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低 ,无从事二、三产业的一技之长是制约其向农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深层次障碍。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必须标本兼治 ,在消除制度性障碍的同时 ,积极发展农村高中和职业技术教育 ,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 ,扩大农村教育出口 ,以适应农村二、三产业和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没有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没有江西全省经济的腾飞,而农村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转移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输送农民工并不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的根本途径,在农村地区发展二、三产业,改变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才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关键。要以全民创业为主线,充分调动农民工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工回乡自主创业,在全省掀起发展二、三产业的高潮,从而推动江西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杨金基 《南方论刊》2003,(11):31-32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一是调整农业产品结构,瞄准国际市场,生产"名、优、新、特"产品;二是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结构,政府引导农民根据市场的需要来作出决定;三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第二、三产业;四是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增收是重大的政治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和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农民增收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必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  相似文献   

5.
文章构建了农民包容性增收循环模型,细化了农民增收的七条路径,并结合中国牡丹画第一村平乐村农民的增收实践,研究了公司与农户在产业化经营中的相互关系,以及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权益和利益的变迁。研究指出农民增收的路径:第一,提高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第二,鼓励和支持以农产品为基础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第四,明晰土地和房屋的产权,加快农村土地和农村房屋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第五,加大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性支付力度;第六,借鉴印度的包容性金融的经验,重点推进农村微金融的快速发展;第七,加快承接发达区域的产业转移,促进城市产业向乡村转移。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挑战性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江苏农村劳动力结构变迁的调查,指出要解决“村村冒烟”的格局,就应在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过程中,实现其户口向小城镇的迁移,使之在营造新的小城镇的同时,发展二、三产业。  相似文献   

7.
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英  肖德仁 《理论界》2005,(2):182-183
影响农民增收缓慢的主要因素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因此,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治本之策。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单一粮食生产”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在我国,虽然有些地区的农村经济搞起了多种经营和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但就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经济仍然是“单一粮食生产”,这种经济结构格局没有根本上的改变。而这种“单一粮食生产”由于土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使得多投入而不能多产出,导致农民收入不能增加,甚至减少。第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停滞,城镇化滞后。从较发…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二、三产业转移,是近几年农村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特点。1988年底,浙江全省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640万人,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33%,农村二、三产业产值达到655.75亿元,占全部农村经济总产值的70%,农民家庭收入中,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已占到70%。去年底开始,由于国家采取一系列治理整顿措施,乡镇企业面临种种困难,大批职工向农业回流。  相似文献   

9.
2004年、2005年、2006年连续三年出台的三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在强调“三农”问题,都在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要解决农民问题就必须减少农民,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原有土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通过发展县域、乡镇企业和促进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逐步加快了城镇化建设进程,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初具雏形,初步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0.
<正> 一般认为,由于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致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尤其经过第一、二产业的大发展之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迅速地转移到第三产业,从而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但从目前我国的现状考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不能实现上述转移过程。为此,我国在实行产业政策的调整,政策舆论导向上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黄山要做好“三农”工作,到底有哪些规律可循? 第一,必须坚持富裕农民在于减少农民。现在农民收来自劳务收的比重在30%左右,要通过政策引导、就业培训和发展小城镇,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上来,让更多的农村走进城市务工经商。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结构必须调整。把农民增收作为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调整农业结构确保农民增收,是首先要明确并坚持的一条原则。  相似文献   

13.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首要的着眼点就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着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结构,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来源,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新的台阶上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要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向纵横发展,一是抓主导产业,推动产业化发展。二是抓基地,促进产业化发展。三是抓龙头,带动产业化发展。四是抓市场,引导产业化发展。五是抓科技,保证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西方经济学的分工理论,阐述了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决定市场的大小。实践表明,凡是经济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其专业分工一定很强。入世后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善专业分工理论,行动上要打破城乡户口分割的界限,并建立乡镇企业保障制度,让乡镇企业员工与农村土地脱钩,使农民能够从事专业的一、二、三产业生产,解决农民既从事农田劳动又从事非农劳动所产生的磨擦损失,从而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5.
姚宏 《江西社会科学》2001,(Z1):305-306
我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有了新的增长,其中来自非农业的收入较过去有了明显的增加,农民购买力有了进一步的增强,农民的吃、穿、用、住、行等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农村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农业产业化程度有了新的提高,农副产品的供应丰富,价格平稳,绝大多数由长期短缺变为供求基本平衡,有些开始供大于求,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农村产业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调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通过乡镇企业或其它途径转移到二、三产业中来,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进步,社会稳定,治安形势总体良好.但从一些地方来看,仍不同程度地发现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其中尤以农村市场如何开拓,农民如何增收减负,如何发展小城镇建设,启动农村投资和消费,如何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等问题,这些都关系到农民思想能否稳定和农村经济能否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农民收入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与判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进行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我们得出了如下有意义的结论:影响农民收入的第一因素是各省(市、自治区)的二、三产业发展状况,以及由此引起的城市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第二是农业结构调整因素,包括大农业结构和种植业内部结构;第三是农民受教育程度。农业生产条件的解释力不显著。要解决农业收入问题,乃至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在农业内部寻找出路,而要重新审视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以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在稳定农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通过二、三产业的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解决农民的就业和身份问题,最终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与二、三产业相比较,第一产业(从事初级产品生产的狭义农业)的比较利益最低。习近平同志把这种狭义农业称之为小农业。小农业是农民陷入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习近平同志著的《摆脱贫困》一书,以闽东地区为研究对象,得出这样的结论,即闽东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大农业。习近平同志所谓的大农业,是一种立体农业,不仅包括农、林、牧、副、渔业,还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运输、储存,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小农业不同,大农业大幅度提升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要发展大农业就必须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搞好农村教育,提升人口质量,开发劳动力资源。就地转移劳动力和就地城镇化是发展大农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现有农村人口2 300万人,农业劳动力1 300万人,但其中却有400万富余劳动力处于失业和隐性失业状态。转移农村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既是重庆市农村工作面临的巨大压力,也是重庆市农民增收的潜在优势。要把这种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只有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调整农业结构,组织劳务输出和发展小城镇战略,促使农业富余劳动力内部转移、就地转移和跨区域转移,并使之充分就业,这对于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结构性变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相似文献   

19.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通过调整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结构 ,实现柳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提高农民素质 ,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等措施 ,开创农民增收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关系到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民增收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为促进农民增收应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扶持“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结构,开辟增收途径。同时要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平台,加快农业科技普及和创新。要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城镇化步伐。落实惠农政策,提高政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