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伟大、最广泛、最深刻的人民革命战争之一,也是中国人民百余年来反抗帝国主义武装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革命战争。在这场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神圣战争中,作为重心之一的华北抗战,曾经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占据有特殊重要的历史地位。然而,华北抗战的整个过程,从它的准备、发动、发展、坚持到胜利,都是在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周密部署和正确指导下进行的;它的成功实践,是毛泽东抗日战争战略思想伟大胜利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关于把山西作为敌后抗战战略支点的构想与实践杨小池,王乃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史舞台上,毛泽东导演出许多威武雄壮的活剧。在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关于把山西作为坚持华北敌后抗战战略支点的构想与实践,就是其中精采的一幕。一、关于敌后抗战战略支点构想...  相似文献   

3.
国民参政会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国民政府成立,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及其他抗日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全国最高咨询机关,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它的存在及其演变在中国现代史,特别是抗日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初期,国民参政会发挥了团结全国军民,坚持全民族抗战,反对妥协投降的作用。随着形势的发展,参政会内部出现了摩擦和分裂的端倪。在中期,国民参政会在团结抗战和摩擦分裂中曲折前进,国共斗争成为这段历史的主线。在抗战、团结、进步与投降、分裂、倒退的斗争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大局得以维护,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在后期,国民参政会逐渐成为国民党鼓动内战,制造分裂的御用工具。随着国民党政府的没落,那个曾经在抗战初期起过团结全国人民,实现全民族抗战的国民参政会,最终为中国人民唾弃。  相似文献   

4.
抗战胜利初期,随着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渝共商国是,中共方面提出了国共和谈的“和平、民主、团结”的基本方针,最近,有同志提出质疑,认为应将这六字方针改称“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八字方针。笔者不敢苟同,理由如下:其一,“和平、民主、团结”的基本方针不是学术界后来概括的,而是毛泽东在1945年勺\二三”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首先提出的。毛泽东在会上说:我们现在的D号是“和平、民主、团结”;过去是“团结、抗战。进步”。其二,将“和平、民主、团结、统一”四点并列是重庆县高等级会谈期间国共双方妥协的结果。蒋介石…  相似文献   

5.
荆世群 《船山学刊》2004,(2):175-177
群己关系即"群己之辨"是历史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是中国传统哲学关注的重点问题,它探讨的是群体、群众、集体和个体、个人、自我的相互关系问题.正统儒学强调个人对群体和社会的责任,主张个体与群体和社会和谐相处;当群己利益对立时,要求个体服从群体、牺牲自我,在群己关系上体现出了"无我论"的传统.佛学、道家学派在群己关系方面基本上主张"无我"论.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未接触西方近代资产阶级伦理思潮以前,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群己观上赞成"无我"论;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毛泽东受其老师杨昌济的影响,研读了大量的西方伦理学著作,接受了布拉德雷、包尔生等人自我实现论的伦理思想,在群己观上主张"贵我"论和"精神个人主义",强调自我价值及其实现."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毛泽东又转而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说,在群己观上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主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文要探讨的是:毛泽东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其群己观的内容、特点.  相似文献   

6.
新抗战史观     
在纪念抗日战争60周年之际,大陆抗战史观正在悄然转变中:在强调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伟大民族精神与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下,肯定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赞扬国民党抗战将士的爱国精神,承认国民党与共产党共同领导抗战,正面认识抗战时期的蒋介石。这种新抗战史观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条件、原因与意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杨天石 《学术探索》2005,4(3):94-104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决定拒和、应战,发表了措辞激烈、坚定的抗战宣言。为了保卫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同时从战略上牵制日军对华北地区的攻势,蒋介石决定组织精锐部队进行淞沪抗战。淞沪之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规模最大、战况最烈的一次战争,时间长达3个月。其后的南京保卫战实际上是淞沪之战的尾声。淞沪之战虽然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战略战术失当、对国际力量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失败,但淞沪、南京之战显示了中国军队、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和短期内速胜的美梦。淞沪抗战后,蒋介石决定调整战略战术,实行“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抗战战略。  相似文献   

8.
舒醒 《江西社会科学》2008,2(3):144-149
江西抗战文化是中国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有力地推动了伟大抗战精神的形成,极大地打击了日寇和支援了全国抗战,为江西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全国抗战中发挥独特作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全国抗战爆发前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康藏边疆地区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紧张关系一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国民政府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以《康藏前锋》作者群体为中心的一些知识分子从"康藏边地建省""佛化教育治边""康藏边地政教改革""康藏边民改造"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康藏边疆地区的治理方案,并试图以此唤起康藏边疆民众的抗战意识和国家观念。这些治理方案不仅有助于建立稳固的抗战大后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对以毛泽东、刘少奇等为核心的湖南无产阶级人才群体的形成影响深远。湖南无产阶级人才群体的爱国主义思想、实事求是作风、反帝反封的革命精神、“霸得蛮”的顽强斗志以及灵活实用的军事思想等,无不秉承着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1.
熊辉 《天府新论》2011,(4):141-145
"文协"是抗战时期中国作家和艺术家为了团结抗敌和宣传抗战精神而组织成立的社团。长期以来,人们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之加以研究甚至"误读",忽视了"文协"作为文学社团的本质特征。本文在梳理史实的基础上认为:"文协"是非政党领导的文学组织,进而从构成主体、文学主张和社团特征等方面论证了"文协"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学社团。  相似文献   

12.
百年来辛亥革命的历史记忆在激发华侨爱国精神方面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辛亥记忆在20世纪前期加速了华侨民族精神的合一和民族主义的形成,在日本侵华时期成为华侨支援抗战的精神动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发挥了团结人心的功能,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促进华侨支持两岸统一的历史资源。此种功效的发挥,与华侨精英对辛亥革命的现代性诠释密不可分,也和华侨与辛亥革命的历史渊源、以及侨界加强自身凝聚力的内在需求有关。一方面,辛亥记忆激励了华侨的爱国精神;另一方面,华侨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也是其爱国精神加强的表现,二者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不同时代草莽英雄抗战题材小说思想意义的特殊性进行梳理总结:20世纪30—40年代,爱国主义观照下草莽群体反抗侵略的激情宣扬;50—60年代,草莽群体在革命政治形态下的改造与规训;80年代,对于抗战意义的解构;90年代,对于战争与人性的价值与意义的新探索;新世纪,在网络流行的新的草莽英雄抗战题材小说《百年匪王》中对于传统中"仁义"与"侠义"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东岳论丛》2016,(3):5-10
从逻辑界限的设定层面而言,毛泽东精神既是毛泽东及其理论实践所蕴含的最深层本质,也是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精神的现代形式,更呈现出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文化特性。从基本内涵的界划层面而言,毛泽东精神是平等主义精神、独创精神、拼搏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的合题。毛泽东精神并未随着毛泽东个体生命的消逝而消失或弱化,相反它在当前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历史征程中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构想主要有六个方面。它们是逐步形成的,虽然某些方面有反复变化和矛盾之处,但却体现了一种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开创精神。毛泽东指导实施现代化战略的实践分为四个阶段。他在20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有曲折、有失误、有重要贡献,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开创者与伟大实践者。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构想与实践既有相适,也有相悖,这主要源于他指导思想上的矛盾、理论认识上的误区、"以苏为鉴"的局限及某些制度贯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以来近百年的中国近代历史上,湖南 曾连续出现过好几次人才群起的盛况,而人才涌现 得如此之多,并且作为一个群体所发挥的作用又表 现得如此突出,恐怕还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戊 戌、辛亥时期。湖南有识之士在戊戌维新和辛亥革 命这两场接踵而至的政治改革运动中,做出了非常 突出的贡献。 本文试图分析这一时期湖南人才群体形成的原 因,并尝试着探讨其作为群体所具有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7.
唐正芒 《云梦学刊》2000,21(2):27-30
湖南抗战文化运动十分活跃,在中国抗战文化史上应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上篇从文化.名人汇聚、抗日团体与文化阵营、进步报刊及新闻出版、戏剧歌咏等文化活动诸多方面介绍了长沙抗战文化盛况。下篇概括介绍除长沙以外的湖南其它地区的抗战文化运动情况,并探讨了湖南抗战文化运动的经验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抗敌演剧队是为宣传抗战而组建的话剧团体,这个团体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将话剧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带到了战火纷飞的前线和广袤蔽塞的乡村,为抗战动员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敌演剧队组建初期,由于演出条件简陋,民众文化程度偏低,以及观众群体的分散性和流动性,导致已有的剧本无法达到演出的宣传要求,出现严重的"剧本荒",他们通过自创剧本、即兴表演或改编已有剧本,克服了无剧可演的困境;在演出过程中,为了达到宣传效果,又普遍出现了"过火表演"的状况。尽管如此,抗敌演剧队仍然为我们留下了众多有一定艺术质量、宣传效果极佳的作品,这些作品激越嘹亮的高亢音调,成为民族抗战动员的最强声音。在国难当头之际,抗敌演剧队一切为了抗战、一切为了宣传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在中国话剧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包括全民族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条件下进行的,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过程中,高举民族解放的光辉旗帜,正确处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为建立和保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战到底作了不懈的努力,它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以至成为抗击日伪军的主要力量,为夺取抗战性利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台湾出版的一些书刊,在论述中国的抗日战争时,大肆歪曲历史真相,极力抹杀中国共产党的作用。他们把中共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团结抗战所作的努力和让步,说成是对国民党的“投降”,是“为挽救其灭亡的厄运”;攻击中共领导的革命军队“并非为了抗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抗日战争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历经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败、割地、赔款等等一系列屈辱之后第一次取得完胜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一场战争中,湖南是重要战场,发生在这里的每一场战役几乎都牵涉到抗战全局,甚至与苏联卫国战争、远东反法西斯战场息息相关。湖南人民作出了巨大牺牲,付出了惨痛代价,湖南是中国的"南天一柱",湖南人民和驻湖南军队的英勇抗战是取得这一场战争最后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