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晓航 《中南论坛》2006,1(1):41-45
十九世纪有一条以汉口为起点的中俄茶叶商道,中俄茶叶之路的繁荣曾推动了我国内地的种茶业、运输业,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北方草原和俄国西伯利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它已在20世纪初淡出历史舞台,但它是中国中原文明与欧洲文明的交汇点。1999年俄罗斯已开辟了中俄茶叶之路旅游线。由于对这条国际商道经济与历史文化意义的认识,这条旅行线尚未延伸到我国。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相关地区应该统一认识,整合资源,回归历史,打违中俄茶叶之路旅游线,推动21世纪中俄文化交流和中俄人民世代友好往来。  相似文献   

2.
三星堆新论     
三星堆考古研究已逾半个世纪 ,对三星堆的文化属性和伟大历史地位 ,仍存很大争议。本文在五六千年前世界人类主要文明发生、发展和生态环境变迁的广阔背景下进行考察探究 ,提出人类主要文明共时性概念 ,认为发生于公元前 32 0 0年中国南方长江上游的三星堆文化并不是中原黄河商、周文化的地方邦国分支 ,而应属于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爱琴海等人类第一轮史前文明系列。作者继 1983年首次提出“南方丝绸之路”概念 ,继续探讨这条曾经连接并促进史前诸大文明贸易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 ,正是形成三星堆神秘、瑰丽青铜艺术风格的原因。本文建议将三星堆及以前的古蜀时期称前古蜀 ,三星堆灭亡后 ,杜宇开明等十三代蜀王时期为后古蜀。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青铜冶铸技术的文明古国之一.青铜器的出现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对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夏商周三代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青铜礼乐文明,而江南吴国青铜器在中国青铜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吴地青铜器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为中原型铜器;其二为江南与中原融合型铜器;其三是江南地方特色的青铜器.这些吴地风格的青铜器脱离了中原的范式,充满江南人的匠心与巧思,灵动而清秀,在中国青铜文化中独树一帜,与中原青铜器如春兰秋菊,交相辉映,彪炳千秋.  相似文献   

4.
商代蜀国青铜雕像文化来源和功能之再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论商代川西平原青铜文化与华北和世界古文明的关系》一文中,我们曾从文化史的比较研究角度出发,指出商代川西平原蜀国的青铜文化,是在其自身文明诸要素的基础上,主要吸收了华北商文明的因素,同时吸收了一些古代近东文明的因素,例如青铜雕像文化、权杖及其象征系统等,最终形成的高度发展并富于世界性特征的复合型文明①。本文拟从文化的进化及其功能性分析的角度入手,对此加以再探讨,就正于海内外方家。  相似文献   

5.
出土刻本主要发现于丝绸之路沿线,特别是集中在敦煌、吐鲁番、黑水城三地。大量出土刻本残页的存在,说明伴随“丝绸之路”的发展,曾产生过一条以传播刻本为主的“书籍之路”。黑水城出土的一组宋刻《初学记》残页便是“书籍之路”上保存下来的具体而微的文化遗存。黑水城出土《初学记》与日藏南宋本《初学记》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版本关系,前者的刊刻地点应为福建建阳,刊刻时间的上下限在南宋绍兴四年至十七年(1134-1147)。宋元时期由江南通往塞外的西北线“书籍之路”的形成过程是中原文明向西域地区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书籍之路”在西域华化的进程中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6.
动漫产业是国家大力发展的新兴文化产业,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动画片对本土文化元素的传承创新,探讨了铜陵本土文化中青铜文化元素在动漫艺术创作中的必要性。认为铜陵应将新兴的动漫产业与本土文化中青铜文化元素紧密结合,走具有地域特色的动漫产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甘肃地区是彩陶文化的发源地,其史前时期的彩陶文化发展脉络清晰可辨,大致可分为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三个阶段,其中马家窑文化是彩陶文化发展的高峰。在史前时期的文化大碰撞中,于仰韶文化中期开始逐渐形成了一条以彩陶为媒介的交流途径,并且黄河流域的彩陶呈扇形向四周渐次扩展,并形成西线、南线与东线等三条主要传播线路。甘肃地区则是彩陶之路的核心地区,不仅发展和丰富了彩陶文化,而且是彩陶文化向西、向南传布的必经之地。甘肃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文化魅力,促进了史前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也为华夏文明注入了新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8.
“丝绸之路”是欧洲人视角对古代欧亚大陆东西交通线路的命名,“玉帛之路”则是按照中国视角和本土话语的重新命名.后者更有助于从古老的华夏文明立场说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条连接西域与中原国家的路线.文章综述构成玉帛之路古代路网的七条支线:乌鞘岭中的洪源谷道和白山戍道、张掖守提道、扁都口道、三水镇道、建康军道与合黎山口道、玉门军道、敦煌—瓜州古道等.  相似文献   

9.
稻作业在中国与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稻米之路是中国与东南亚之间最早形成的文化交往之路。由于一些学者对1960年代-1970年代东南亚主要是泰国北部考古新发现的解读,产生了栽培稻起源和发展于东南亚并且从东南亚传播到中国的观点,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是,对中国和东南亚大量农业考古资料的科学研究充分证实,栽培稻和以栽培稻为基础的稻作业在从大约公元前1万年到公元前6000年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产生并且逐渐得到发展,此后通过从中国东南沿海到东南亚的海路、江西湖南经广东广西进入中南半岛以及从中国云南南下这几条道路逐渐传入东南亚。公元前4000-3000年间,中国到东南亚的稻米之路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的欧洲视角把古代欧亚间的文化通道称为丝路;中国视角的命名则为玉路或玉帛之路。乌孙、月氏等曾经活跃在这条路线上的游牧族,为华夏玉教信仰驱动下的资源依赖,充当着西玉东输二传手的功能角色。文章为玉帛之路田野考察的民勤、武威两站笔记。从河西走廊的特殊地理和生态背景,尝试解说从西玉东输到西佛东输的文化传播多米诺现象,兼及中原华夏族与西域民族间由玉石贸易纽带而生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