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家黄老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作为治国安民的指导思想,在西汉前期的社会经济的重建中,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效。一是当时的形势需要无为而治;二是黄老无为重视法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重建;三是黄老无为强调发展经济,主张轻徭薄赋,藏富于民。黄老的这些主张在西汉前期都转化成具体的现行政策,因而为建立强盛的汉帝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著名的大臣,曾在地方和中央为官。在地方为官时,以黄老无为学说指导政治实践,以不扰民为宗旨,所在皆治。在中央为官时,不仅敢于同权贵亢礼,当面指出他们的缺点与过失,而且敢于给九五之尊的皇帝提意见,多次犯颜直谏。汲黯的鲠直敢言,无论是当时还是其后,一直受到人们的钦敬。  相似文献   

3.
汉初黄老行政管理思想是在先秦黄老学说的基础上适应汉初百废待兴的历史背景而发展起来的。其行政管理思想主要表现为 :无为、德刑并用、重民的行政管理原则 ;明法轻刑的行政实施方法 ;重农、薄赋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 ;严已宽下的人事管理思想等等  相似文献   

4.
《新语》中的无为思想主要源自儒家的“道德导向无为”, 并非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黄老道家的“自然无为”;《新语》的理想治国模式与儒家大同思想相似,而异于黄老道家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从时间角度看,汉赋兴盛于儒学独尊之前而与黄老学说兴盛重叠;从创作环境角度看,黄老学说为汉赋兴盛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从汉赋体制角度看,黄老学说促进了大体制的定型。因此,从黄老学说探讨汉赋发展,重新认识汉赋特征和儒学影响等等问题,应对汉赋的研究思路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无为思想三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著名的无为主义政治哲学既有着重大的影响 ,又面临着种种误解和曲解。从切实理解老子无为学说的本意出发 ,对与老子政治哲学有关的几个重要问题如老子无为思想与“人君南面术”、阴谋术、愚民哲学、黄老之学的关系做了深入的考察 ,从而对老子提倡无为主义思想的政治目的和意义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7.
魏源政治学说的精要部分集中于柔性施政的“黄老思想”教旨,考察这种思想所诞生的时代背景和主旨仍然不足以帮助理解魏源政治学说的特点。魏源政治思想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在实际政治中的作用与新颖的范畴运用。魏源的政治学说中包含的“黄老思想”是其晚期政治思想的中心部分,其特点取决于儒内道外刚体柔用的体系。  相似文献   

8.
有为与无为之争,是汉晋政治哲学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三个方面加以说明:一,王充以黄老为先导,以"疾虚妄"为宗旨,以天道自然无为为思想武器,对汉代谶纬之学的种种神秘附加施以总攻击,以期返回到"恬淡无欲,无为无事"的本来面目.二,魏晋玄学中名教与自然的斗争.郭象在贵无与崇有基础上实现了两者的调和:身在魏阙之上,心在山林之中;游外以弘内,齐一而逍遥.一切皆自然,自然的就是必然的,必然的就是当然的.无为哲学可以起到"有为"的作用.三,东晋时鲍敬言与葛洪关于有君无君的辩论.这场政治理论交锋,反映了当时君主骄奢淫逸,大量靡费社会财富;官吏加收赋税,百姓不堪重负的社会现实.无君论幻想至德之世,实际上是表达对当时政治的不满.葛洪对它的反击,发抒了儒家政治哲学的根本观点.  相似文献   

9.
《淮南子》成功地将儒、法、阴阳、名家等学说熔铸于一炉,使道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对《老子》书中的道论、宇宙生成论、无为思想和认识论、形神和养生等内容作了详细的论述。其道论、宇宙生成论代表了战国以来黄老道家思想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道教的政治哲学,既固守着黄老道家自然无为的精神传统,又能充分吸收儒家和法家的合理思想成分,最终形成了法术本于仁义、仁义本于道德,以道德为根本去统御仁义和法术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1.
刘邦建汉之初,儒家思想凭借其积极入世的思想,率先进入汉政权的权力中心;惠帝时,由于好黄老的吕后掌权,以及宰相曹参大力提倡无为而治,历文景而至武帝之初,儒家思想虽发展很大,但始终不能成为统治思想;武帝建元六年,窦太后死,武帝广用儒生为官,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以儒术治国,开创了儒家思想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汉书·艺文志》"《宋子》十八篇",班固注曰:"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意本明白,即宋子为荀子称道过,所著书中有黄老思想特质.但苗润田、白奚相继发表新说,释此句为:孙卿以黄老观点称论宋子学说.然而,从《汉书·艺文志》班注的义例、《宋子》的文体形式、宋钘学说中的黄老特质三方面分析,可证此说不能成立.综考宋钘思想,"别宥"等为其体,以道家、黄老之学为根柢;"救民之斗,禁攻寝兵"之类乃其用,以墨家学说为归宿.其颇具思想创见,是一位受到杨朱影响,兼有道家、黄老与墨家思想特质的学者和救世者.  相似文献   

13.
从学术倾向、天道关系、政治学说、人生态度等方面对《庄子》进行了分析梳理,认为《庄子》思想旨趣已发生转变,即从剽剥儒墨到兼融儒法、从天地所法之道到天地之道、从反对无为到主张君无为而臣有为、从全性保真到修德诚己,表明《庄子》中已出现了以道为主,兼采儒、法、墨诸家的综合性思潮,即黄老学。《庄子》视界中的黄老学,一方面表明道家学说顺应时代发展,开始面向现实;另一方面,也表明了道家思维水平高,有能力融合诸家学说。  相似文献   

14.
老子无为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有重要影响,西方自由放任学说在经济学说史上曾占据统治地位.比较两者思想,可发现共同之处.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同时从自己的传统和西方文化中获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刘邦初定西汉天下,总结秦亡的教训,确定实施黄老无为政治,促使文景时期生产力得到发展,经济得以恢复乃至走向繁荣。由此而引起国内藩王强大,北方匈奴屡犯边境,直接威胁西汉中央集权的巩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观点,成功地内削诸藩,外抗匈奴。但因而连年用兵,耗尽民力,人口减半,生产力又再遭到破坏,汉武帝命他的大臣卫青辅助汉昭帝复行无为政治,使得西汉的社会矛盾不断地得到化解,社会繁荣时期延续百多年,及至汉宣帝时期。本文用这段史实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也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无为政治的实施有两种前提,一是客观条件迫使无为,二是可为可不为而无为,前者乃环境压力下的唯一出路,后者则系施政者治国方略选项之一,因而是真正的无为。以此为标准考察汉初政治,可以发现:一、在可为可不为前提下,汉初选择了有为;二、某些方面一定程度无为,系受客观条件制约,非无为,是不能。据此,结论是汉初政治并非真正无为。  相似文献   

17.
黄老道家的政治思想与汉初的治国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老思想是汉初政治的基本指导思想。它在治国理念上倡导“仁性当分”,在治国方略上坚持“无为而治”,在治国原则上强调重民爱民,在治国手段上重视仁义礼法,是一套以道为主,杂之以儒、法等家的兼收并蓄的治国理论体系。它对汉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哲学视域中黄老道家的理政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成于战国时期的黄老道家,以其基于自觉的天人无隔的整体大宇宙意识下的强烈家国天下之情怀,创造性地成功诠释、转化了老子的“自然无为”理念,推出了高标自然而然的终极最高价值的“无为”、“贵因”的理政之术。“无为”昭示了治世理政上的“不干涉主义”;“贵因”则倡言君王遥契道而包容所有人,涵纳其一切个性,真切看重并善于因顺和凭借臣下及众民的智慧、才能和力量,以圆满完成治国平天下的大业。由此昭示出黄老道家既不同于老子“自然的理想主义”、又不同于正统儒家“道德的理想主义”的可贵理性、现实性品格,至今仍有不可低估的借鉴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汉初几十年中,统治者鉴于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道家治国理念,使黄老之术在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中一直稳站上风,居于绝对的主流地位。但汉初黄老思想毕竟只能作为过渡时期的权宜之策。当大一统封建王朝羽翼日渐丰满的时候,大有为的政治要求就决定了避世无为的黄老思想已无力维系强大王朝的发展和稳固,势必要退居次要地位,甚至被打入冷宫,而代之以经世入世的儒家学说。因此,汉初意识形态,在70年的以儒道为主兼及其他诸家的磨合融汇中,在汉武之世必然走上道衰儒兴的道路。《淮南子》这部汉初思想的鸿篇巨制从一定意义上正是这一融汇磨合的最好印证。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是其政治理论的核心内容.恩格斯晚年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根据变化着的现实,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不仅为20世纪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政治理论基础,也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