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写意人物画的以形传神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9(3)
为了探讨写意人物画以形传神的影响因素,采用丈献调查、定性分析和历史比较等方法,认为深入观察,追求神韵和笔墨情趣、营造意境,师造化重修养是影响以形传神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实现以形传神需要解决好多方面影响因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绘画传统. 相似文献
2.
夏海东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23(4):60-63
西方绘画以写实到写意的转变,印象派既是过渡,也是开始。印象派艺术家一方面强调真诚面对自然,另一方面,他们摆脱了单纯的再现,呈现更加自由的创造状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印象派艺术家突破传统体裁的局限,注重表现生活情趣和主观感受;印象派艺术家重意,其作品呈出现中国传统意象审美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3.
梁晓萍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58-65
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是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战略命题,其相关思考离不开对中华传统艺术关系性存在的深刻体认。中华传统艺术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母体,与“古”“今”艺术属同一文化家族,传承之思不可忽略其文化基因与艺术家族源流。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既因其内部艺术家、艺术作品与接受者等自成体系而强调传承内容的多元性,又因其依赖于政治、经济等共时的文化生态而呼吁传承语境的共生性。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冲突是中华传统艺术传承问题凸显的重要缘起和背景,从与西方文化关系的角度进行中华传统艺术当代传承的战略性思考,更强调世界艺术的多样性与中华传统艺术的独特性。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传承的实施不仅需要建构共生机制与良好的生态环境,还需要处理好与理论、制度、组织和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最终达至深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赵建军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6):887-890
赋形与写意是中国艺术结构的重要构制特点。赋形偏重于绘形,写意着眼于感悟。在具体的艺术构制过程中,赋形与写意的比重往往规定着作品风格、面貌的呈现。而当艺术家自觉运用这一原则时,赋形与写意就成为中国艺术结构审美理想的某种凸显。 相似文献
5.
赵建军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6,19(6):887-890
赋形与写意是中国艺术结构的重要构制特点。赋形偏重于绘形,写意着眼于感悟。在具体的艺术构制过程中,赋形与写意的比重往往规定着作品风格、面貌的呈现。而当艺术家自觉运用这一原则时,赋形与写意就成为中国艺术结构审美理想的某种凸显。 相似文献
6.
王立胜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2(3):22-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中国学术必须开启中华新文化创造的“自我主张”、自觉自律,这是文化发展史的深刻启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立足于马克思唯物史观和文化哲学的基本立场,梳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历史环境、精神内核、本质内涵。在此基础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必然性源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客观需要和各自文化使命的需要,详细探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方法论原则、具体途径及终极目标。最后,阐发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多维度的、层层深入的重大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8.
吴昌明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64-69
当二十世纪以法国和苏联为主的雕塑体系先后被引介至本土时,中国古代雕塑由于自身原因,其审美取向和评价体系近乎全盘西化。不过,将雕塑实践回归传统审美语境的探索并未止步。数十年前,写意雕塑概念的提出使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契机。通过对传统美学中有关写意理论的梳理,进而重新观照中国古代雕塑,以期阐述传统美学对写意雕塑在风格形成方面的建构,从而引申出中国当代雕塑立足于写意精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
本文探讨了“传神论”对中国文人画的影响。概述从先秦至明清,“传神论”在绘画中的提出和发展过程。指出,“传神论”不仅是中国绘画艺术特有的审美观念.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及其它艺术的审美准则,各种艺术的相互影响,形成了文人画表现形式的丰富底蕴。 相似文献
10.
卫厚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6):27-30
中华文艺复兴是振兴中华民族、开启民族新时代、重振民族辉煌的重要途径。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经验值得认真学习和借鉴。“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规律,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都离不开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作为其核心和本质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不会被融化和消解,会在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过程中不断改造外来文化并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进步被赋予新的内容。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和建立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与社会经济基础有着密切的关系。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各民族进步文化的优秀成果,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文化体系,一定会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1.
勾慧明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3):121-123
漆画的生命力与魅力源于它7000年漆艺文化的积淀———这是蕴育漆画的土壤;源于它表现技法的丰富与恰当的使用———这是传达漆画的媒介;源于它独立的审美功能———这是探索漆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蒋鑫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1)
荆浩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他的作品<匡庐图>在表现语言和形式上相对前代的山水画有许多的创新点,他的著作<笔法记>总结出不少山水画创作独特的理论,对其后画家的创作和表现有巨大的借鉴意义.通过对<笔法记>及<匡庐图>的剖析,得出形似意义的"真"、气质意义的"真"、传神意义的"真"从荆浩开始已成为传统山水画艺术追求的较高境界.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荆浩所采取的大山大水、笔墨恣肆对丰富山水画表现语言也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吴泽锋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82-85
装饰性因素的运用,有利于在创作中国画时突破传统束缚,获得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体验。抽离传统中国画中具有审美价值的装饰性因素,以现代人的需求重构视觉的秩序,不失为中国画在当下寻求突破的一种有效手段:以装饰艺术中对线条的运用,结合当代普遍的审美认可,用来填补中国画线条的变化法则;色彩与用墨的技巧上,装饰艺术不拘于现实中物体的本原,大量使用具有概括性、象征性的颜色,采用明暗强烈的多种颜色来触发情感,对于长久以来奉“玄色至上”为根本的中国画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杨晓艳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3):27-29
由于受西方绘画的影响,我们的不少工笔人物画刻意求全求细,以致失去匠心意趣、失去神韵.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很好地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绘画传神写意的精髓. 相似文献
15.
于宏英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3):58-62
诗画交融现象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命题中得到了精到概括。“诗中画”的“诗”与“画中诗”的“画”,指的是作为物化形态的诗、画作品,可称为“外文本”。“诗中画”的“画”与“画中诗”的“诗”则是在主体头脑中形成的“画境”与“诗意”,是意识中未外化出的联想与想象出的“内文本”。“诗中画,画中诗”是体现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两个环节中的审美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主体的感知、移情、记忆、想象、联想等心理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李倍雷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3):57-60
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在表现空间上除了近大远小与透视等方式外,还用其它方式表现空间。其中之一是山水画利用空白产生空间,这种空间仍然是在二维平面上展开的,同时又作为虚实来看待,并使山水画的意境新奇别致,虚实相生皆出妙境;风景画则是利用模糊构成一种三维的视觉空间,体现一种远的感觉,使风景画更符合视觉的真实,同时也产生一种玄妙的新境而高于对象。“空白”与“模糊”是构成山水画与风景画空间的重要符号,本质不尽相同,但似乎又都是对具体对象的弱化的表现手段而作空间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7.
易春莉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50-53,6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表现主义画派与苏轼文人画思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将绘画由再现提到了表现的高度,主张绘画要表现内心情感,反对过分忠实地再现客观现实;主张“不求形似”,要求有艺术联想和想象力。二者在题材内容及绘画功能的转变上都能体现以上思想。只是,表现主义对现实的态度是积极抗争,苏轼文人画思潮对现实的态度是消极遁世;表现主义主张纯主观表现,而苏轼文人画思潮主张主客观结合。这则是二者的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18.
施鹏程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4):46-4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外观,从视觉传达层面看,其本身也构成涵盖摄影、影视、DV等多元化文化形态中的一元。一般于其多元化的理解往往偏向于"新风格""新主义""新观念"等,而忽视了当代绘画的本体。在影视媒体等的强大冲击下,当代绘画艺术只有充分做到自足的一元,才能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9.
赵治武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2):107-109
油画作为西方的传统绘画,在中国经历百余年的传播和学习融合,逐渐形成了有中国文化意味的写意性油画。写意性油画深受中国传统的美术品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论的影响,是油画在中国成长的特殊产物,也是中国油画创作的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任凡凡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04-108
写意精神是一种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观。雕塑的写意精神是中国整体艺术审美特征的反映。从中国原始雕塑直至中国当代雕塑都体现着写意精神。中国的写意雕塑与西方写意雕塑相比较更注重感受,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写意雕塑在当代的发展,有利于唤醒民族文化的自觉,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之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