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李退溪(1501—1570年)是朝鲜李朝前期中国朱熹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学说被称为退溪学。李退溪是继孔子、朱熹之后儒家思想的代表者,退溪学是十六世纪后东方文化的体现。退溪学是朱子学在国外的分支,是当今国际学者研究东方文化的热门课题。理气关系是朱子学的基本问题。本文就李退溪在理气关系上对朱熹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问题进行论述。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理学)的字宙本体论是以理气关系为中心而展开的。他们以理气为骨架来展示宇宙事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李退溪继承朱熹的理气论,着重发展了理气不离不杂、理贵气贱等一些方面,成为主理抑气的朱子学的最主要的代表者。  相似文献   

2.
对于人性中恶的问题,中韩儒家思想家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中国儒家的性情论是韩国大儒李退溪的理论先驱,在继承中国朱熹等思想家的基础上,李退溪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性情学说,对于处理人类现今面临的精神与肉体、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四端理之发,七情气之发”一语来源之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端理之发,七清气之发”一语的来源问题上,既不能否定朱幕也不能否定李退溪.或者说归于其一都是不恰当的。应从这一命题产生发展的整个演变过程来考察这一问题,不能分开朱熹与李退溪来谈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退溪关于乐的思想和处世态度源于先秦儒家的孔颜之乐,受到朱熹思想的极大影响并在其基础上又有所发挥。李退溪认为人生之乐有两层意义即与道合一之乐与纯粹审美之乐,既起桥梁、媒介的作用,同时又是目的本身。达到乐的境界的基本态度与方法是持敬与践履。  相似文献   

5.
在韩国儒学史上,曹南冥和李退溪都是大儒,他们的学术思想有异有同。曹南冥一生隐居不仕,李退溪则官运亨通;曹南冥为学注重道德实践,李退溪则重视学术认知;曹南冥强调“为己之学”,李退溪则尊重学统的延续。生平志业、学术传承和对理学之后入学发展方向的不同理解,是二人学术思想分歧的根本原因。以此为基础,关于社会风俗败坏的根源、儒家修养中独善的严与放、兼善的急与缓、隐居不仕、韩国理学史人物评价等,二人都有或明确或含蓄的争论。在为人、为学方面,李退溪由于受奸人拨弄,对曹南冥有严重误解。总之,曹南冥与李退溪两人学术思想的分歧,乃是理想主义(曹南冥)与现实主义(李退溪)的思想冲突,这种性质的冲突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退溪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始于中国台湾学者,到80年代在中国北京召开退溪学国际学术大会后,大大推动了中国学者对李退溪思想的研究.三十多年来,中国学者不但拓宽研究范围,加快对李退溪主要著作的出版发行,而且对李退溪思想的各方面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李退溪是韩国李朝时期著名哲学家,其学宗朱熹,为李朝“朱子学”之集大成者。本文从三个方面略论“退溪学”之形成及特色。一、考察从13至16世纪前期“朱子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和流变,以明“退溪学”之所以诞生的条件;二、从退溪本人的经历、个性、学识及修养等方面,论述“退溪学”形成之过程;三、以退澳关于“四端七情”的理论为例,论述退溪如何在朱熹思想的逻辑基础上补充和发展“朱子学”,进而展示出“退溪学”本身之特色。  相似文献   

8.
采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诗学思想、实则也是哲学思想来研究李退溪的诗作,同时又利用李退溪诗作和儒家思想来理解和诠释海德格尔的哲学,由二者的双向互释来理解李退溪诗作中的士的精神。海德格尔的"存在"乃是儒家的"生生"、"天地之心"。李退溪以其自觉的归隐实现了本真的存在状态,他的诗作表明,他把握了这个"生生",从而通达了"存在",获得一种与物同体的快乐。这种快乐也包含兼济天下的情怀。由通达存在,士获得了一种影响世人的存在的力量;而海德格尔的通达存在则谈不上是一种快乐,甚至是一种枯寂。  相似文献   

9.
儒学与佛老的斗争融合,至宋代理学的兴起,渐由政治经济层面深入到思想学术的层面。理学东播朝鲜,也经历了大致相同的历程。素有海东朱子之称的韩国大儒李退溪与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在学术思想和立身行谊方面,都极为相似。朱子、退溪将儒学与佛、道之学的异同辨析豪芒。寓汲取于排斥之中,将佛、道的思想资料,纳入到儒学体系中来,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太极图与天命图的阐释与改制,具体地表现了他们的这一成就。  相似文献   

10.
李滉(退溪)对朱熹理学的传承主要体现在理气论、心性论、格物论和工夫论等四个方面。李氏对朱子思想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创立了一个以理气二物说、四端七情理气互发说、格物说和敬学为核心内容,以主理为特征的性理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1.
李退溪对儒家经学的继承、发展及其影响贾顺先李退溪名,生于朝鲜李朝燕山君七年(1501年),去世于李朝宣祖四年(1570年),相当于中国明代孝宗、武宗、世宗、穆宗这段时期。由于当时中朝两国是非常亲密的友好邻邦,中国的文化对朝鲜有很大的影响。朝鲜的一批学...  相似文献   

12.
正据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第12次会议为《世界记忆名录》新增了47个项目,韩国申报的《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也成了"世界记忆"。这些古籍中不仅包括朝鲜李氏王朝时期儒学家的著作,例如李朝时期朱子学大师李退溪的朱熹理学选集《朱子书节要》、《圣学十图》等,也包括一些原汁原味的中国儒教经典,例如朱熹和吕祖谦合著的《近思录》。对此,不少国人都有一种"酸楚",甚至是"愤怒":中国的儒教思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韩国理学家李栗谷以"气发理乘"反对李退溪"理发气随",其实在理发、气发的问题上,栗谷的真正思想却与退溪的立场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并不都构成矛盾。在本体的层面栗谷认可"理发而气随之",在作用的层面他赞成"气发而理乘之"。所以在两人表面矛盾的概念和命题形式下(栗谷批评理发气随),实质上的思想却有一致的地方;而两人命题一致的形式下(栗谷赞成气发理乘),却含有对气发的不同理解。因此,退溪、栗谷思想的异同不能简单根据主张气发或理发的说法来判定,需要根据其文本作细致的思想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理为主宰说———理命物而不命于物、理能动静说、体静用动说几个方面 ,探讨了李退溪的太极动静观。他的太极动静观与朱熹的太极动静观的不同 ,其根本点就在于李退溪认为理自身能动静上。他这一观点是直接承袭了明代的曹端太极动静观而来的。他承认太极无情意造作而归于不动 ,这仅是就太极本然之体而言的 ,而太极之妙用则是活波波、能生能发的 ,他所说的“用”则有能生能动之义 ,从而导出太极能动说  相似文献   

15.
在朝鲜中期的"四端七情之辩"中,李退溪与李栗谷之间虽未直接交锋,但他们对于"四端七情"的不同看法却分别为后世儒者所继承,而形成所谓"主理派"(岭南学派)与"主气派"(畿湖学派)之对垒。李玄逸是所谓的"主理学者",在"四端七情"的问题上继承退溪的观点。他撰有《栗谷李氏论四端七情辨》。李玄逸的辩驳文字,当中显现三重混淆:首先,他并未意识到,朱子以其理气二分、心性情三分的性理学架构来诠释孟子的"四端"说,其实偏离了孟子的基本观点。其次,他未意识到,在理气论及"四端七情"方面,李退溪的观点已逸出了朱子的性理学架构,反倒是李栗谷更忠于朱子的观点。最后,他也未意识到,当李退溪的观点逸出了朱子的性理学架构时,李退溪反而比李栗谷更接近孟子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李栗谷的哲学思想。李栗谷与李退溪为李朝时的名儒,—人开出韩德两大宗派。他们—人俱尊朱子,但学术见解不同。退溪主张理气工发,即理有其活动性,退溪此说不合于朱子学,但于孟子义理有其根据。此为本文第一节的内容。栗谷不满退溪之说,而有种种批评,栗谷的主要见解,如气发理乘,理通气局,及理气不离而气无变灭等说,皆见于这些对退溪学的论辩批评中,此为本文第二节的大意。从栗谷的说法,可知栗谷之说是合于朱子学之原义的。朱子所说的理是只存有而不活动的,而心是气心,无本心义。而栗谷对朱子学的理解,与中国当代牟宗三先生对朱子哲学的佳释,大体上是一致的,这是本文第三、四节所要说明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坚定的朱子学者,朝鲜大儒李退溪平生对朱子学说的疏通与卫护不遗余力,义利说就是其中一例。退溪对朱子义利说的疏通与卫护,缘于他与门人黄仲举就前代学者朴英《白鹿洞规解》所做的讨论。向来论者都没有发现,退溪所捍卫的朱子义利说,其文本实际上是朴英从叶采《近思录集解》当中抄录的一段话。这段被韩国学者视为“朱子曰”的文字系叶采综合朱子本人相关叙述以及陈淳《北溪字义》“义利”条等材料而成。从陈淳到李滉,从中国到韩国,朱子学经历了一个递相祖述的过程,朱子思想因而得以发扬光大,同时,其隐含的多种可能性也得以释放,最终超越了个人知识、地方性知识,而成为东亚近世的一种普遍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李退溪秉承了朱熹的文道思想,认为道在日用亦在文艺,诗为末技但可正心,端庄于诗书方可近道.其温柔敦厚的诗教思想在于发挥文学的感化功能来陶冶情性.他创作的时调《陶山十二曲》,缘情言志,以委婉的抒情手法表达真情实感,以期荡涤鄙吝,感发融通而达教化之目的.将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思想融于朝鲜本土时调,对朝鲜李朝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孟子"四端"说为儒家"仁"学和"性善"说提供了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基础。朱熹对四端的发挥,以及理气、动静、发与未发等论证为道德提供了一种宇宙论、本体论和形而上的理论支撑。所以朱子尊德性和道问学并重,理本却绝不贱气。号称"海东朱子"的韩国儒学大师李退溪,将朱子学中理的方面加以发展,强调理的绝对优先性,存养道德,压制情欲,形成的性理学其实更近于二程;而与其并称"理学双璧"的栗谷的性情论与朱子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20.
缕析被视为山崎闇斋与佛教决裂而以一介儒士或朱子学的信徒昭告世人的宣言书 ——《辟异》就会发现,该作乃是一部采撷朱熹、李退溪、薛敬轩、黄东发等朱子学者的"辟佛"言论而成的佛教批判集.虽然《辟异》之作谈不上是山崎闇斋独创性的思想发明,但其高扬朱子学之大纛、致力于朱子学的传播,且又与德川幕府进行政治合作,对近世日本的学术思想和意识形态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儒佛论争的东亚思想史视野予以考量的话,山崎闇斋佛教批判的理论话语和思维形态并没有溢脱出中国宋明理学"辟佛"论的藩囿,但从日本历史发展及其思想论争之变迁观之,其彰显出了日本近世由佛向儒的意识形态转变面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