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基于文化视角对当下传统戏剧的生存环境进行了分析,从传统戏剧艺术在脱离农耕文明背景后的艺术生产、传播和消费的三个环节进行考察,探讨了戏剧艺术面临的工业化复制生产,多元媒介大众文化传播的媚俗性,和观众"后现代消费主义"的审美趣味异化等三重困境。  相似文献   

2.
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化特征与大众传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消费主义作为 2 0世纪西方出现的文化思潮和生活方式 ,不仅影响了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形态 ,而且作为全球性文化进程中出现的文化现象正迅速进入中国媒体并产生影响。符号化消费扩展了消费的目的和意义 ,但这种由人所创造并赋予意义的消费方式也只有适合社会大众的需要 ,才能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当代媒体既承担传播消费文化的功能 ,更要担当社会稳定的重担  相似文献   

3.
媒介文化因其商品性对消费形态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它可以利用其视、听等感官刺激直接作用于消费形态;也可以通过执行意识形态功能,间接影响消费形态,而其中一个主要的影响就是对消费主义滋生和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消费主义的批判应从其背后生发作用的媒介文化的本性即商品性入手,而媒介文化的发达与普及是近代社会以后发生的事情,与所谓的现代性息息相关,因此以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为理论依据对媒介文化展开批判,可以有助于消解消费主义的神话,构建积极向上的媒介文化.  相似文献   

4.
社交网络平台上的短视频已成为当前重要的媒介现象,它悄然重塑着大众文化的结构与景观。作为包裹着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短视频改变了人们日常表达的方式,存在使个体形成"易得性偏见"的风险。作为权力再分配的虚拟场域,短视频与政策、资本、公众等多方面形成互动和制约,在消费主义的驱动下,用户的盈余时间被商品化,情感传递代替了真实关系,导致互联网时代"群体性孤独"现象出现。从传播维度看,短视频对算法推荐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迎合了用户"自我表演"的精神需求,也可能异化为隐性的文化霸权新形态。  相似文献   

5.
文化消费主义是消费主义在文化领域的现实表现,是一种更具渗透性和颠覆性的社会思潮。在资本驱动、文化霸权主义、后现代主义及技术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下,这一思潮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潜在、分散的受众。它呈现出消费理念畸形化、消费实践娱乐化、消费形式隐秘化和消费产品市场化的样态。随着文化消费主义蔓延,其危害也日渐浮现,既动摇了主流价值的合法地位,又抽空了文化的价值意蕴,并摧毁了个体的精神世界。为了有效应对文化消费主义的挑战,需要"纠""导"并重,有效破解文化消费主义难题;"攻""防"必备,维护主流价值的合法性地位;"刚""柔"并济,全面遏制文化消费主义泛滥。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结合陈刚的《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的内容上,关注中国不同时代背景下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彼此之间的互动,深入分析中国的文化发展经历了70年代的精英文化"一枝独秀"、80年代到90年代的大众文化崛起以及新世纪以来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融合并带来新的消费主义的几个主要进程,认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较量伴随着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背景进行的,不同的文化发展轨迹与新的社会结构产生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7.
消费主义与正常的消费活动有本质区别,它是与资本全球化推进过程相适应的文化策略。资本逻辑通过符号差异体系,刺激大众消费欲望,驱动形成以追求快感为表征的大众文化,促使消费主义向日常生活领域全面渗透。消费主义突破生产限制,造成人的内部自然、外部自然以及社会关系的系统风险。树立消费正义理念,克服资本一味追求效率带来的弊端,保持消费主义的合理张力,有助于消除消费主义的负外部性,协调人与自然、与自身以及与他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青年文化的“差异”特征决定了其在消费社会中与消费主义的共谋。但是,中国的教育与媒介文化使得中国青年的消费主义更具有后殖民的可能性。在权力的霸权压制下,中国当代的青年文化呈现出全球化想像与模仿特征。  相似文献   

9.
不同于传统的"生产主义范式","消费主义范式"把"消费"而非"生产"作为考察当代社会的主导视角,而在强调"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上,消费主义又与"社会学主义范式"密切相关,并呈现出"文化主义"的总体理论倾向.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消费主义是在西方消费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性、现实性及理论转型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传媒大众文化对艺术消费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文化的勃兴是后新时期当代文化的重要表征,这与社会转型、市场运作、传媒的迅猛发展以及大众的消费需求息息相关.大众文化在消费社会中借助电视、电影、报刊、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为大众消费者大批量地制造了世俗化、时尚化的文化产品.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形成"共谋"关系后,对大众艺术消费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当下中国,在外来文化特别是商业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的消费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内涵也越来越深刻。首先,电子产品以其独特之处以及其在消费市场所构成的特别消费现象,成为中国当代消费主义文化的基本态势,商品作为某种特定的符号意义进行生产消费。其次,传媒和中国当代消费主义文化的联系更加紧密,时尚在促进文化交流、活跃市场经济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巨大,但也造成国人消费观念的畸形发展。再次,传媒在影响中国当代消费主义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积极变化: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改变,媒体对消费个体单向度的信息灌输变成了有消费者参与的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过程,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个人在信息的选择上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2.
择取消费文化中的“身体消费”现象来考察中国消费文化的传媒表现,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心理及意识形态的转换过程。对身体的消费其实显露着“肉体至上”的视觉暴力、男性文化支配下的性别权力关系和“西上中下”的西方消费文化霸权。在此过程中,传媒的意义,首先在于传媒自身即从身体消费文化中确立了男性话语载体的身份;其次,大众传媒推行的身体美学标准,使身体消费合法化、大众化、世俗化;需要警惕的是,资本参与制造“美好生活”的符号假象和幻想在有利于社会控制的同时也可能走向反面。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语境下的社会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社会,而市场的扩张需要消费的支持,消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市场的最大化导致了消费的最大化,催生了消费社会的出现。消费社会的产生使消费文化得以产生,由于大众传媒和文化工业的发展,消费主义文化具有了绝对话语权,商品拜物教逐渐让位于符号拜物教,消费的异化使社会异化现象更加严重。本文阐述了消费社会的内涵及特征,分析和揭示了消费主义文化的产物——符号拜物教的精神实质及形成原因,进而说明消除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对于已经进入消费社会的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周刊》、《城市画报》、《三联生活周刊》等是近年来涌现的一批新锐杂志.通过大众文化的视角通过对它们进行透视,可以总结出新锐杂志的两个内在矛盾游戏精神和消费主义.游戏精神的核心是自由,体现在新锐杂志中的是一种个性化的自我张扬,它是非功利的;而作为大众传媒的杂志又无可避免地成为消费文化的传播者,消费主义体现的是对人们欲望的刺激与满足,因而又是功利的、颠覆自由与个性的.  相似文献   

15.
分众传播时代,个性化的媒介成为一种趋势。DM杂志在城市化进程与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蓬勃发展,为中产阶层的身份建构提供了一种认同作用。它通过富有诱惑力的画面和文字,刺激并激发读者的消费欲望,为广告主最大化地创造利润。以《写字楼》为代表的DM杂志一味彰显消费主义,并逐渐沦为标榜中产阶级文化身份的工具。若DM杂志能克服其在编辑工作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它一定能获得更为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大众传媒与后现代主义的共同推进下,消费主义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整体性的文化语境。消费文化所主导的感性主义的平面化审美向度,颠覆、解构了传统审美的人文内涵,因此,借助美学的介入,使消费文化维持一种泛审美与审美的人文精神向度之间的必要张力,是时代赋予广大人文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7.
时尚杂志背后是消费社会这个庞大的社会背景,对消费文化中时尚期刊的研究表明了媒介与消费社会、流行文化的关系。时尚期刊的媒介影响力在矛盾中不断扩张并在全球化背景下形成时尚传播链。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大学生消费领域出现了包括炫耀性消费、过度消费等不健康的消费形态。西方消费主义观念的侵蚀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出现消费至上的问题将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培养并恶化校园风气。应从校园教育、家庭教育着手,大力加强校园主流舆论引导和实施媒介素养教育,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现培养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相似文献   

19.
精英文化渗透着历代文化精英思想的精华。中国戏剧是中国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占领主流地位。在文化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大众文化的出现,合拍于大众传媒与商业消费,对传统文化的等级秩序和深度追求构成巨大消解,中国戏剧呈现出焦虑与失宠的现状。对此,应从现代主义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各自的内在属性、接受者角度及两者的兼容性方面,进一步阐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