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语文教学上的“满堂灌”、“一言堂”,妨碍大脑进行创造性活动,从而造成了大脑思维的僵化。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将那些由常识、习惯所构筑的妨碍大脑自由思维的一切障碍从根本上一扫而光,使大脑思维彻底柔软化。 如果将思维和思维对象比作水和容器的话,那么,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就要求思维象  相似文献   

2.
关于引注语的来源,我们将讨论下列两个互相关联的问题,即引注语这种语言形式是怎样产生的?是谁创作的?引注语这种语言形式是怎样产生的呢?过去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引注语是从谚语发展来的.黄华节在《歇后语》一文中说:"……歇后语其实是谚语中一个特殊发展的形式.我们知道谚语有种种的格式.其中最普通的是'比喻式'.……歇后语就是比喻法的特殊发展."他认为"比喻式"谚语中有一种"于喻意之后,接住注明喻意"的"自注格谚语",象"豆腐刀,两面光",如果把这种"自注格谚语"中间的"顿读的语气"延长,譬如把"豆腐刀,两面光"说成"豆腐刀——两面光",那么它就变成"歇后语".所以,他断定"歇后语是自注格谚语的特殊  相似文献   

3.
逻辑学界有的同志认为:“如果……那么……”既可以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语言形式,也可以是充分且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语言形式(见《光明日报》1984年1月16日朱煜华、刘维林文章《也谈讲逻辑要合乎辑逻》)。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如果P那么q”这个常用的语言形式,只能是表达P是q的充分条件的语言形式。理由很简单,“如果P那么q”就是“如果P那么q”之意(同一律),并不含有“如果非P那么非q”之意。这就是说,它只表达P是q的充分条件,而没有表达P是q的必要条件,根本不存在歧义。这从“如果,那么”这个联结词的语言含义就可以理解。假定我  相似文献   

4.
论《金瓶梅》中的谚语运用孟昭泉谚语,就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现成俗语。或者说,谚语就是俗语里一种义含一定道理的“套话”。《书经·无逸》中说:“俚语曰谚。”《礼记·大学》中也说:“谚,俗语也。”可见,就一般而论,“谚”,就是一种现成的含理俗话。《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5.
含蓄,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含蓄”这个词虽然出现较晚,但这个问题在文学批评史上很早就被人们注意了。战国时代的《周易·系辞上》中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三国时的荀粲说:“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之象以尽言,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三国志·魏志·荀或传》注引何劭《葛粲传》)粲荀的话,说明精深的道理是不能用物象完全表达出来的。他认为意内、象内可尽言,意外、象外“蕴而不出”,不可尽言。这“意外”、“象外”就是后人所说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蕴而不出”就是后人所说的“含蓄”。可见,“言不尽意”说,实在就是“含蓄”说之本源。众所周知,语言尽管  相似文献   

6.
牺牲冬日早晨金子般珍贵的被窝时光,也要打扮得美美的才出门。其实,你不用那么辛苦也可以美的,诀窍就是--睡觉。许多护肤美容产品承诺“效果一夜可见”,所以其实你的美丽可以在起床那一刻就打造完毕。到底哪些我们触手可及的护肤品有传说中的效果呢?  相似文献   

7.
“礼”和“物”的本源,人人都喜欢收到礼物,但你知道“礼物”这个词的来源吗?其实,在《汉语大词典》里,“礼物”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典礼文物”的意思,这是“礼物”一词最早的用法。要想弄明白“典礼文物”是什么,需要从“礼”和“物”这两个汉字的本源入手。汉字“礼”的左边是“示”字旁,它原本是“一个祭台”。“示”在汉字里可以表示“神灵、祭祀”等意思。瞧,“神”“祭”“祀”里面是不是都有“示”?所以我们可以判断出,其实“礼”字最早跟祭祀相关。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杂技艺术,产生在人民生活中,也最为人民所喜爱。它的历史,在中国已很悠久。在原始社会时代,有一种竞技角力的游戏,叫做“蚩尤戏”,是人民平时斗争的训练,产生在冀州(河北)的平原上。据中国的古籍记载说,它是从黄帝与蚩尤的战斗流传下来的。古代流传的蚩尤形象,手持弓箭,头下有角。在汉画象石刻上和汉代的带钩上,都留有这种形象。练习这种斗争技艺,三三两两,头带牛角以相抵,因此在古代就叫“角抵”。“角抵”到西汉时,加入了各种杂技和西域的幻术,扩大了范围,就叫“百戏”,到隋唐时改称“散乐”,也就是今天的杂技艺术。“角抵”是中国杂技艺术的开始,这里略述它的起源。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 ,谚语也称俗语 ,即“俗所传言”,主要靠口头传播而流传下来。由于谚语语言简短 ,富于道理 ,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因此被广大的文人群体所常用。在先秦的文学著作中可以找到许多谚语 ,例如“辅车相依 ,唇亡齿寒”“从善如登 ,从恶如崩”“三人成虎”“众口铄金 ,积毁销骨”等等 ,至今仍然使用。当然 ,大部分的谚语由于字意变化等原因今天已经不常见 ,但它们对我们研究先秦的历史、文化、思想都很有帮助。本文只是将《战国策》中的俗语谚语一一摘录整理 ,意在探微 ,未敢言“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中西哲学对道的不同理解入手 ,试图为中西古代语言观的差异找到原因。在西方 ,无论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逻各斯 (Logos)与神的隐性统一 ,还是中世纪的“Word”的“三位一体” ,都体现出强烈的神本体论倾向 ,而语言作为神性的集中表现 ,它就是神的现实化。因此 ,西方近代以前的神本体论实际上和语言本体论并行不悖 ,语言在西方具有本体意义 ,语言和道契合无间。但是在中国 ,以“道法自然”为基础的自然本体论对语言的重要性只是作了有限的强调 ,认为语言与道之间有差距 ,这种差距甚至要通过“象”来沟通 ,以此为基础产生了中国古代对审美境界的探讨。审美境界 ,是以言、象为基础 ,以超越为手段 ,以道为旨归 ,以“游”、“忘”为心理特征的生成性心理空间。  相似文献   

11.
一、润入有序反映了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的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以培养和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润入有序地进行。如果把德育要求比作种子,把学生个体心灵看作土壤的话,那么所谓“润入”就是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把德育要求象润物细无声的绵绵春雨,长时间、不间断地、恰到好处地、渐渐地、由浅入深地滋润到青少年学生的心田里。所谓“有序”包括操作过程的“序”和德育要求的“…  相似文献   

12.
<正> 闻名中外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古代藏族人民奉献给祖国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部最宏伟的文学巨著。它不仅是当今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而且在民间还是一部“活着的”最长的说唱史诗。它在藏族古老的神话,传说、民歌、谚语、民俗等民间文学的丰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生根在广大人民的心上,反映了藏族人民群众的美好思想和艺术情趣,而且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吸取并集中了藏族民间文学的精华,广泛运用藏族民间文学的传统形式,技巧和创作方法。正如段宝林同志所说的:“民族民间文学的各种体裁的作品象一条条  相似文献   

13.
妻等于600只麻雀。这个定义源于“中外合资”的理论:中国人说女人爱唠叨,一年中仅有2月份说话最少,因为2月只有28天;另有一个外国谚语,叫做“两个女人等于1000只麻雀”。大概外国还没有我老婆那种“大功率的麻雀”,否则这谚语就该叫“两个女人等于1200只麻雀”了。这么多的“麻雀”在耳边叽叽喳喳没休没止,这年月你就是给我行贿,我也不愿说是人过的日子。 习惯了,当“600只麻雀”开始制造噪音时,我便用火柴棍清除耳屑,并将这称为“打扫麻雀的厕  相似文献   

14.
杨宽先生曾作《“贽见礼”新探》一文。此文虽不乏新见,但也颇多疏失。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贽、币的模糊。这一疏失在一定程度上给后来的古礼研究带来了混乱,有必要对它作一补正。一币,是礼物的通称。贽属币的一种,它使用于一种特殊的典礼。当人们初次相见,或有要事相见,来宾都要按照自己的  相似文献   

15.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由来天堂、地狱,本是佛教的词语,佛教的流行,使得天堂成为理想王国的代名词,于是,人们开始将所见最美的地方比作天堂。一说起比喻,人们很自然会联想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谚语。不过,从历史上考察,最早比作天堂的地方不是苏杭,  相似文献   

16.
先秦名实之辩与“不可说”论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思想中始终回荡着一个声音:“不可说”。“无名”、“不可言传”、“言不尽意”、“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所有这些说法都表达了一个意思:有……是不可说的。这一思想以各种各样的面貌出现在诗学中,有时对语言作为传达意义的工具表示怀疑,如“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有时甚至把语言视为意义的障碍,似乎恰好在语言不在场的时候,有意味的东西才露面,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最习见的说法是“言有尽,意无穷”之类,认为意义有可能在语言已打住之处继续伸展。中国诗学中的许多概念都与“不可说”有着内在的联系,比如“静观”、“意象”、“意境”、“隐秀”、“神韵”、“形神”、“含蓄”、“妙悟”、“平淡”、“浑然天成”、“象外之象”等等。  相似文献   

17.
如果我们把中国现代戏剧史里的悲剧艺术比作一个山系,那么,曹禺和郭沫若就是这山系里巍然对峙、竞险斗奇的双峰。他们在选材眼光、人物旨趣、艺术精神、审美风格等方面,都形成了颇为引人注目的区别对照。这类对照既饶有趣味,也极富意义,既泾渭分明,又经纬交错。 “现实中的小人物”和“历史上的英杰” 曹禺悲剧和郭沫若悲剧在表象层次的区别对照十分明显。曹禺悲剧题材无一例外地来自当代现实,它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现代中国社会,挨得紧密贴得着实,郭沫若悲剧却毫无二致地采自古代历史,它在遥远的历史生活领域里纵横驰骋。悲剧女神的锋利刻刀,在曹禺手中雕琢着背心旗袍、粗衣短褐的现代人物,在郭沫若手里则塑造出峨冠博带、佩剑陆离的古代英雄。郭沫若手中还多拿了一把历史女神的尖锐匕  相似文献   

18.
塞万提斯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堂吉诃德》用“以毒攻毒”的手法给“骑士文学”以重创,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贵族和教土的专横以及人民群众的痛苦,揭示出这个威震世界的王国已经破绽百出和它必然走向衰落的趋势.它的思想内容的深刻性使它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以至于亨誉世界文坛.同时在艺术表现方法上值得一提的是塞万提斯使用了大量的西班牙民谚来充实它的作品.谚语——《辞海》做了如下解释——熟语的一种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谚语也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堂吉诃德》在谚语使用方面有四个特点.首先,它一共使用了268条谚语,包括重复使用,前后共出现332次,其数量之多,使用频率之高,讽刺之屡利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是其它作品的无法比及的.第二,如此庞大的谚语集合,并未给作品带来拖沓冗长,罗列堆积之感,相反它在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常常是作品的画龙点睛之笔.第三在含蓄中却极其深刻的揭示事物的本质,意不浅露,语不穷尽.让人透过语言符号的表层语义慢慢感受其深层意味.如“闪闪发光的不都是黄金”,“首疾则全身病”.这些谚语虽含蓄,但意思清楚,确定,只是通过双关、暗示、隐喻或象  相似文献   

19.
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但是“在唐诗研究中,困难并不在于描述唐诗繁荣的盛况,而在于正确解释唐诗繁荣的原因。”因此,我觉得在探讨唐诗繁荣、特别在探讨唐诗中现实主义诗歌繁荣的各种原因时,对“直言极谏”这一古代优良的政治传统的重要作用还估价不够。下面我想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兴亡史,使人们认识了一条真理:即在“天下治乱”取决于“天子”一人独断专行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制度,如果“天子居广厦之下,帷帐之内”,养尊处优,一意孤行,甚至象周厉王一样“召巫弭谤”,“防民之口”,那么想治理好  相似文献   

20.
庄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象喻”学家,他对中国“象喻”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具体表现在:对中国古代“象喻”的概念、成因和功能等问题都进行过深入而系统的阐述,从而解决了中国“象喻”理论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对中国“象喻”的具体形态具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从而为中国“象喻”创作史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模本和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