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盛盛 《云梦学刊》2005,26(6):119-120,123
女大学生就业难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社会对女性就业观念的偏见;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影响就业;用人单位的利益驱使影响女性就业;女大学生自身的弱点影响就业。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就业公平的意识;充分利用女性自身的性别优势,扬长避短;建立女性社会保障基金;加强自身休养,提高女大学整体素质;加强就业指导,认真做好求职准备。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非正规就业市场空间极大。加强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教育着重要加强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课程教育,提高大学生对非正规就业的认识;建设非正规就业的教育基地,增强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能力;制定非正规就业的支持政策,鼓励未就业学生参加非正规就业。同时,要树立非正规就业的示范榜样,倡导大学生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3.
黄颖  王飞 《兰州学刊》2009,(Z1):210-211
母亲素质的提高事关中国的千秋大业,社会各界不但要重视母亲素质更要注意和发展将要转变为母亲的女大学生群体的素质。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形式针对女大学生的母亲角色意识展开调查,分析得出就业压力、家庭背景、教育和心理等方面的因素与女大学生母亲角色意识的强弱息息相关。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女大学生母亲角色意识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难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大学生的就业矛盾日益突出.突如其来的世界金融危机,更使本已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如何应对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寒冬,化"危"为"机"?这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各级政府要加强管理,整合就业资源;高校要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调整学科结构;大学生要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正确定位,抢抓机遇;用人单位要多创造就业岗位,合理选才、储才.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校连续多年的扩招,造成了高校毕业生高储备、高增长,又逢金融危机的爆发致使企业用工受到较大影响,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高校教育体制和就业体制因素,还有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等因素。我们要深入研究解决这一难题的措施对策,要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平衡;要充分发挥指导和服务作用,积极创建大学生就业平台;要全面加强就业能力培养,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6.
高校在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上,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三是要深化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毕业生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7.
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愈突出。受自身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女大学生就业尤其困难,已引起社会普遍关注。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女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政府部门也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如何面对自主择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实行自主择业,给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要适应自主择业,用人单位要建立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庞大的就业信息网,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学校要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和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正确引导毕业生走向市场;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主动适应人才市场和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较为普遍,尤其女大学生就业困难更为突出.全面分析女大学生就业状况,深入研究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各方面现实原因,探索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引导和帮助更多女大学生顺利就业,对于促进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促进我国大学就业可以从政府、市场、高校和社会四个层面寻求对策。政府主要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岗位、调整大学生供给、建立相应的激励、引导和保障机制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制度和政策环境;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机制、定价机制和竞争机制及保障市场运行的法律体系是形成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的重要内容;高校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和提高就业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基本保证;用人单位和家长共同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就业则是大学生就业参与主体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1.
李家祥 《学术探索》2007,(3):131-134
保障女性高等人才的充分就业,是发挥女性人力资源、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云南作为西部边疆省份,经济较为落后,人才缺乏,为此,积极关注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为女大学生的就业创造条件是政府和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云南高校实际的调查研究表明,云南省女大学生的就业相对于男生而言,就业质量较差,主要存在就业空间小、机会少、难度大等问题,其根源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学生自身。为此,研究认为,只有在探索云南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加强政府的职能、创新女性就业渠道、促进高校的改革、提高女大学生的素质等方面工作,才能切实保证云南女性高等人才的充分就业,发挥女性人才在云南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就业平等权的法制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业平等权的本质就是劳动者就业的权利相同和机会均等,而反对任何不合理的差别对待。大学生就业歧视是对大学生就业平等权的侵害。大学生就业平等权的侵害既有社会原因,又有法制保障的不足。要保证大学生公平就业,必须社会保障与法制保障并举,双管齐下,但最主要的是要加强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3.
许晋 《南方论刊》2011,(8):37-38
性别歧视在职场中是一个并不新鲜的话题。在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就愈加明显。在此种情形下,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实现及实现程度问题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女大学生在择业时应与男生一样享有同等重要的平等就业权。本文通过分析制约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实现的主要因素,来进一步提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实现的法律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顾翔 《理论界》2008,(10):215-216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女大学生不得不面对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本文意在通过分析当前女大学生面临的诸多就业难题,探讨应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优化大学生就业社会环境的宏观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一步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扩大就业岗位,拓展增加就业范围;增加就业弹性,扩大就业容量;制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增加对就业的投入,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加强大学生就业的立法,实现就业市场的公开、公平与公正;制定大学生创业与到基层艰苦地区就业的政策;健全大学生就业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就业歧视的法律规制——兼及反就业歧视法的制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就业歧视是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一种违背平等原则的、不正当的排挤和区别对待。其表现呈复杂性,且具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大学生就业歧视既有社会原因,更是法律规制的不足。要保证大学生公平就业,消除大学生就业歧视,必须加强对就业歧视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就业平等权保护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等权是一项基本人权,表现在就业方面即为机会均等和不受歧视的就业平等权。就业平等权的本质就是劳动者就业的权利相同和机会均等,反对任何不合理的差别对待。大学生就业歧视是对大学生就业平等权的侵害,大学生就业平等权的侵害既有社会原因,又有法律保障的不足。要保证大学生公平就业。必须社会保障与法律保障并举,但最主要的是要加强立法保障。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从大学生择业观的角度来看,当前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的错位;就业心态与市场竞争的不适应。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者,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为此,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必须着力进行正确的择业观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以及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校不同程度存在重专业基础理论教育、轻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技能教育的现象,导致女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艰难越来越显露职业素质构建不合理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当今中国女大学生在校期间遭遇了来自高等教育理念的滞后。要提高女大学生职业素质,首先必须完善政策机制,确定女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战略;创新教育体制,优化人才个性与性别培养结构,强化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建立完备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  相似文献   

20.
摘要:通过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某高校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在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期望、关注就业信息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同时,大学生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不高,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开设学生就业心理指导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