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中部崛起指数是一个相对指数,反映的是中部各地区崛起进程中的相对位置;主要由经济发展指数、资源环境指数、科教文化指数、民生保障指数等4个分项指数层,经济发展指数的规模、速度、结构维度,资源环境指数的资源、生态、环保维度,科教文化指数的科技、教育、文化维度,民生保障指数的民生、社保、安全维度等12个维度层以及经济发展指数的22个指标、资源环境指数的25个指标、科教文化指数的19个指标、民生保障指数的20个指标,共86个指标层构造而成;指标权重采用国际上通行的专家咨询法进行确定,测量模型运用解释力强的线性加权模型。以此为基础,对中部各个地区的相对崛起进程进行跟踪研究。  相似文献   

2.
构建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包括洞庭湖区三市在内的湖南省14个地州市2009~2011年产业绿色发展指数进行实证评估,结果表明:近三年来,洞庭湖区产业绿色发展指数呈上升趋势,整体得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当,但与位居四大版块首位的长株潭地区之间的差距呈扩大之势;湖区产业绿色发展面临要素供给不足、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产业绿色增长效率较低的矛盾。因此,洞庭湖区必须加大产业绿色发展的宣传力度,强化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绿色理念;优化产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和金融环境;提高产业绿色发展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力度。  相似文献   

3.
我国红色旅游产业梯度与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梯度指数是衡量区域发展的重要指标。我国红色旅游产业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线路组织松散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红色旅游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运用梯度指数模型测度红色旅游产业梯度与空间结构,通过加强红色旅游中心地中心性地位建设,构建跨区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开展红色旅游泛区规划能解决我国红色旅游产业空间结构问题,政府在红色旅游产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国际上衡量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指出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该指标体系以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社会消费四大体系为设计基础,基于经济发展指数、绿色发展指数和人文发展指数,共涵盖了24个指标。  相似文献   

5.
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可持续发展强调从产业层面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三要素以及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基础——产业可持续发展支持系统包括产业发展基础支持系统、产业协调能力支持系统和产业可持续性支持系统。构建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对各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总体评估,可以为各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提供对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对国内外创意指数测度指标梳理的基础上,建立中国城市创意产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计算所选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对效率值,评价其相对有效性,并对DEA无效城市创意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的差异与原因进行分析,确定其改进方向,为国家及各城市发展创意产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区域产业转移一方面促进了地区间产业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也给部分产业承接区域带来了显著的环境问题.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背景下,如何保证区域产业转移过程中,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值得深思.选择绿色经济为切入点,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2006-2015年中国工业省际数据进行测算,研究表明,中国工业整体发展并没有达到绿色有效的水平,绿色效率呈波动中下降的趋势;空间局域LISA指数显示中国区域间工业绿色效率差异较大,表现出“东优西劣”的集聚格局;空间滞后计量模型表明产业转移和政府规制并未能带动工业绿色效率的提高;最后,据此提出未来中国工业在区域间均衡、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6—2019年黄河流域7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进行环境效率测算及动态分析,并将产业结构升级分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等2个维度,采用SYS-GMM模型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环境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黄河流域的环境效率整体偏低,其中,地市级层面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省级层面差异较大,流域级层面呈现出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黄河流域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均发挥重要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对黄河流域环境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则影响不显著。据此提出,应进一步深化流域分工合作以增强区域产业互动,强化创新技术优势以提升技术创新效率,注重区域生态保护以强化流域辐射效应等,以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聚现象是世界经济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之一,利用产业静态区域集聚指数模型"区位熵"和产业动态区域集聚指数模型"产业集聚指数",对南昌市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重点产业中制造业的集聚现象进行分析.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南昌市部分制造业已经呈现出了较强的集中性,有了一些竞争力,但是部分制造业产业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产业集聚特征还不是特别明显,总体来说近几年来南昌市的工业发展还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0.
立足承接地,构建产业集聚静态(LQ)、动态(A)指数,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产业集聚指数与产业转移之间的双对数模型,用以考察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的互动关系,并以安徽省代表产业的横截面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承接地来说,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存在互动关系,且产业转移与集聚指标之间的互动关系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宜居宜业是新时期乡村发展的美好蓝图,也是中国现代化乡村发展的新形态。本研究构建了包含4个维度、31项指标的中国乡村宜居宜业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乡村宜居宜业水平的评价结果表明:2010-2019年间中国乡村宜居宜业水平显著提高,乡村宜居宜业指数从0.1757增长至0.7736;从居住条件、生活环境、乡村产业、收入与就业四个维度看,中国乡村宜居宜业各维度出现明显分异变化,指数从高到低的顺序由2010年的收入与就业>生活环境>乡村产业>居住条件,转变为2019年的居住条件>收入与就业>乡村产业>生活环境;2019年中国省级层面乡村宜居宜业水平差异较大,存在地区非均衡特征,东部地区乡村宜居宜业水平普遍较高,西部和东北地区偏低。新发展阶段应坚持以人为本,巩固提升人居环境整治建设成果,积极推进特色村庄建设,优化乡村就业创业环境,促进乡村从美丽宜居向宜居与宜业并重转变。  相似文献   

12.
为准确评价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状态,通过建立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选取26个城市2002-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长三角城市群综合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时序特征,群内各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截面差异明显;资源子系统综合指数增长幅度最大,环境子系统次之,再次是产业子系统,人口子系统综合指数增长幅度最小,各子系统指数变化轨迹、升降幅度和截面特征不一致,使得26个城市综合发展指数呈现出发展平稳型、持续波动型和跳跃型3种波动类型;长三角城市群的耦合度和城市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上升的发展态势,不同年份的耦合协调度类型各异,城市间内部协调性不高,人口与其他子系统的矛盾突出,虽然两两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在逐年升高,但人口与其他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偏低,当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依然突出。据此认为应推动长三角城市群人口、产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3.
针对物流产业发展特点,在物流经济环境、物流发展水平、物流基础建设及物流发展潜力四方面构建表征我国物流能力的指标体系;选取2003-2011年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灰色关联投影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对指标投影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选取的物流能力指标能够较全面的反映物流产业整体水平;指标间具有较高的关联度,且权重等级分配明显;总评价水平由强到弱依次为2006年、2009年、2007年、2008年、2005年、2010年、2004年、2003年、2011年,且总效应与二级指标相关性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区域产业强关联网络以及其对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以重庆市为例,采用威弗组合指数的方法来确定关联关系临界值,提取强关联关系;再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产业强关联网络,并分析了该产业强关联网络的特征;最后通过分析网络中心性指标与产业总产出的关系,得出了网络中心性对产业发展水平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设计一套综合性、定量化、动态化、连续化且可操作的指数评价体系,对我国物流产业安全程度进行科学评价与监控预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现实价值。基于产业安全理论,物流产业安全包括产业生存安全、产业发展安全与产业战略安全三个方面,可以从产业适应力、竞争力与控制力三个角度建立指标体系,合成产业安全评价指数进行综合评价;利用景气分析方法,可以从影响物流产业安全的内部与外部因素中遴选出物流产业安全的先行指标,进而合成物流产业安全先行指数。通过实证分析,物流产业安全评价指数能够全面地反映我国物流产业安全状况,物流产业安全先行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物流产业安全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评价案例与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作为一种文化载体需要定量判识.在指标选取与层次分析基础上构建了中国传统聚落景观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量化与标准化处理、评价模型的建立探讨了其评价方法.以陕西传统聚落景观为例,计算其自然环境评价指数,社会经济环境评价指数,建成环境评价指数,得出关中聚落景观的综合评价指数最高等结果,并探讨问题诊断与解决.最后讨论了传统聚落景观对社区建设的启示,评价方法的创新与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研究案例尚需深入等问题,并尝试建立一种研究文化景观的定量模式.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物流产业效率较低的问题,选取2016-2020年东北三省19个资源型城市物流产业效率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从投入、产出角度测算东北三省19个资源型城市物流产业效率,再通过Tobit模型从非投入、产出角度对东北三省19个资源型城市物流产业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东北三省19个资源型城市物流产业发展不平衡;技术进步指数是影响物流产业效率的主要因素;区域产业结构、物流基础设施与物流产业效率显著正相关,区域经济密度与物流产业效率显著负相关。研究结论为提高东北三省资源型城市物流产业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明确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研究逻辑基础上,按照产业环境、创新能力、经济效益和绿色低碳四个维度构建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的评价指标,基于熵权法对2008~2019年中国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指数进行测度,并综合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核密度估计法和收敛模型考察其区域差异、分布动态及收敛特征。研究发现:观测期内中国各经济区域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水平都有所提升;全国整体差异逐渐缩小,但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区域间差异逐渐扩大,成为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的σ收敛不明显,但支持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机制,且随着人力资本、制度环境和政府干预力度的调整,更利于产业体系达到各自的稳态水平。由此提出构建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应该高度重视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区域差异和非均衡特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进产业体系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陕西为研究对象,构建新型城市化进程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城-生)评价指标和耦合模型,计算2000-2015年耦合度,评价耦合阶段水平和类型,为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2000-2015年陕西城-生指标由中水平向高水平耦合发展,耦合值为0.575-0.900;(2)2015年陕西地级市城市化进程综合指数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度为0.523-0.930,由中水平发展为高水平耦合状态;(3)陕西地级市新型城-生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尤其是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数空间差异显著,分为4种耦合类型.表明陕西城市化进程的后果导致其生态压力增大,生态承载力空间差异显著的现实导致原有城市化进程在今后的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小.因此,发展新型城市化应通过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和优化资源使用措施来降低城市化对资源环境的依赖度,最终修复生态环境并增强生态环境承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环境相关的网络搜索数据构建指标体系,对我国公众环境关心程度进行评价.构建的环境关心指标体系包括环境污染关心、环境知识关心、环境法规关心和环境行为关心4种分类指数和42个具体指标.分析结果表明:在指标体系中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环境行为类指标具有较高权重,即环境关心指数主要受环境行为关心影响;2011年以来,我国公众环境关心指数取值集中在100~200之间,且呈稳步上升趋势,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动特征;环境行为关心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分类指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