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墨经》中研究的推类,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本质上相同,从一个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推出另外一个对象也具有该种属性的推理。推类离不开对对象的具体分析,所以《墨经》的推类理论包括有关类的理论和认识论的内容于其中。《墨经》推类理论的主要特点是非形式的,其推理规则具有不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中国文化的源头《周易》考察了中国古代推类逻辑的起源问题.《周易》确立了华夏民族的逻辑推理方式--推类,形成了推类的基本方法和孕育了推类的法则,从理论上奠定了推类逻辑的传统.据此,可以确认:《周易》就是推类逻辑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3.
中国逻辑传统中的类和推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类概念是逻辑学赖以产生和建立的基础。在中国逻辑传统中 ,我国古代思想家 ,特别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及其学派 ,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和方式对类概念进行了考察、理解和把握 ,并赋予类概念以逻辑的涵义。在此基础之上 ,他们提出了“推类”这一称谓 ,并论述了推类思想。推类是中国逻辑传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推理类型。根据传统逻辑的认识 ,推类具有传统逻辑中类比推理的逻辑性质 ,但它又与传统逻辑类比推理有异 ,这种相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依据、分析的对象、实际的运用、结论的性质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崔清田 《中州学刊》2004,(3):136-141
逻辑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主导的推理类型不同是希腊逻辑、印度因明、中国逻辑三者彼此有别的重要方面.本文认为,推类是中国逻辑的主导推理类型.推类是以类同为依据的推理,有类比推理的逻辑性质,有重内容、轻形式的特征.推类以及推类成为中国逻辑主导的推理类型,是先秦文化制约的结果.所以,对推类的理解与说明,应是文化的诠释.  相似文献   

5.
吴克峰 《中州学刊》2006,(2):151-154
《周易》是中国古代最早具有抽象思维水平的典籍,也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开端。对《周易》中逻辑思想的关注开始于近代严复、胡适。《易经》及其后的《易传》包含了较为丰富的逻辑理论,其主导的推理形式是“推类”。《周易》中的逻辑思想包括:阴阳、八卦是按照归类方法建立的;《易》的逻辑系统是变化的和可推的,这种性质为《易》的逻辑推演提供了根据;指明了推理的规则是“与类行”即“依类相推”,并进一步确定“依类相推”可行性;说明了《易》逻辑系统的开放性和逻辑功能。《易》中的逻辑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易经》及自孔子开始的历代注释和发挥而成的易学,包含着丰富的逻辑思想和较为成熟、固定的推理类型,是中国古代逻辑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易学逻辑以推类为主导推理类型,其推类类型十分复杂,大体包括阴阳、五行、八卦等诸种。易学的价值不在占卜,而主要在思想、史料与逻辑。深入开展易学逻辑的研究,对丰富中国逻辑史的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说服一直是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重要动机。发轫自中西方的不同说服实践各有其逻辑特点。从中西方对“类”这一概念的理解差异切入,在理论层面廓清中西方说服逻辑的分野,发现中国的说服注重推类,并利用“意象”完成推类的过程;西方的说服注重推理,依靠“形式”完成真理的建构。通过在中美两国大学展开的两次实验,对中西方各自说服逻辑的传播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人更容易被意象推类说服,西方人更容易被形式推理说服。  相似文献   

8.
张晓芒 《中州学刊》2006,(4):160-163
墨子时代,尚私观念盛行,墨子以他对天志所代表的义利关系的阐述,表达了他的不以私利害天下人民之公利的公私观点,并以此影响了他的论辩思想的形成,发展出他的“三表法”式的归纳思维方式与比喻式的推类思维方式,推动了中国古代推类思维特质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春秋末期,墨家创始人墨子及其后传弟子提出了"推类"思想.这一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理论对当时儒、法两家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由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浓厚的儒、法烙印,我们认为,墨家思想在方法论层面上,通过作用于儒、法两大流派这一间接途径对中国传统法文化产生了影响,其对于传统法文化的塑造、产生、发展功不可没.本文力图通过"推类"思想的提出、"推类"思想对先秦儒、法两家的影响、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例证三部分的论述,对上述观点予以学理证明.  相似文献   

10.
加晓昕 《天府新论》2006,4(1):154-157
类推就是类比推理,也叫类比法。从逻辑学上讲,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及以上)事物在某些形式或属性上相同或类似,进而推出它们在其它属性上也相同的一种推理方式。比如说,甲类事物具有A、B、C、D属性,乙类事物具有A、B、C属性,就推断乙类事物也有D属性。很明显,这种推理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逻辑学和文学,就学科分类、研究对象而言,属于性质和特点迥异的学术领域。但从中国古代文化发生发展的史实与特点出发,可以揭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即先秦名辩学,与古代文学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先秦名辩学中的基本观念(名、类、理等)形成后,对秦汉及至唐代文学理论中的属对分类观和文学创作中骈文、连珠等文体,及喻、比等方法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气”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元范畴之一.从魏晋到唐宋,“气”由哲学范畴向文论范畴衍变,在文学理论批评中充分展开.文“气”范畴涵盖了文学的本源、创作主体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及创作主体气质才性、精神意志对创作客体的投射贯注,从而形成创作客体的审美特质等诸多方面.文“气”范畴自确立始便开始了审美泛化的历程,形成以气为核心的范畴群,任何关涉创作主体、创作客体的性质、特征、关系、变化的文学现象,都可以衍生出林林总总、“气”象万千的气范畴,泛化无穷,具有着无限延展性、包容性、浑融性、模糊性.  相似文献   

13.
从《周易》开始,"观"即成为中国古典哲学中主体与对象发生关系的基本方式。"贞观"这个命题其实为《周易》哲学重视"观"的方式提供了哲学依据。这种由"观"而来的主体行为主要不是认识论的而是存在论的,它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于直接被给予性的信仰。通过这种"观",古人从被直接给予的天地精神那里得到的不是知识的可靠性,而是生存的可靠性。在这种"观"的建构中,"观"卦中的"观生"主要还是一种经验性的道德践履;然而《易传》中的"观象"则具有了深刻的形而上的内涵,这种"观"由效法天地而成为天人相合的重要条件。所以,在《周易》中,"观"不仅是人以理性之光照亮天地,更是人自然地处于天地澄明之中。  相似文献   

14.
郭红欣 《殷都学刊》2007,(1):120-122
在古、今汉语中,“天籁”一词都很常见。人们或用以指称自然界和谐美妙的声响,或用以形容来自于人的悦耳动听的声音、音乐或自然天成的文学作品,用法和意义都很明晰、确定。但若追根溯源,即把“天籁”一词放回其所出自的文本《庄子·齐物论》中,则会发现,其原初的意义和后来的应用义之间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归纳法等社会学研究方法,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对中国古代蹴鞠消亡的原因进行论述,指出了蹴鞠消亡的外因和内因。  相似文献   

16.
何立强 《云梦学刊》2007,28(1):113-116
20世纪中期,中国大地上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盛行,《红旗歌谣》和知青文学反映的正是这样一个时代。在《红旗歌谣》和知青文学自然主题的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它们一道共同的风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是它们高扬的时代主旋律;反生态、自然审美的缺席是它们共同的特征;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受着同样理念的支配。  相似文献   

17.
华兹华斯、拜伦、雪莱和济慈是杰出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作为同一个文学流派的诗人,他们都崇尚自然,强调个性解放,并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非凡的创造力。然而,除了这些公认的共同点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诗作在主题、题材、艺术手法等方面体现出诸多不同之处。正是这些反映他们个性特点的不同之处使得他们在英国及世界文学史上更加卓而不群: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很多描写关于婚恋及爱情的题材,而人与妖相恋的故事,则是其中一个独具风采的分支,人妖之恋这一母题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古典小说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在这类神话故事中,没有一种动物能像狐这样被充分赋予意味深长的文化含义.基于此,通过对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和符命化,汉魏晋六朝时期的巫术化,唐宋时期的世俗化以及明清时期的艳情化、性爱化这样一个时间和空间发展历程的分析,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狐意象文化的嬗变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真实与想象 ——中国古代易装文化的嬗变与文学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以前世界各国的易装文化都以女扮男装为主流,中国古代易装文化非常丰富,又有不同于欧洲的特点。历史上的妇女易装个案与战争、民族融合及科举制度密切相关。至明清时代,添加了反叛礼教和市民文化的色彩,又有遗民、边缘文人“女性化”心态的作用,加上文学上闺秀传统及才女“文人化”的形成,文学易装题材的创作达到高峰,尤以女作家所创作的叙事作品表现女性意识的崛起和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的理想,而显得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0.
论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庆五 《文史哲》2003,(2):55-61
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文化赖以滋生和成长的文化土壤 ,其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主体地位的倒置。它没有在原始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中 ,把人作为主体逐渐地从原始混沌体中解放出来 ,没有把人作为个体从原始的群体中分离出来 ,而是始终将人的主体性淹没在中国文化进化路途的泥淖之中 ,一直使作为个体的人消失在群体的阴影背后。臣服型政治文化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已经深深浸透于国民的灵魂 ,浸透于国民灵魂深层的思维、意识、认知和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