   

7.
我国强制隔离戒毒制度经过十年的发展呈现出福利属性凸显、系统性增强等成效,但仍存在制度与实践断裂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福利性与强制性的价值张力、法律规定与法律执行的不平衡、法律供给不足与认知偏差的困境叠加、司法监督与社会监督的不到位、制度刚性有余与活力弹性不足的矛盾、第三方评估机制的缺失等方面。制度与实践的重构需要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认知行为的可塑性、戒毒人员的社会性、医疗和就业服务的可获得性。  相似文献   

8.
子墨 《社区》2014,(10):22-22
近日,吉林省敦化市渤海街工农社区在社区会议室组织召开“社区戒毒工作座谈会”,参会的有社区民警、社区书记、禁毒社工、社区综治主任和居民骨干等。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研究显示,儿童期不良经历在物质滥用人群中非常普遍,早年创伤经历是多数吸毒者长期吸毒和戒毒后复吸的重要影响因素。文章采用童年期不良经历(ACEs)问卷、自编信息采集表对某戒毒所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童年期不良经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遭受童年创伤的现象普遍存在,以家庭功能失调、情感忽视和情感虐待为主。同时,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童年期不良经历对其首次吸毒年龄、吸毒年限和文化程度都有显著影响。据此,文章提出以下建议:在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矫治工作中要加强从创伤视角去构建该人群的心理矫治体系和工作框架;通过加强创伤心理矫治来提高情绪稳定性、改善心理困境的应对方式;加强社区和谐家庭建设的帮助力度,预防童年期不良经历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党生翠 《社区》2013,(7):49-49
社会和国家给予特殊群体的关爱,通常被喻为阳光。2011年6月26日,一束特别温暖的法律之光照在了社区戒毒康复者们的身上。这天,国务院公布实施了《戒毒条例》。一年多来,各地出台政策、投入人力物力资金,积极探索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种种路径。如何让这些温暖、宝贵的阳光,能够更加有效地照亮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道路?贵州省开创的"阳光工程"与强制隔离戒毒不同,这种戒毒康复模式重在通过多元力量的参与,为戒毒康复人员创造回归社会的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实行强制隔离戒毒的效果并不理想。从生命伦理学的视角看,强制隔离戒毒长期限制戒毒人员的人身自由,戒毒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医疗救治得不到保障,有偿劳动难以落实,从而严重伤害了戒毒人员的心理尊严、生命尊严和劳动尊严。进行有尊严的戒毒改革,需变强制性、大规模隔离戒毒为自愿的、社区服务治疗为主的小规模隔离戒毒,变劳动康复与社区戒毒就业安置为行为治疗及与社会接轨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鼓励其参与正常就业竞聘、实现自我价值,以保护戒毒人员“做人”的尊严和生命尊严,重塑戒毒人员的社会尊严和人格尊严。有尊严的戒毒将成为未来社会戒毒的主导模式和戒毒改革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个案管理:社区戒毒工作的新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个案管理是为那些有多种需求却无法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的案主提供社会福利援助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运用个案管理方法在社区戒毒人员中开展工作,能够协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面临的多重问题,提高他们使用社会资源的能力,实现回归社会的目标。个案管理模式对整合社区资源,提升社区戒毒工作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戒毒工作从法制化向人性化逐渐转变,生命伦理学中一些普适性原则在戒毒工作中的具体应用问题亟待进一步具体探讨。戒毒工作中,行善原则体现在将吸毒者视作弱势群体,本着人道主义的思想,关爱他们的生命;不伤害原则则更多体现在对吸毒者人格自尊方面的不伤害;而公正原则要求我们对吸毒者既要进行医学矫治,又要给予一定的人文关怀,降低复吸率。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意象对话疗法对戒毒人员的帮助作用,选取福建省某戒毒所的72名戒毒人员随机分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采用意象对话疗法,用抑郁量表、神经质分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对戒毒人员进行干预效果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戒毒人员的抑郁检出率为33.3%,神经质人格、积极应对是抑郁的有效预测变量;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抑郁、积极应对指标有显著的改善,意象对话疗法可以有效地缓解戒毒人员的抑郁症状,有利于培养戒毒人员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相似文献   

15.
系统了解女性强戒人员的个人成长史、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可为建立科学规范的心理矫治体系提供数据支撑。文章以某女子强戒所戒毒人员为研究对象,结合人员基本信息调查问卷以及SCL-90症状自评量表,在描述性分析及方差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超过40%的女性强戒人员的个人家庭关系不够和谐;(2)强迫症状较为突出,且伴随有较强烈的抑郁、焦虑等情绪及睡眠饮食相关的问题;(3)心理健康状况综合检出的风险人群比例高,需要关注、重点关注、特殊关注、建议关注等四类风险人群比例占比介于1.3%~8.2%之间;(4)心理健康水平在年龄、吸毒年限、入所前从业状态、戒毒次数、在所状态、首次吸毒年龄、HIV感染等类别上呈现较强个体差异。因此,建议针对不同关注类别人员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管控措施,结合个性类别差异分类分层开展心理矫治工作,并建立“个人—家庭—社会”多元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戒毒人员的身心健康,提高戒毒效果,降低复吸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漳州戒毒所83名强制戒毒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戒毒人员在总分、强迫症状、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敌对、精神病性维度上的得分与常模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女戒毒人员在SCL-90上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和恐怖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戒毒人员(P0.05);来自城市的戒毒人员在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和偏执因子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戒毒人员(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吸毒年限和经济状况的吸毒人员在各因子上的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针对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采用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干预策略,提高其戒毒效果,降低复吸率的。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以戒毒青年JH的改造经历为材料,呈现了戒毒青年从面临角色困境到实现角色回归的角色矫正技术与过程。矫治过程中的角色适应主要是让戒毒学员认识到自己被强制隔离的现实并接受这一现实然后去应对与适应"戒毒者"角色,这是引导戒毒青年适应隔离戒毒所环境、顺应矫治方案的前提。角色体验的主要实务是让戒毒青年体验亲情角色、友情角色等,通过角色体验为戒毒青年树立角色榜样和角色理想,并产生角色期待。通过角色期待为戒毒青年构建新角色、重建自我。通过实务分析表明,戒毒者作为犯错的"学员"角色进行矫治是积极有效的而不应该对之进行指责式教育;同时,对吸毒人员进行社工干预实务应该从生活细节入手进行心理认知的转变进而走向行动改变,而不应该宣讲政策条文或空洞地讲毒品危害,这与普遍公众对待人员的非专业境遇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18.
《源流》2008,(11)
2008年8月,省关工委主任张帼英批示指出,惠东县平山街道千人戒毒帮教工程示范点做法很好,可作为关工委参与千人戒毒帮教工程的经验,组织县以上关工委组织学习交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上海市社区戒毒康复服务中的同伴教育为研究案例,重点探讨同伴教育辅导服务对担当同伴示范员的个体实现戒毒康复的功效。本研究发现,同伴教育小组及同伴示范员的角色,使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自信心、自我效能感、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助己、互助及助社会的目标,建构了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新的生命意义。通过研究,笔者归纳出了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同伴教育辅导服务的核心要素应包括:第一,以建构生命意义为同伴教育辅导服务的核心目标。第二,建构意义的三个途径为:(1)开展就业辅导服务和各类公益助人活动,体现个人的社会贡献,实现个体的社会价值;(2)开展各类体验活动,感受真、善、美,感受爱,体验价值;(3)修正认知和态度,以实现最深和最高意义的态度价值。第三,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搭建政府、社会服务机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社会志愿者的互动交流平台,创建社会支持的环境资源。  相似文献   

20.
为调查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方式和心理社会能力之间的关系,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生活方式问卷和心理社会能力问卷对83名强制戒毒人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性别、居住地、职业类型和吸毒年限不同的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2)生活方式和心理社会能力与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呈显著相关。(3)生活方式中的学习习惯因子对心理健康的预测力为24%,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预测力为16%。得出结论:心理社会能力、应对方式和学习习惯对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可通过增强戒毒人员的心理社会能力,改善其生活方式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