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石杰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5):82-86
于晓威是有着悲剧意识的当代小说家,其创作一直体现着对人、人生、人的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荒诞”是其小说创作的核心性词语。他在对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审视中发现了荒诞的普遍性和不可抗拒性,可以说,荒诞既是他创作的起因,也是他探索的结论。对处于荒诞中的人的叙写凸显出生命、生存的价值,也使得小说避免了单纯的悲感而彰显出人生的意义。探索的激情促使他不断将艺术的触角延伸至生活的深处,表现出一个作家清醒的理性。 相似文献
3.
冯达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在道、佛二氏看来,俗世生活的一切,仅属“方便施设”,不可以没有,又不可以过分执“真”。面对俗世生活的不“真”乃至“荒诞”,人应当有一种超越追求,拥有一份“真常心”(对本真与终极的关怀);但俗世生活的不“真”与“荒诞”,既然又体现为一种无法罢脱的“客观普遍必然性”,那么对周围世界种种“恶”的变化也应该是可以容涵,可以以“平常心”收摄之。心灵就在这平静、恬淡地对待“人间世”种种是非、善恶、得失、去住之间,由于无所排拒、无所牵系而获得自由。 相似文献
4.
姬绪进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96-100,103
史铁生是一个经历了种种苦难的当代作家,他用手中的笔不断地书写着、歌唱着苦难,用苦难谱写了一首首激扬的旋律。苦难的生命体验是他生命历程中最主要的一座丰碑,他用沉重压抑的笔墨描绘了一个残疾的世界,一个个苦难的生命里程,用他对苦难的理解来解读生命的意义,最终找到人生的精神解脱: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生在于过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先锋文学的荒诞意识和死亡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洪岳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4):20-25
荒诞和死亡是中国先锋文学对人的生存和存在进行思考的两个重要表现领域。在人类意识层面,荒诞是生存状态下精神死亡的表象,而死亡则成为对于存在的荒诞境况的解脱。它们所体现出的感性学意义在于对信仰丧失之后的虚无状态的揭示。 相似文献
6.
成慧芳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2):63-66
由仿效吸纳西方荒诞戏剧而产生的中国荒诞戏剧从一开始就烙上了误读的印记,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的移位:哲学立意上的移位、美学判断上的移位和审美形态上的移位。误读的背后有着深厚的时代和文化背景。误读所产生的后果也不尽然是消极的而呈现出复杂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王鹏程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5):63-66
在陕西当代小说中,女性一直在男权的阴影之下,缺乏切合女性自身的表达经验,她们长期处在空洞的叙述中,甚至被搁置在边缘,我们很难找到熠熠生辉的女性形象。女性形象的难于把握原因可能首先在于女人的复杂性。更重要的是关中长期作为首善之区,自宋以后,又深受“关学”的影响,再加之处于四关之内的地理阻隔,关中的“大男子”主义一直大行其道,因而女性也就成了被压抑的性别。 相似文献
8.
张懿红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1):33-36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后 ,当代中国小说中大量的暴力描写是受到压抑的攻击本能的“开胃行为” ,它的心理功能是惊悚与快感的混合。在余华、莫言、王小波、贾平凹等人的小说创作中 ,暴力描写均为有力的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9.
王国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04-205
自由与荒诞,是萨特早在童年就深刻感受到的东西。萨特在自传中写道:让.巴蒂斯特(萨特之父)的去世在我的一生中是件大事。它使我母亲重入牢笼,却使我得到了自由。[1]在后来的自由哲学中,萨特极力强调人是绝对自由的,然而这种强调不但没有使人自由,反而导 相似文献
10.
杜娅林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15(3):35-39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文坛曾出现了一次文学语言的革新浪潮,我们称为“语言实验”。文章以这股浪潮中的小说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语言精神和语言本体两个层面,分析了语言实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韩会敏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2):18-25
文章主要论述徐小说中的奇异世界 ,其中包括那些以梦幻形式构成的非现实性题材的作品 ,以及有神灵鬼怪等非人世、非现实性因素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 ,奇异色彩主要通过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以及情境描写而呈现出来 ,之中蕴含着作者的审美策略和个性化的现实情结 ,并显示出其创作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王淑敏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7-91
文化自觉既是人在自己生存的文化环境和空间中形成的一种积极的能动的态度,是人的意志自由的延伸,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文化表征,是文化主体的发展基因。全面理解文化自觉的深刻内涵,思考其在文化主体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激发文化活力、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代生态文学中的动物叙事与生命意识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克龙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3):105-109
中国传统思想中不存在视动物为“生命主体”的逻辑发展线索,中国当代思想也没有发展出视动物为“生命主体”的伦理观。但在当代生态文学的创作中,上承鲁迅、巴金等现代传统,又感应于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动物叙事中出现了视动物为伦理主体的自觉的生命意识,这一意识的出现经历了曲折复杂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中当代意识的植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涌豪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25-134
面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出现的迟滞沉闷局面,有必要从研究主体角度,提出当代意识的植入问题.为使一种新的研究格局和气象尽早出现,强调摒弃习惯思维,鼓励多途探索,从本位研究与整体研究同步、客观描述与理论推阐兼顾、观念突破与方法多样并进三个方面,克服以往过于拘执单向度平面研究的缺失,还有并非基于本民族传统文论本身的评判标准的机械与过时,实在是这一研究能否拒绝平庸,并在21世纪开出新局,谋取更久远的发展和更悠长的生命的 相似文献
15.
16.
杨全红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101-103,107
尝试着汉译了美国作家布罗斯·毕尔斯所撰<荒诞寓言>中的10则,译文采用韵律方式,在不失原文内涵的情况下实现了译文之音美.为便于读者比较与鉴赏,文末附有他人相应散文译文. 相似文献
17.
滕爱云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45-48
哈代小说充满了对威塞克斯世界自然的描写,在这些描写中,体现了哈代鲜明的生态意识。这种生态意识主要表现在两点:首先,表达了生态整体观,具体体现在建构人与物的平等和谐关系以及对动植物所作的灵性描写和对人与动植物亲合关系的展现。其次,描述了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具体体现为人类心灵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文章还阐释了哈代小说生态观的文化意义和哈代的民间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8.
蔡家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5):153-157
澳大利亚与现代主义的结合深长而又曲折,这个过程锻造了澳大利亚当代文学的民族铿锵之声,使之响彻世界文化之林,促进了澳大利亚国际化的进程。在这变革中,以怀特为代表的澳大利亚当代小说家和一批文学批评家做出卓越的贡献。他们奋斗的历程与成就对当今中国的文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现代主义与澳大利亚当代文学如何结合谈起,由分析澳大利亚当代小说入手,探讨澳大利亚当代文学发展历程对当今中国文学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当下小说的幻奇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翔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2(2):89-94
小说的幻奇色彩的运用在于小说的审美目的 ,具体说是既调动阅读兴趣又葆有美学内涵 ,亦即在真实与艺术之间 ,在可信与美丽之间 ,在理想情景与日常生活之间保持张力 ,这确实是摆在每一个小说家面前的永久性难题。幻奇性细节、情节、悬念或结局的设置 ,是当代小说家经常使用的手段 ,但是运用的好坏 ,却各不相同 ,畸轻畸重 ,时或可见。不仅以小说的幻奇色彩调动阅读兴奋点 ,并以此掘深小说的题旨 ,这是小说成功的一个醒目标识 相似文献
20.
陈颖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1):75-79
帝王将相从历史和文学的舞台消失而代之以工农兵,曾经是中国当代战争小说英雄崇拜对象翻天覆地的巨变.只是中国传统英雄崇拜之道德至上的原则却没有丝毫改变,改变的是其具体的道德内容和标准.不幸的是,工农兵英雄叱咤风云的历史只是昙花一现,20世纪末,当"人性"、"人的欲望"等成为观察战争人物的透视镜时,"神化"的工农兵英雄就不得不从文学的舞台淡出,由生命的欲望激发而起的"人性化"的战争英雄便开始从历史的远处走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