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和谐民族关系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民族关系主要包括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以及建设和谐民族经济关系、和谐民族政治关系、和谐民族文化关系等。民族平等是民族关系和谐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和谐民族关系的标志;经济关系和谐是民族关系和谐的经济基础,政治关系和谐是民族关系和谐的政治保障,文化关系和谐是民族关系和谐的思想根基和文化源泉。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共同发展的社会,其中文化建设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意义重大,它既有利于经济的和谐发展、政治的和谐进步,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建构。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应把握一个根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抓住两大主要环节—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处理好三种基本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论政治和谐的十大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和谐包括社会经济和谐、政治和谐和文化和谐,而国际和谐、党际和谐、群际和谐、民族和谐、区域和谐、城乡和谐、党政和谐、政企和谐、党群和谐、干群和谐,则是一个社会实现政治和谐不可或缺的因素,只有着力维护好这十个方面的和谐关系,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政治文化和谐建设的主要措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政治文化包括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层面,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子系统。而社会的和谐是建立在社会的经济和谐、政治和谐、文化和谐的基础上的,因此,要全面推进我国的政治文化和谐建设,也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即夯实政治文化和谐建设的经济基础,巩固政治文化和谐建设的政治保障,营造政治文化和谐建设的文化环境,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政治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5.
利益多元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多元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多元利益之间在竞争、冲突和妥协过程中使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诸多领域达到和谐状态。其中,经济利益多元通过孕育平等、自由与诚信的市场机制,促进社会经济秩序的和谐;政治利益多元通过生成真正的公共意志,构建民主与法治的和谐政治秩序;文化多元通过不同文化价值和文化类型的冲突与妥协,推动主导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良性互动和发展,促成文化秩序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和谐,是具有基础性、普遍性的社会和谐。但这个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营造以和谐为基调的文化氛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有没有和谐的文化,已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尺度。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是用和谐文化观念来思考问题、解决矛盾,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文化思维和文化环境,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保证和文化支持,培育全社会和谐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7.
和谐生产力主要是指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力的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的要求.具体来说,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亦即可持续发展理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亦即民主法制下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亦即公平正义和诚信友爱准则,人自身的和谐亦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相统一.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和谐生产力.  相似文献   

8.
楚保玲 《南都学坛》2013,33(3):15-19
汉代儒家政治文化倡导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等思想,提出德刑并用、以人为本等治国理念,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政治思想保证;制定"三纲五常"等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为社会和谐发展奠定了思想道德基础;倡导自强不息的政治追求和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心理基础;倡导"分权制衡"的理念,为社会公正公平、安定有序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传播政治文化,促进政治文化的社会化,为社会和谐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儒家政治文化是汉代社会和谐发展的巨大杠杆,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政治法制保障和思想道德基础;而社会的和谐发展又是汉代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政治现代化不能在割离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传统政治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可以与现代政治接榫的宝贵资源。本文对和谐观念这一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本价值进行了剖析,认为在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礼治是和谐形成的基础,调解是其获得的路径。和谐观念在我国政治现代化中的作用在于:一、有利于节省司法资源;二、有利于形成一个团结的社会;三、有利于培育妥协、宽容的政治心理。  相似文献   

10.
建设和谐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整合社会力量和调节社会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巩固全国人民奋斗有社会基础。建设和谐文化,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又要注意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既要立足于社会生活实际,又要着眼未来,坚持科学创新;既要坚持以加强基层文化为重心,又要坚持统筹城乡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汉语词义的角度解释了和谐的含义,指出权利是和谐社会的媒介——只有权利和谐才有社会和谐。文章论述了建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几组权利之间的和谐:社会弱势群体与社会强势群体之间的权利和谐;应有权利、法定权利与实有权利之间的和谐;原权利和救济权利的和谐;基本权利和非基本权利之间的和谐;私权利与私权利、公权力与公权力及私权利与公权力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书经>的和谐思想,从其文字表达、思想内涵、达到和谐的途径与方法等方面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崔波  尚新丽 《南都学坛》2000,20(1):24-26
康有为的《大同书》集中反映了19世纪末期形成的大同思想。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广泛吸取了古今中外各种先进思想的养分,揉进了他的政治构想,描绘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远景。康有为《大同书》中的社会构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从事资本主义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最高政治纲领,它给资产阶级维新派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方向,对于维新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和合思想及其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以天人合一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思想理念和思维方式。它广泛地体现在阴阳五行论等许多方面的思想学说中,表现为儒、墨、道、释各家的一种相近的倾向,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基本倾向和特征。和合思想从先秦到宋明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财富与伦理本身有内在联系:财富为伦理之基,伦理为财富之范,二者对立统一于共同的主体——人,和谐是其境界。人既是伦理的主体,又是财富的主体。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是财富与伦理和谐的前提,人的心理对财富达到符合法制和伦理的认同是其和谐的思想基础,而财富与伦理关系的和谐发展又是人全面而和谐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正是由于它们这种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关系,使财富与伦理的和谐既有可能,又为必要。  相似文献   

16.
也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逻辑地包括了社会主义经济和谐、政治和谐和文化和谐,这要求我们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经济、社会主义和谐政治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17.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理想社会观,也是一种最高层次社会理想的政治设计.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大同、小康"之社会理想,其间经历了艰难的探索.邓小平在1979年首次提出"小康"奋斗目标后,具体阐述了小康社会的内涵,描绘出了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小康社会思想体系.他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揭示出小康社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不可逾越性,在经济建设上找到了实现大同的正确途径,以其独特的"共同富裕"使中国数千年来的大同理想有了实现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和谐是人类自产生以来就一直追求的崇高理想,但对和谐观念的理解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传统哲学将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割裂开来,在此基础上以还原论的方式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从而造成了自然本体与精神本体的抽象对立,以及思维方式上的主体性原则与客体性原则的互不相容。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代哲学根本超越了传统哲学的局限,强调人与世界的内在统一,将和谐理解为对人类生命局限的不断超越以及生命境界的澄明,从而展现了人类思想的新向度,表现为一种内在超越的和谐观。  相似文献   

19.
儒家的"中"德,不仅是"至德",并且是本体论和方法论。作为方法论,是动态地把握事物矛盾的"度"。"和"指统一体内有差异的多种因素间的协调。"中"、"和"是体与用、因与果的关系。"中和"之德,被诸多世界著名学者视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现代社会的良药,"儒家文化圈"诸国从中受益甚多。  相似文献   

20.
马克·吐温的两部儿童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长期以来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美国学生甚至将这两部小说视为必读。本文扼要论述了这两部小说的内容 ,对比了两文主人翁的性格及其象征意义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 ,更好地认识美国南北战争前人民的困苦生活和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