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于建星 《学术论坛》2005,20(3):59-62
亚当·斯密制度伦理思想主要有:制度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制度产生的目的在于防止伤害;制度应是有效率的;制度的首要价值是正义,个人拥有平等自由的权利,自由优于平等;但是,有效率的市场制度可能产生极大的不平等,社会应对弱势群体给予同情。亚当·斯密的制度伦理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下的公正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西纯粹美学理论有了新的发展,马丁·泽尔的《显现美学》与杨春时的《作为第一哲学的美学:存在、现象与审美》是各自的主要代表。马丁·泽尔把审美的核心放在显现,杨春时则认为其乃是存在。马丁·泽尔的显现美学由审美感知和审美对象组成的审美情境为主要构成,杨春时则提出了审美“现象”,以现象的显现凸显审美的独特性。马丁·泽尔虽然试图超越“存在美学”和“假象美学”的二元区分,但对审美感知的强调使其还停留在西方传统美学的感性学之内,杨春时则汲取了中华古典美学思想,以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超越的体验方式,创建了生存美学。马丁·泽尔虽然强调了审美乃是哲学的“校正”,突出了审美在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中的作用,但审美的地位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定,杨春时则完全突出了审美之学的重要性,认为审美乃是第一哲学,是哲学的根基和源头。  相似文献   

3.
陈明 《社会科学》2004,(1):35-39
为解决联邦政府财政、信用危机和货币短缺两大问题 ,汉密尔顿主张建立联邦银行 ;发行公共信用与私人信用结合的银行券 ,以取代政府直接发行的信用货币 ;充分利用私人资本、私人经营管理的经验为公共利益服务 ;加强联邦政府对全国货币银行体系的集中控制 ,但反对政府直接干预联邦银行的具体经营业务。汉密尔顿式的货币银行观规约了美国货币银行体系的变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汉密尔顿的货币银行观及其深远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联邦政府财政、信用危机和货币短缺两大问题 ,汉密尔顿主张建立联邦银行 ;发行公共信用与私人信用结合的银行券 ,以取代政府直接发行的信用货币 ;充分利用私人资本、私人经营管理的经验为公共利益服务 ;加强联邦政府对全国货币银行体系的集中控制 ,但反对政府直接干预联邦银行的具体经营业务。汉密尔顿式的货币银行观规约了美国货币银行体系的变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亚当·斯密的正义思想是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亚当·斯密的正义思想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实现社会正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亚当·斯密的正义思想主要有:制度是正义的保障;效率是正义的标准;自由是正义的核心;同情是正义的矫正。本文对亚当·斯密的正义思想的现代意义与价值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6.
托马斯·杰弗逊不仅是缔造美利坚合众国的开国元勋之一、美国第三任总统和杰出的民主主义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做出卓越贡献的教育改革家和教育思想家。在其漫长的政治生涯里,杰弗逊始终惓惓于教育事业,关怀教育事业,并且把大量的心血灌注在教育事业上面。早在18世纪70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中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出发 ,探讨了银行在防止这一问题、改善企业治理结构中的重要性。结合金融约束理论和日本以主办银行制为核心的相机性治理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了银行在企业治理中的有效性及在我国现实中的可行性 ,并对比分析了我国主办银行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西方学术界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但多数反思和批判只是在新形势下对过去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修补和发展,而不是全新意义上的重建。巴里·布赞教授通过对威斯特伐利亚"情结"的成功超越,重新诠释了国际体系在一个宏观和久远的世界历史背景中的演变,从而构建了一个新的国际关系研究框架。巴里·布赞的世界历史视野和多元论的方法论体系向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体系提出了根本的挑战,同时也给中国学者带来了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9.
本杰明·贡斯当关于“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的划分,是以赛亚·伯林关于“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之划分的直接理论渊源,并对这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初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马凌 《北方论丛》2003,(3):123-127
19世纪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的《论思想和论辩的自由》,被誉为"英语世界里最经典的关于新闻自由的辩护词"。他的思想也成为美国大众传播法的法理依据。然而,密尔的新闻思想有着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双重理论基础。所谓的"思想市场"只体现了他的消极自由观念,我们还应注意到其"社会责任"这一积极自由观念。  相似文献   

11.
小说《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 ,主人公与作家本人的生活与艺术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带有明显的自传性 ,同时也是对作家自身诸多方面的一种深刻反省。主人公马丁·伊登与罗丝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伦敦初恋的翻版 ,伦敦借助马丁·伊登这一人物 ,对成功、对人生哲学等方面都作了深刻的自省。  相似文献   

12.
怎样正确认识和看待马可·波罗与他的故事《马可·波罗游记》 ,特别是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这对“马可·波罗学”来说已是当务之急了。解决马可·波罗问题的关键 ,是不能只躺在《马可·波罗游记》上去研究所谓的“马可·波罗学”。其实“马可·波罗”这个名字不一定是指某个特定的人 ,而是指当时的一批东西交通的开拓者。“马可·波罗”就是他们的代名词 ,《马可·波罗游记》就是他们当时历险经历的总结  相似文献   

13.
日本主办银行制度是以主银行为中心、维系银企之间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的行为方式和规则。这种长期关系的维系依赖于隐性市场契约 ,属于半企业半市场性质 ,具有不稳定性。主办银行制度的有效性依赖于相对封闭的经济、金融发展环境 ,它对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日本企业融资空间拓展 ,使主办银行制走向瓦解 ,由此导致日本泡沫经济的发育和崩溃。主办银行制成为开放条件下日本经济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14.
“超国界政治”研究正在悄悄地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热潮。这是20世纪国际政治转向21世纪新结构的重要征兆之一。无独有偶。早在19世纪进入20世纪之初,以“边疆假说”和“地域理论”首倡者而著称于世的美国史学家弗里德利克·杰克逊·特纳,就以其独特的方式提出  相似文献   

15.
怎样正确认识马可·波罗与《马可·波罗游记》,特别是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这对“马可·波罗学”来说已是当务之急了。目前学术界“肯定论者”所提出的“确凿证据”充其量只可作为一种间接材料。靠一二条间接材料加上逻辑上的“猜想”,在理论上是无法让人信服的 ,这也是中国学者疲于应付“怀疑论”者论战的根本原因 ;而“怀疑论”者对马可·波罗的某些苛求 ,在逻辑上讲确实是站不住脚的。解决马可·波罗问题的关键 ,是不能只躺在《马可·波罗游记》上去研究所谓的“马可·波罗学”。其实 ,“马可·波罗”这个名字不一定是指某个特定的人 ,而是指当时的一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开拓者。“马可·波罗”就是他们的代名词 ,《马可·波罗游记》就是他们当时历险经历的总结  相似文献   

16.
稽核员身兼数职,顾此失彼 稽核股亟待单设,完善体系 “七·五”期间,稽核与其它监督部门合署办公,“合二为一”共同履行中央银行监督职能,达到了锻炼队伍,摸索经验,打开局面的预期目的。随着金融业务的纵深发展和对银行各项工作规范化的要求,以及“八·五”期间加强银行稽核工作的需要,这种“合二为一”之诸多不便逐见端倪。主要是:1、稽核员身兼数职,抓不住重点,顾此  相似文献   

17.
《丹尼尔·狄隆达》是一部由神话意象丰富叙述表层的作品。通过借用民间故事及《圣经》中关于蛇的神话典故,乔治·爱略特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与蛇之间建立了互为隐喻的关系。神话原型对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有着提示和铺垫作用。蛇与女性互为隐喻的关系对探幽乔治·爱略特复杂的女性观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在半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塑造了马丁·伊登这一超人形象,他是作家超人英雄观的显现。马丁·伊登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伦敦的超人英雄观:他的超人是野性的,是复杂矛盾的,是追求完美的代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史记·日者列传》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分析对比,可以看出二传在对贾谊的称渭、对贾谊的评价以及二传的学术思想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作者是司马迁,而《史记·日者列传》的作者是司马谈。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我国古代丧服制度形成和确立的过程进行了探讨和论述。文章认为我国古代以《仪礼·丧服》为代表的系统、严整的丧服制度,大约形成于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 之后。当是周人在原始丧服习俗的简单内容上,逐步增添,注入“尊尊”、“贵贵” 的内容,经长期损益、修正,至春秋末期才基本上形成比较周密的丧服制度,并由孔子及其弟子将此一制度著于竹帛,编定为《仪礼·丧服》。《仪礼·丧服》的编定成书即是丧服制度确立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