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李富强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2):87-91
改革开放以后,那善屯"打工族"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社会文化变迁,它包括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择偶方式与婚姻的变化、现代意识的增强等方面."打工族"的出现既是文化变迁的结果,又是一系列社会文化变迁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发展,广西边境壮族传统农商文化赖以依存的社会与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它必须适应文化和社会的变迁,与现代化对接才能存续与发展.充分利用传统农商文化所具有的文化资源,不断提高边民的商业文化意识和农业种养技术、耕作方式、互助合作等农业文化,这种传统的经济习俗就可望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并将向“大农大商”方向发展,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发展,广西边境壮族传统农商文化赖以依存的社会与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它必须适应文化和社会的变迁,与现代化对接才能存续与发展。充分利用传统农商文化所具有的文化资源,不断提高边民的商业文化意识和农业种养技术、耕作方式、互助合作等农业文化,这种传统的经济习俗就可望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并将向"大农大商"方向发展,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探讨循环农业文化的变迁过程,分析影响循环农业文化的经济、社会因素,为传统农业文化的传承、保护以及与现代农业技术的结合提供依据。认为重新发现和思考循环农业文化的价值有利于唤起人们对传统农业文化功能的重视,以及对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儒家文化在粤北壮族地区的传播,正是儒家文化对壮民族传统文化产生影响的过程。这种影响首先是通过历任地方官的倡导来体现,其次历任政府重视官学与书院的建设为儒家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场所,而汉壮杂居、通婚则为儒家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途径。儒家文化对当地的影响体现在文化教育和民风民俗两个方面,同时,壮族文化也给汉文化以及周边文化带来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8.
罗柳宁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Z1):8-12
当今世界正处于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冲突的困扰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正是人类面对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深刻矛盾做出的全新的选择,其本质就是建立新型的人地关系.广西矮山村是壮族聚居村落,经济活动以农耕为主.拟用生态人类学的观点对矮山村的自然环境、矮山村壮族的生计方式及其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从中理解矮山村人地关系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客观上改善和提升了壮族乡村的生活质量,人们的衣、食、住、用等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壮族乡村文化传统也受到了冲击,主要表现在:老人的传统地位下降,经济因素起重要作用;女性地位上升;传统文化活动迅速衰减,文化传承面临危机;互助范围缩小;传统养老模式面临挑战;乡村生活群体弱势化等方面.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有积极的作用也有负面的因素,对于负面影响,我们要做的是理性面对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龙母传说与信仰在环大明山壮族地区广泛流传。武鸣县多地有龙母庙、龙母屯、龙母岩洞等祭拜龙母的遗址,是龙母文化传承发扬的典型。龙母文化不仅通过口头传承,更透过日常生活中的吃鱼生食俗、岩洞葬葬俗、蛇图腾崇拜及其日常禁忌、三月三歌节与三月三扫墓习俗等方面实践来加以展演和传播。在这些文化事象中,壮族的龙母文化得到了充分表达,族群认同感和凝聚力也不断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1.
壮族民间法的遗存与变迁——以广西龙胜县龙脊十三寨之马海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现实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今昔对比,分析探究壮族民间法的遗存与变迁。作者认为,民间法有效保障了壮族社区的稳定和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和谐运作。如果能因势利导,更好地改造和利用民间法这一本土性资源以弥补国家调控手段的不足,我们就能够进一步构筑平安新农村的法治秩序,保证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辨别哪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能改变成为核心任务.本文选取凤岩村为案例地的原因在于作为瑶族传统村落,瑶族文化汉化严重.本文运用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对恭城凤岩庙会历史变迁的回顾以及庙会仪式活动进行描述,得出基于文化变迁视野下祭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龙脊壮族聚居区为个案研讨壮族乡约制度的起源及其民族特色.壮族乡约制度既是壮汉民族法文化交流的结果,也是长期以来壮族民族习惯法发展的产物.与汉族地区相比,龙脊壮族乡约制度在本质、组织形式以及具体内容上都具有浓重的壮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4.
桂西南壮族乡村的"三月三"节俗以其包含的节日模式、道德评价、文化认同及交往交流等要素在维系乡村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乡村治理寓于节俗活动之中,关注节俗民生、重塑孝道价值、整合精品民俗等,"三月三"节俗才能以更丰富的形式、更高的品质助推乡村社会走向善治。 相似文献
15.
壮族及其先民自古以来就在华南-珠江流域生息繁衍,这里特定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区位优势、族群构成与互动背景,造就了独具一格的壮族文化,理清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不仅是唤起壮族民众族群记忆、增强族群认同的前提,更是建构壮族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精神文明结构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那坡壮族民歌为代表的壮族文化产品,长期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中,它的输出受到世人瞩目,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人们逐渐认识了它的价值。如何进一步开发和保护,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18.
布洛陀是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是壮族及其同源民族的创世神、始祖神、宗教神、道德神.布洛陀文化集中地表现在稻作文化、经诗文化等方面,其文化核心是创造万物、排忧解难、和谐有序.在城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受到的冲击是多方面的,保护像壮族布洛陀文化这样的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最根本的措施是,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让乡村文化成为农民真正的审美需求,并以科学发展观的高标准进行创新性保护,发掘与主流文化、百色起义红色文化共同的价值观念,使其形成与中华文化一体的核心价值和共同理想,最终实现融入主流文化之中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