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顺土司及邓文茂考李楚荣(宜州市文管所)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明王朝析宜山县地置永顺正副二长官司和永定长官司,这是宜山县境内设置土司之始。永顺长官司第一任上官为邓文茂,最后一任土官为邓治住,永顺土司于民国二年(1913年)改土归流,寿终正寝,历...  相似文献   

2.
明代是永顺土司极力崇道可以从广建道教庙宇、在名字中添加具有道教因素的字号和道号、丧葬习俗以及民间传说等方面得以表现。究其原因,这与明代统治者尊崇道教、永顺土司区浓厚的"巫"文化传统和永顺土司短命的社会现实等背景紧密关联。在上述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促使道教在永顺土司区的兴盛,使其成为永顺土司彭氏家族赖以维系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行为,维护了永顺土司统治政权的稳固。  相似文献   

3.
《民族论坛》2013,(5):65-65
日前,《永顺老司城——八百年溪州土司的踪迹》一书由岳麓书社正式出版发行,实现了土司遗址在价值研究领域零的突破,是老司城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中的重大成果之一,为土司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编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价值支撑。  相似文献   

4.
位于湖南省永顺县境内的老司城是湘西彭氏土司政权的司治所在地,老司城及其周边也是土家族世代居住之地。土家语是土司时期土家族土司与土民的主要交际工具,因此在老司城及周边地区也留下了大量的土家语地名,这些土家语地名承载着土家族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随着土家族语言的日趋濒危,许多土家语地名已难晓其义甚至出现误释。对老司城及周边土家语地名进行考释,可以丰富土家族土司历史文化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彝族先民进入阶级社会后,在婚姻形态上形成了等级内婚、民族内婚、家支外婚、姑舅表婚以及转房婚等特点;在明清彝族社会的急剧变革中,改流相对彻底并有大量汉族移民进入的滇黔地区逐渐打破其原来的婚姻传统,而凉山彝族地区却由于家支制度、宗教力量、习惯法等传统势力以及商品经济不发达、彝汉矛盾尖锐等一系列因素影响或制约,其传统婚姻的特...  相似文献   

6.
1932年我生于湖南省永顺县老司城一户贫农家庭。老司城位于永顺县城东15公里处,在湘西历史上曾是彭氏土司统治“五溪蛮”的首府,也是我国独一无二的土司“小王国”的古都。这里原设“溪州”,唐末五代改称“永顺府”,宋元置羁縻州,明清改称永顺军民宣慰使。从公元910年的梁开四年到公元1728年的清雍正七年“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这座都城迁移到今猛洞河畔的灵溪镇新置永顺郡府为止,老司城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彭氏土王沿袭35世28代,前后共589年。在鼎盛时期,土王曾管理20州范围,故有“城内三千户,城外十八家”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7.
明清的番僧僧纲司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两朝中,统治者对于少数民族的统治办法之一是沿袭了元的土司制度,即以少数民族的“酋长世袭无替”地担任当地的土官,统领本部族人民,以收取“以夷治夷”的效果.与此同时,他们又用土司的模式,将汉区的僧纲司制度经过改植,推行到西北、西南等藏传佛教地区,名曰番僧僧纲司。番僧僧纲司是明清统治者实行羁縻政策的产物,它自成一个独立的体系,具有特殊的内容。本文试对其概况做一些述略性探讨.一、西宁、河州番僧僧纲司朱明建国,伴随着专制主义政治的高度发展及出于整顿社会僧团的目的,明政府因革损益唐宋制度,创设了一套严整的、套盒式的僧官体制,在中央设僧录司,隶属于祠祭清吏司.僧录司的主要职位有左右善世二员。正六品;左右阐教二员,从六品;左右  相似文献   

8.
张弘  王小红 《民族学刊》2021,12(10):59-64, 123
丹巴位于“藏彝走廊”的核心区域,其对汉藏民族关系、中央政权与边疆地区的稳定均具有重要影响。自忽必烈时期开始丹巴即开始实行土司制度直至新中国成立,研究丹巴的土司制度发展历史对梳理“藏彝走廊”民族关系及社会发展历史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丹巴土司制度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考证,并对其境内的四个土司的管辖范围、权力地位进行了梳理,以期对该地区历史发展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老司城,2010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惊世大发现。据文物考古专家介绍,完全发掘后的老司城庞大遗址,将具有惊人的视觉冲击力,其观赏性、真实性、完整性,为中国现存城市遗址中所罕见。这座盘山而踞、临水而围的神秘王城,被当地土家族群众称为"老司城",原本是湘西永顺土司王的"司治",为当时湘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之所以称为"老司城",是为了区别于清朝土司王司衙署迁移后的"新司城"。坐在灵溪河畔的鹅卵石河滩上,头顶天空一碧如洗,脚下河流清粼粼,耳边有鸟鸣和河流的潺  相似文献   

10.
明清之时,我国西南土司众多,纂修方志者甚少。纂成而流传至今者,更为罕见。笔者在主编《来凤县志》时,曾有幸搜集到一部民间珍藏多年的《卯峒司志》。该志纂修于"改土归流"前的清康熙五十八年(1720年)。编纂者为卯峒安抚使向舜的胞叔、权司中军向子奇。全志约2万余字,内容虽然简略,但对卯峒土司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诸方面情况,都有所记载,是一份难得的研究土司制度、土家族历史、土家族地方志的重要资料。某些史料,还是鲜为人知的珍贵文献。对土家族这一优秀文化遗产进行探讨,很有必要。一、卯峒土司的沿革及纂志经过卯峒土司位于鄂西、湘西、川东诸土司环绕的土家族分布中地带。"东连永顺司,地名渔例坡、那几铁,西、南抵酉阳司分水岭、猫儿坡、洗多峡、干溪,北抵大旺司夹牛洞。"相当于今来凤县的河东、枫洞、高洞、安抚司、观音坪、荆竹、洗车、五台等8个管理区。到改土归流时,则只相当于今高洞、安抚司两管理区及荆竹、枫洞两管理区的部分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