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张齐安 《社会福利》2006,(11):39-40
救助管理究竟做什么,怎么做,是关系救助管理事业发展的大问题,必须深入思考。这组研究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和社会功能的文章有新意,值得大家读一读,想一想。本刊曾在今年的第三期上发表本文作者的文章——《从工作对象的视点看救助管理》,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现在本刊应广大读者的要求,继续发表《从工作方法的视点看救助管理》。真理越辩越明,希望救助管理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以此为基础,展开讨论,聚智聚力,找准方向,切实把救助管理工作做实,做好,做到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长期致力于救助管理工作研究,在本刊发表了不少独特见解。最近又围绕救助管理工作的三大视点——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和社会功能,探讨了救助管理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和推进途径。其研究成果得到了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张明亮司长的充分肯定:“救助管理究竟做什么?怎么做?是关系救助管理事业发展的大问题,必须深入思考。这组研究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和社会功能的文章有新意,值得大家读一读,想一想。真理越辫越明,希望救助管理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以此为基础,展开讨论,聚智聚力,找准方向,切实把救助管理工作做实,做好,做到位。本刊将陆续发表其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正"跑站"是指某些社会不良分子以跑救助机构骗取救济为生的乱象。跑站行为不但干扰了救助工作的正常运行,还使有限的救助资金落入不劳而获者手中。就笔者所了解的几个救助机构的救助情况来看,一年内重复求助者达到一半左右,其中不少都是恶意骗取救助,并以此为生的跑站人员。为什么跑站乱象越演越烈?其原因有三。一是临时救助相关制度设计有缺陷。现行的《救助管理办法》、《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及2014年新颁布的《社会救  相似文献   

4.
正以改革创新精神完善救助管理制度关爱型救助管理制度已经顺利实施十周年,十年来,各地不断细化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救助服务网络,积极创新主动救助、部门联动救助、社会力量参与等工作方法,及时、有效地保障了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存权益。但随着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和人民群众期盼的提升,迫切需要以修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为契机,进一步创新完善救助管理制度。深化救助管理工作的临时应急救助功能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  相似文献   

5.
《社会福利》2006,(8):22-23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1号) 2003年6月18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经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6月20日,温家宝总理签发,8月1日起正式施行。《救助管理办法》明确了救助管理的原则、对象、  相似文献   

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救助管理处、救助管理办公室、救助管理事务中心,救助管理总站:为纪念《救助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三周年,经研究决定,《社会福利》杂志第8期将以救助管理专刊形式出版。届时,将对三年来救助管理工作进行全面回顾,对重要事件和重要政策进行重点评析,对救助管理工作进行全面宣传。专刊将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史料性和综合性。请各地配合做好如下工作:  相似文献   

7.
作者以救助实务工作者的身份,从教助管理工作的社会职能定位,救助对象定位、职业乞讨管理定位和救助体制机制定位方面,就如何修订《救助管理办法》谈了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8.
自《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以来,天津市救助管理站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主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以人为本,锐意进取,创造性地开展救助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本刊特约记者就此项工作的运做发展情况采访了天津市民政局副局长王崇喜。  相似文献   

9.
○社会工作价值观提升和丰富了新型救助管理制度的价值理念 2003年6月,由国务院签发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最近看了一篇题为《谁该做慈善》的文章,文中作者为救助自己的学生而去四处募捐之后生发感受:希望大家自觉自愿地为陌生人腾出手来做慈善,建造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平民慈善社会。  相似文献   

11.
最近看了一篇题为《谁该做慈善》的文章,文中作者为救助自己的学生而去四处募捐之后生发感受:希望大家自觉自愿地为陌生人腾出手来做慈善,建造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平民慈善社会。  相似文献   

12.
2003年8月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81号)(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以后,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延续20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被废止。我省按照国家民政部的统一部署,开始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这一特殊困难群体进行救助管理,各地救助管理站严格执行国务院391号令,关爱性的救助工作发挥了积极的  相似文献   

13.
试论社会救助体系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拯 《社会福利》2005,(6):42-43
社会救助体系是由救助主体、救助客体、救助内容、救助方式等因素构成的有机结构或系统。这个系统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发生的作用即为功能。社会救助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找准社会救助体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定位,进一步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务必明确社会救助体系的功能: 对救助对象的保障功能。这是建立社会救助体系的初衷所在。较好地给予救助对象以切实的保障,是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由于单项救助体  相似文献   

14.
对社会现象作定量分析已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本刊1985年第4期刊登了李少文的文章:《社会学研究与平均年龄的计算》,本期又刊登了李东山的商榷文章《统计与研究》,我们欢迎广大社会学研究者在实践中试用鉴定,更欢迎大家在实践中创造出新的计算公式和新的研究方法。《社会学方法与方法论》栏目将为您提供发表见解的园地。  相似文献   

15.
废除收容遣送制度建立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其实质就是将强制性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救助管理,建立以自愿受助、无偿救助为原则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诚然,收容遣送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救助性,在保护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权益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城乡关系、法制建设、政府职能的变化,人们的生存环境和人口流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容遣送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容遣送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国务院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废除《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建构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这一新型的社会救助制度,完善了我国社会救助体制,规划了针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宏伟蓝图,对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充分领会《救助管理办法》的精髓,对我们做好工作切实维护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03年8月1日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正式实施,将强制性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救助管理以来,贵州省各级民政部门及各救助管理站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实现了由收容遣送制度到救助管理制度的平稳过渡,贵州  相似文献   

17.
杨安志 《社会福利》2005,(11):36-37
正确理解救助管理办法,准确把握 救助对象,是做好救助管理工作的前提。 本文从救助管理制度确立的初衷和精神 实质出发,通过明确“城市”、“生活无 着”、“流浪、乞讨”等关键词的含义,解 析《实施细则》的规定条件,剖析流浪、 乞讨人群中的救助对象,较全面地勾勒 出了救助对象的范畴,对于科学界定,正 确理解,准确把握救助对象的含义具有 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福利》2004,(4):32-34
各市、县人民政府,区直各委、办、厅、局: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81号,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民政部令第24号,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已于2003年8月1日施行。为切实做好我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9.
刘涛 《社会福利》2008,(12):29-31
政府重视 制度规范 救助管理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救助的最后一道防护线,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重庆市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救助管理工作,200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来,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救助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工作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20.
岁末寄语     
《社会福利》2004,(12):1-1
科学的发展观的提出,为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而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工作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又为《社会福利》杂志拓展了无限的发展空间。从2005年开始《社会福利》杂志将进行全方位的改版。改版后的《社会福利》杂志将热切关注社会福利、社会事务和救助管理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