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新的次区域合作,囊括从北部湾到南中国海的沿海区域,为中国与海上东盟六国搭建了新的合作平台。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从模式特点上看,是海路合作、强弱合作、开放式合作和开发式合作。从国际关系上看,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该合作有助于增信释疑,化解矛盾,维护区域和平稳定;有助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实现区域共同繁荣;有助于扩大交往,增进交流,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新农村建设、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广西环北部湾建设应更多地关注该区域内的少数民族的农渔村建设.本文在调查研究广西环北部湾地区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民族特色的几种少数民族新农渔村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出当前广西环北部湾地区新农渔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3.
东盟新、马、泰、越等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主要对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环北部湾少数民族地区如何抓住机遇,借鉴新、马、泰、越经济发展的经验,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北部湾地区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目前,广西北部湾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建设呈现散而弱的局面,跟不上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需要.本文对广西北部湾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文化特点进行了分析,就民俗文化资源整合的必要性进行了总结,这对于发挥文化生产力、提高区域经济效益、促进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相邻国家间的关系不尽相同,有的和睦相处,有的兵戎相见.而跨界民族关系往往成为影响相邻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因素,跨界民族关系既可以是国家间发生纠纷的诱因,也可以成为国家间密切联系的纽带.认真研究跨界民族关系的特殊性,对于相关国家的内政、外交意义重大.本文论述了跨界民族关系处理得好坏影响到相邻国家间的外交关系、跨界民族关系是国家间政治关系的“晴雨表”、跨界民族关系和国家主权、跨界民族关系和国防安全、跨界民族关系和泛民族主义、跨界民族关系和国家认同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对广西来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是一次重大的经济社会变革。它有利于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从整体上带动和提升民族地区发展水平,振兴民族经济,巩固民族团结,保障边疆稳定,同时对广西民族关系的发展也有着巨大影响。要建立和谐民族关系,必须在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战略时要特别注重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积极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营造民族团结氛围。  相似文献   

7.
北部湾地区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目前,广西北部湾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建设呈现散而弱的局面,跟不上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需要。本文对广西北部湾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文化特点进行了分析,就民俗文化资源整合的必要性进行了总结,这对于发挥文化生产力、提高区域经济效益、促进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个地区就业形势的变化必定会受到来自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研究民族地区民族就业观念与就业趋向的变化,有利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进入21世纪京族地区出现了新的社会需求,特别是随着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与建设,对当地居民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社会的这一变化,京族人的产业模式正在发生转变.本研究通过对京族人产业模式变化的因素分析,指出京族人产业模式变化对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长远发展全局,也关系到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民族地区出现了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效益改善的趋势,但是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还远未改变.必须立足于民族地区的发展基础,以资源开发和产业升级为主线,推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政策创新,强化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中的准入限制,促进民族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问题相关性特征的认识,民族问题与农村问题具有同一性,二者统一于发展,使得不论作为民族意义还是农村意义的民族乡镇都被卷入到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当中.在主体民族或城市主导下,浙江民族乡镇作为一个社会区域结构,使得民族问题与农村问题实质上成了结构性问题,形成了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与社会结构等问题的同一.由于农村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空间载体,当前的民族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关键是要适时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变革.民族问题和农村问题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二者的解决必然指向人的问题的解决,这就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