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学一新闻"两栖写作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一种特殊的写作现象,萧乾便是这个特殊群体中的典型代表。独特的生活经历、编辑记者的职业素养和那个时代急剧变化的历史风云,使萧乾的人生和创作道路殊异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通过分析萧乾职业与心理成长的多元语境以及从文学到新闻的创作流变,考察其"新闻一文学"两栖写作思想的建构过程及其对两种身份的认同,对当前重读其兼具文学性与新闻性的作品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
“昭通作家群”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6年11月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昭通作家群"与"宁夏青年作家群"、"甘肃青年作家群"、"河南青年作家群"一起被写入大会的主题报告。昭通作家群是全国唯一一个被中国作协以市级地名来命名的作家群。一个地方的文学现象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应该说与昭通作家群的创作状态是有着密切关联的。  相似文献   

3.
“乡土文学”出现在二十年代,发展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在现代文学史上,实在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流派。就是在当代,也还有些作家高举“乡土文学”旗帜,致力于“乡土文学”创作,创作出不少很有影响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清代边塞词的兴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清代边塞词中有很多与传统的边塞文学迥然不同的"新"作品,尤其是女性边塞词、流人边塞词和遗民边塞词这三种"新"边塞词格外值得关注,所谓的"新"边塞词说到底就是清代特殊的历史环境造就的新的边塞词,反过来它们又生动地描绘了那个历史时代。这些"新"边塞词为历史悠久的古代边塞文学注入了一股新意,且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清代边塞词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5.
文学之反映现实生活,是通过作家的头脑实现的,也是通过读者的头脑实现的。也就是说,在社会生活与文学作品之间,还有一个极端重要的中介,那就是文学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而单就创作来说,文学就是创作主体对客观世界所给刺激的一种反应。因此,不研究这个接受刺激和作出反应的创作主体,不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外部因素得以在文学内部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当代俄罗斯文坛涌现了以彼特鲁舍夫斯卡娅、托尔斯泰娅、乌利茨卡娅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女作家。什么是"女性文学",是否有必要将其从整个文学进程中单独划分出来进行审视,引起了俄国文学评论界的热议。评论界先是整体上否认"女性文学"是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后转向对女作家创作艺术成就的客观梳理。女性作家笔下的童年、爱情、家庭等传统主题小说在当下人与人愈来愈淡漠的时代显得尤为迫切,她们对日常生活的高度关注、对艺术细节的精雕细刻成为了当代俄罗斯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7.
纪尘是广西文坛"四才女"之一,瑶族作家。纪尘的文学书写,有着一种心灵的穿透力,它汇集了一种内在的力量,是一种收缩于内心世界的女性书写,且贯穿着寓言化叙事的新视野。作家文本中的"女性成长"与"行走"主题,既着眼于人类最本质的孤独,又显示出其良好的文学才华与创作修养。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次把屠格涅夫和肖洛霍夫的艺术风格作为俄苏文学史上的两种文学现象来分析,论述了这两位俄苏作家融艺术追求和思想探索于一体的艺术特色,从一个新的角度阐述了钱国文学传统对苏联作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 2 0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种整体文学现象来把握 ,从作家创作中创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出发 ,紧密联系不同历史阶段文学语境下的社会 /文学思潮 ,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在体裁、题材、主题、内容、形式、手法、风格上的继承与变化、同与异、呼应与背离 ,从对“自我”与“我们”的两类不同书写角度给予了宏观概括 ,并由此区分了 2 0世纪中国的三种作家。在剖析了两类书写各自产生的渊源和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承续、变异关系基础上 ,作者着重对 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提出了质疑 ,并揭示了 :新的文学生长点 ,正孕育在将书写“自我”与书写“我们”相融合的新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  相似文献   

10.
寻根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重要的文学现象,但是"寻根"并不是它的旨归和信仰,而只是它求新求变的一种策略。它同时是80年代新一代作家和批评家取得话语权的一个旗号,也是当时文学圈子化的结果。寻根文学本身的缺陷、悖论以及衰落,都与"寻根"的策略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弗莱提出的"三角形"批评说,即探讨作者、读者、批评家与文本的复杂关系。首先,文本生成是个"胎生"的过程,一旦生成,它就和作者处于关联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的关系中。其次,读者的创造性阅读就是与文学文本进行"亲切的接触",与文本"打成一片",并完全融合。最后,批评家的任务是还原文学文本非功利的、自成一体的形态,他不局限于单个的、封闭的自足文本,而是向"大文本"迈进,并以宽容的心态视其为体现人类命运和人类理想的想象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晏殊是宋初著名宰相词人,"及时行乐"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都有涉及的文学主题。在考察晏殊词学创作之时,发现晏词中的"及时行乐"主题几乎可以目之为表达晏殊文学思想的一个符号,它承续了前代以来指向内心诗酒声色之欲的特点,反映了在广袤的时间面前对生死的忧惧;同时也表达了晏殊在有限的人生和变化无常的政治生活中,寄情山水自然,为找到安顿内心的路径而进行的深刻反思,研究晏殊词中的"及时行乐"主题,对于理解晏殊的文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忠实于原文是必要的,但没有绝对忠实的翻译。我们要弄清楚应该忠实于什么、如何达到忠实、叛逆与忠实之间是什么关系等。文章认为,在一定情况下,译者的有意识的策略性叛逆可以更好地达到忠实于原文的效果,创造性叛逆是好的文学翻译最常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兴观群怨”说与“卡塔西斯”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中西方文艺理论和中西方美学奠基人。孔子的"兴观群怨"的诗歌理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创造性提法,长期影响中国诗歌的创作和评论;亚里士多德的"卡塔西斯"论是西方文艺理论和西方美学的标点性内容,影响到西方戏剧乃至其他文体。两种理论虽然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导致其逻辑基础和适用文体的差异,但从都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和审美价值,都倡导"中庸"、"中和"的美学原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5.
《竹林中》的后现代主义阐释不但是一个假设与尝试,而且也试图证明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态势和艺术手法在后现代之前的极具创造性和叛逆性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竹林中》的后现代主义显征主要表现为:去中心化、表征危机或语言游戏、情节的不确定性、形象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6.
"人民文学"作为一个新的文艺范畴,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艺观的理论创新,是有别于"五四"时期"人的文学"的新的创作导向。通过对"人民"这一概念的历史考察,有助于更深入的理解人民文学观的生成和发展,进一步揭橥人民文学观的当代价值。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的提出,对于文学创作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满足了文艺发展的需求,更在于对现实、社会、人的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元代散曲的艺术风格很有些特别 ,明显地不同于历代的诗、词。古今的学人们也都看到了这一点 ,却不能予以理论概括 ,只简单地称其为幽默、诙谐、滑稽。其实 ,它恰与 2 0世纪初俄国文艺理论家维·克什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不谋而合。对此 ,我们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庶几对今天的文艺理论建设或创作有些启迪  相似文献   

18.
"清"在<文心雕龙>中被大量引用.它既是文学构成性的概念,又是文学审美性的概念,这种交叉使"清"作为文学理论概念在<文心雕龙>中得以首次确立.这种确立与"清"所表征的审美趣味、美学理想和玄风荡拂的六朝思想文化以及刘勰原道宗经的传统儒家文化精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靳义增 《南都学坛》2009,29(3):56-59
在文论"失语症"的讨论中,有人认为:我们已有现代文论新传统的"话语",所以,不存在"失语"问题。这一说法是难以立足的。第一,现代文论新传统所谓的"话语"与文论"失语症"所说的"失语"有着本质的不同。第二,五四以来是否形成了现代文论"新传统"是值得怀疑的。第三,真正的传统只有一个,新传统还是旧传统的延续,不可能以"新传统"作为重建的出发点。第四,用"新传统"来掩盖中西大传统的矛盾,只能起一种误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汉魏六朝小说重“实录”,唐传奇则讲究“作意”、“幻设”,即重虚构。这种带有根本性质的观念变化,使得依附于史传的笔记体小说,一变而为具有虚构意义和主观创作意识的独立小说文体。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唐人“好奇”、“逞才”的心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心态促进了小说家主观创作意识的产生,使之“作意好奇”,逞其“意想”,展示其才华。因而对于小说脱离史传的附庸地位,成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小说文体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