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华的人文传统--纪念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80周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人文基础清华大学的前身是留美预备学校,创立于1911年,名清华学堂。1925年成立大学部,随之改名清华大学,其中有三部:留美预备部、大学部、国学研究院。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被聘为研究院讲师(即导师)。研究院存在的时间不长,1929年停办,但其影响深远,探讨清华的人文传统,不能不从国学研究院开始。梁启超与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结不解之缘,是清华人文传统的奠基者之一。他于1911年到清华讲演,用《周易》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清华学子,后来成为清华的校训。他最早在清华提出将传统与当代、中学与西学相融合的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1月10日,"人文清华"讲坛在新清华讲堂开启,到2017年春季学期结束,已经完成10场大型演讲活动和深度访谈。"人文清华"讲坛由清华大学主办,每两个月举行一次,邀请清华大学优秀的人文学者在标志性建筑新清华学堂发表公众演讲,阐述其经典学说和独特思考,呈现清华大学  相似文献   

3.
《清华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书目》2003年1月由清华大学出版出版,第一次全面地揭示了清华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的盛况。 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历史可追溯至清华学堂时期。1911年清华学堂创办后,即在教务内设图书馆经理员,负责图书工作。1916年4月,修建了独立的馆舍(现旧馆东部),相应地也引进了西方的图书馆管理方式,健全了组织机构,业务走上了正规。1928年,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相应地也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此后,经费骤  相似文献   

4.
梅玉荣 《社区》2011,(32):17-18
2011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在百年庆典之际,清华人常常谈起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 梅贻琦出生于清末家道中落的诗书世家。自幼熟读经史,且善背诵。1904年进入南开学堂,因品学兼优,颇得张伯苓赏识.1908年被保送至保定高等学堂。第二年,以第六名的优秀成绩被录取为第一批清华招考的留美公费生,赴美国吴士脱工业大学攻读电机专业。  相似文献   

5.
清华无线电研究所是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创办的两个物理类研究所之一,也是中国大学中建立的第一个无线电专业研究机构。根据有关档案和文献资料,对该所的筹建、迁移、科研工作情况等进行了考察,初步总结了其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该所几经搬迁,聚散不定,为了满足抗战的需要,在相当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工作,研制出多种无线电技术设备,同时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一批研究论文,也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清华无线电研究所的工作不仅为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无线电技术和电子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饶孟侃(1902.3.24——1967.4.2),江西南昌人,别名子离。幼年在家乡读私熟时,即对古典诗词发生兴趣。1916年至1924年,先后在北京清华学堂和清华大学读书,专习英语,参加清华文学社。当时有所谓的“清华四子”,就是子离(饶孟侃)、子沅(朱湘),子潜(孙大雨),子惠(杨世恩)。“四子”是四个活跃于文坛的文学青年,不仅在清华,就是在当时的诗坛,也被许多读者所知。1919年“五四”,他们上街游行,到天安门集会,是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热血青年。1926年3月18日,北京民众在天安门举行“反  相似文献   

7.
金岳霖的为学,包括他的求学、教学和治学三个方面。它的历程分为学生时代、执教高等学府和在哲学所的岁月三个阶段。他考取清华学堂、留学美国和旅欧访学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和北京大学执教,创办了清华哲学系,出版了《逻辑》、《论道》和《知识论》三部重要的逻辑著作和哲学著作,主编了光明日报《哲学研究》专刊。他在中国科学院哲学所工作期间,系统地批判了自己过去的哲学思想和逻辑思想,批判了罗素的哲学思想,重视逻辑学普及工作,主持编写了《逻辑通俗读本》和《形式逻辑》。  相似文献   

8.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正式成立于2009年11月1日,直属清华大学,为跨学科研究重点机构。秉承老清华研究院国学门的精神,接续1930-1940年代清华人文研究的传统,清华国学院  相似文献   

9.
也许是曾在清华大学任职几年,后又在大学图书馆工作10多年的原因,当我在书店里一眼看见《不尽书缘———忆清华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图书馆》)这本书时,一股清华情结、图书馆情结油然而生。记得在图书馆工作时,常常慨叹图书馆工作低人一等,正面描写图书馆员的书几乎没有,偶尔有一、二部文学作品提到图书馆员,也往往是板着面孔,毫不亲切。可是,人们往往又说图书馆对于自己如何重要,一生受益于图书馆乃至馆员之处颇多。无疑,《图书馆》一书为我们展示了清华图书馆之于清华大学的重要性,为我们展示了清华图书馆的独特魅力和迷人风采以及清华…  相似文献   

10.
什么样的学生可以被清华大学录取?是不是拔尖的学生都是高分低能?目前,清华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今年在招生工作中启动“顶你上清华”活动,并解密一批今年保送清华的学生在分数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作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重要活动之一,2011年4月19日,首届"百盛—清华学报优秀论文奖"颁奖仪式在美丽的清华大学隆重举行。此次评奖共有4篇文章获特等奖,每篇奖金2万元;13篇文章获一等奖,每篇奖金1万元。"百盛—清华学报优秀论文奖"奖金由马来西亚金狮集团百盛基金会提供,专门奖  相似文献   

12.
清华大学建校 90年了 ,在这 90年中 ,清华对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中国的文化学术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于 1 933年至 1 934年、1 936年至 1 937年、1 946年至 1 952年 ,曾先后在清华任教 ,1 952年高等院校调整 ,清华的文、理、法三个学院都合并到北京大学 ,清华的文法学术研究中断了。近年清华又重建文法学院 ,时异世移 ,希望能取得新的成就。我在清华居住的时间虽然不长 ,但是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1 986年又受聘兼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 ,十年后任顾问 ,和清华仍有一定的联系。我于 1 933年在当时的三院讲哲学概论 ,这是我第一次在大学讲…  相似文献   

13.
清华的人文传统和学术风格(作者:李学勤,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李学勤清华的人文传统和学术风格,应该说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前不久我们开会纪念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70周年,不少论文从研究院几位导师谈到文科的好多前辈,其核心也就是集中在这...  相似文献   

14.
《我在清华》梁实秋著刘宗永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12月国人说起清华大学,那真是艳羡不已,可对于清华校园,人们究竟了解多少,又有多少人亲自去过清华大学呢?这一点,就连笔者也不例外,因此当我在书店看见这本《我在清华》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就买了下来。  相似文献   

15.
文化意识与理性精神傅漩琮,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傅璇琮今年是清华大学中文系建系70周年暨复建10周年,学报特辟“清华人文传统和学术风格笔谈”一栏,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我于1951年秋考入清华中文系,第二年夏即因院系调整,合并到北大。在清华虽然只有一...  相似文献   

16.
一个大学必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有较长历史的大学,必有其传统和精神。一个大学在其历史上曾提出或出现的学术理念,是这个大学重要的精神资源,注意开发这些资源,诠释、宣传这些理念,对大学文化的建设来说是一件具有根本性的工作。早在清华学堂建立的前几年,王国维就在其《人间词》中发出了"殷勤唤起,大地清华"的召唤,预  相似文献   

17.
陈衡哲是我国新文学运动中最早的女学者、历史学家、作家、诗人和散文家,她的求学经历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幼年时代陈衡哲深受亲人的文化熏陶,接受的是传统的中国文化教育;少年时代陈衡哲进入上海的学堂接受医学教育;1914年,她考入清华学堂留学生班,成为清华选送公费留美的女大学生之一。作为中国第一位官派留美女学生以及现代大学第一位女教授,陈衡哲在美国所接受的教育超越了时代多数女性所接受的教育。以陈衡哲的早年自传为载体,探讨陈衡哲在这三段重要教育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形式和学习内容,可以折射出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转型进程。  相似文献   

18.
赵映林 《社区》2013,(17):46-47
罗家伦于清华大学厥功至伟,有筚路蓝缕开拓之功。 担纲清华大学首任校长 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收复北京后,北洋政府控制清华的历史也宣告结束;随即却上演了外交部和大学院(由教育部改制而组建的主管全国教育的机构)争夺清华控制权的争斗。经过一番争执后,大学院和外交部达成一致:一、将清华学校改名为“清华大学”,直接受国民政府管辖。  相似文献   

19.
清华大学和哈佛大学有许多相同的地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享受着崇高的荣誉、设置了高门槛难以入学、编织着紧密的校友网络等等。清华号称一流学府,在国内而言,我以为清华还是堪称第一的。然而,清华  相似文献   

20.
<正>这是一份由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整理出的清华地下党时期的党员名单,包括《抗日战争前清华地下党员名单》《抗日战争时期长沙临大地下党员名单》《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地下党员名单》《解放战争时期清华大学"南系"地下党员名单》《解放战争时期清华大学"北系"地下党员名单》等五个部分,共20页。从1926年11月清华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到1948年12月清华园解放,时间跨度22年,勾勒出革命战争时期党组织处于地下活动状态下的清华共产党人群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