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审美意识形态》汉语译本中,出现了对同一审美范畴的不同译名,不仅表现为从"美学"到"审美"的版本变化,而且更显现为"肉体"与"身体"并存的文本样态。通过从文本语境到文化语境的语用学考量,解析这些范畴认知差异产生之缘由。  相似文献   

2.
文化差异对电影译名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译名对于电影至关重要,它不仅起着导视的作用,还是观众了解影片思想内容最直观的形式。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电影译名也受其影响,因此在翻译片名时要了解其蕴含的不同文化内涵,注意相关策略,避免译名的不得体。  相似文献   

3.
报刊的内容和形式孕育着深刻的编辑思想,体现着编辑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为廓清民国时期河南理工大学报刊出版繁荣的原因,本文对报刊编辑者和出版者的编辑审美思想进行了全面梳理和考察。归纳得出了编辑者和出版者对期刊功能价值的审美认知,即报刊为学校精神之体现、集中学说之阵地、学术交流之渠道、学术独立之宣示,这些审美认知为学校开拓了一个自由讨论和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从地理学术语翻译的角度出发,以概念史的方法探讨了“美国”一词在中国近代文化背景下生成、演变和确立的历史过程。分析认为:认知程度和民族情感对译名的影响、政治和外交层面对译名的操控以及学者和文人对译名的规范与统一是“美国”译名演进的3个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促进人们对现代汉语体系中“美国”一词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东华理工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季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4—3512,国内统一刊号:CN36—1299/C)。它的主要任务是反映东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教学和科研成果,活跃学术气氛,促进学术交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本刊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读者对象为有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国内外高等院校  相似文献   

6.
以 Brainstorming的中文译名"头脑风暴"为例,讨论了英汉仿译的一般性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该术语被直接仿译为"头脑风暴"有失规范,建议学术界最好采用"集思广益"作为该词的学术译名.同时,还对"头脑风暴"这一译名的出处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7.
说到"新批评派"的成员构成,国内外学界有许多不同理解。这些认识,虽不乏真知灼见,但也不乏随意甚至混乱之嫌。为进一步推进国内"新批评"研究,文章提出,"新批评派"本身复杂丰富,须分人、分层、分国籍考察;对"新批评派"成员的译介须统一译名,避免混淆而用全称;祛除对"新批评派"单质化和标签化理解,还原其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具身认知本质上是大脑对多模态信息的加工过程,因而图像等异质模态与语言一样,可直接参与隐喻的认知表征。重新检视隐喻的表征过程,发现多模态隐喻的具身表征涉及形式表达、概念及认知情境三个不同的维度,因此"身体"在认知中的作用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感官"体验可在形式表达层产生知觉仿拟效果,影响多模态隐喻的识解方向;依托多样化的形式表达,"身体结构"通过"取象赋形"的认知操作偏离其原有意义而成为另有所指的表征符号;"场景"则在与身体的互动中形成认知语境,进而赋予符号新的所指内涵。  相似文献   

9.
西方修辞学核心概念"Rhetorical Situation"在国内存在"修辞情景"、"修辞情境"、"修辞形势"等译名。按照术语翻译要求、核心语义、学术语境等标准加以比较和辨析后,认为"修辞形势"的译名更能准确反映其理论本质。修辞注重填补话语的缺失,修辞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它是否回应了现实或情境中的"缺失"。  相似文献   

10.
"鞲鞴"译名考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鞲鞴"是西方传入中国的蒸汽机活塞的早期译名,一度广为使用."鞲鞴"为徐寿首先译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该译名的出现和应用有其合理性.随着现代科技术语翻译规范的推行,"鞲鞴"不可避免地要被通俗的"活塞"用法取代.  相似文献   

11.
网络流行语"被XX"是伴随"被XX"现象出现的一种突破常规语法规则的构词形式。由于以往很少有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因此简析"被XX"的结构特点以说明其有悖常规语法规则之处后,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对"被XX"的四种主要意义进行了剖析。以教育界为契机,行教化之功,或许是遏制其泛滥趋势,对抗"被"时代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12.
外来词是汉语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译名深受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文中拟通过分析汉民族认知心理探究外来词的汉化途径,指出汉民族根据本民族的文化心理,通过音译、音义译以及音义译兼创译等途径对外来词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如此极大提高了外来词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3.
商标翻译中文化内涵的表现及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外经贸往来的加深,商标作为销售商品和开拓市场之利刃,其恰当得体的译名日益显示出重要性.但目前对商标译名文化层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本文从文化角度出发,运用奈达"功能对等"相关理论对此进行研究,并据此总结一些基本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实例描述《大俄汉词典》法学术语译名在内涵表现方面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 (即缩小、扩大了内涵 ) ,提出的基本论点是 :源语内涵宽 ,译名不能将其缩小 ;源语内涵狭 ,译名不能将其扩大。作者对相关的术语提出了修正译名 ,期望引起俄语界、出版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以体验哲学的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中"意义即使用"、"语言游戏"、"家族相似性"、"语言生活形式观"等的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为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认知角度,从中看出他的语言哲学中的认知萌芽。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的形成源于他的身体体验,隐喻和范畴化是其产生的方式,认知的无意识性是其产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沈阳理工大学是一所设有多个武器类专业的军工院校,本文参考了国内外有关专业培养模式研究的成果,总结了沈阳理工大学学院-兵器博物馆-兵器研究会形成的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国防生培养模式。实践结果表明,发挥军工院校的自身优势和区域优势对国防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概念领域的重叠源于对类同物复现的认知,而类同形式元素在线性语言序列上的复现(即语言表达形式的重叠)对应于类同概念元素在一定认知构型中的复现,因此,对类同物复现的认知是语言表达形式重叠的认知基础.对类同物复现的不同视点(或认知模式)能够解释语言表达形式重叠的不同现象.这有别于以往用一种语言现象来解释另一种语言现象,如用动补结构的产生来解释近现汉语动词重叠的产生,而是从人的基本认知方式来解释语言重叠现象.我们认为,动补结构的产生及其类推对近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的产生起了"催化剂"的作用,但不是近现代汉语动词重叠产生的原因,其原因是人们对类同物复现的识解模式的转换.同时,重叠认知模式的选择又要受到词类和词义、重叠格式及句法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了"构式是现代汉语完成体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对其构式的研究缺乏全面系统的认知学分析。而本论题试图从语法化、主观化和隐喻的认知视角去进行全新的阐释,以期为语言学界时体研究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明末清初至清代中叶,伴随中西文化交流日益繁盛,西方人(主要是来华教士)透过经典文献理解中国文化的主观意愿日渐加深。其间,"礼仪之争"与"译名之争"对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刻,反映了中西文化相遇、碰撞、相适、融合的大致过程。学界较多侧重对其作独立考察,而较少关注它们与中国文化西传的关系,尤其是"译名之争"对中国典籍西传的影响,以及不同立场传教士在争论中的态度与倾向。作为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政史文献汇编,《尚书》尤为来华教士重点关注。他们努力找寻其中能被借鉴与利用的理据,从而为各自传教的主张与策略提供文献支撑。在"礼仪之争"的背景下,19世纪西方"译名之争"呈现出对立、反复、冲突的争论样态,既为后世考察《尚书》如何进入西方世界提供了一条主要途径,也提供了一个反思中西文化间"争"与"合"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20.
论莱柯夫术语“Embodiment”译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embodiment"是认知语言学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它派生出"embodied mind"、"embodied cognition"、"embodied realism"、"embodied philosophy"等概念,该术语译名不当会直接影响对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正确理解。该术语译名很多,有体现化、体认、体验、化身、寓身、涉身、具身、缘身性、体身化、成体化和肉身化等等,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都有一定道理,但整体看都略感言已尽而意犹未止。这个术语译名的多样化源于它本身在众多不同学科中的应用,其中仅罗瑞就总结了其12种定义。本文集中讨论莱柯夫/约翰逊定义,从西方哲学史关于"精神/身体"的讨论说起,通过探讨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笛卡尔、尼采、罗兰.巴特、梅洛庞蒂和杜威等人的观点,将这个贯穿西方哲学史的讨论概括为有心无体—心体对立—身体复兴—体心合一的过程,通过详细介绍莱柯夫/约翰逊对"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区分,最后得出"embodiment"译名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