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省第二次屈原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四年六月三日至八日在武昌举行,全省以及来自上海、天津、辽宁、新疆、湖南、广东等地的一百三十多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屈原研究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近五十篇。这次会议重点针对“屈原否定论”展开了讨论。早在二十年代起,我国学者廖季平、胡适、何天行、卫聚贤等,先后在《楚辞讲义》、《读楚辞》、《楚辞新考》、《<离骚>底作者》等著述中,曾提出过怀疑或否定屈原及其作品的问题;五十年代,也曾有个别学  相似文献   

2.
《西川大学学报》在一九七五年第一期上,对屈原的评价问题展开的讨论,引起了广大工农兵读者和专业理论工作者的充分注意。这个讨论是极其必要的和认真负责的。本文试图就这期《学报》刊载的对屈原评价问题的两种不同意见,在商榷中涉及的几个突出问题,提出几点肤浅的意见: 在屈原诗承中表现的究竟是法家思想还是儒家思想? 屈原是“想让楚国担任统一中国的历史任务”,还是企图让楚国阻挡泰国对中国的统一? 屈原的《天问》一诗是否是对儒家传统观念的“怀疑和否定”?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 屈原的实际存在成为争论的问题已经很久。廖季平的“否定论”(以下把怀疑屈原实际存在的观点称为否定论)经谢无量的《楚辞新论》介绍于世是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年),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了。这期间,围绕“否定论”一直进行着各种各样的争论。到了今天,对于《楚辞》所收的作品到底有哪一些是出自屈原笔下,屈原的具体形象究竟如何等问题,仍然意见分歧;但对屈原的存在本身持明确“否定论”的却已几乎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4.
日本三泽玲尔先生的《屈原问题考辨》(译载《重庆师院学报》1983年第4期)是一篇谬误百出的文章。本文仅就他否定屈原之为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和《离骚》非屈原所作这两点,试加评论。 “屈原否定论”在国内起源于著名经学家廖季平先生,其后胡适、何天行、卫聚贤等又从不同角度张扬其说。五十年代初,有的学者尚承其余波,否定屈原其人,强以《离骚》著作权归之淮南王刘安。在这几十年中,上述错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第二次屈原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四年六月三日至八日在武昌举行,全省以及来自上海、天津、辽宁、新疆、湖南、广东等地的一百三十多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屈原研究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近五十篇。这次会议重点针对“屈原否定论”展开了讨论。早在二十年代起,我国学者廖季平、胡适、何天行、卫聚贤等,先后在《楚辞讲义》、《读楚辞》、《楚辞新考》、《<离骚>底作者》等著述中,曾提出过怀疑或否  相似文献   

6.
屈原的《九章》是考见屈子行事始终和中心委曲较为重要的篇章,应认真研究。然欲研究,首要的难题便是这九篇作品到底是否全为屈原所作。宋人李壁开始怀疑《惜往日》、《悲回风》不是屈原所作,后直至当代有众多研究者又从许多方面来寻找《九章》有非屈原之作的证据。其中,怀疑者认为最有力的证据之一是"贞臣"、"蔽壅"、"弗"等词语的使用,然通过词语溯源、词语统计等方面的考察,就会发现它们同最典型的屈作并无根本区别,甚至可以说有直接的联系。怀疑者另一有力证据是有些作品对伍子胥的称颂,然同情和赞扬伍子胥,既不违背那个时代的认识,也符合屈原的思想感情。种种证据恰恰证明《九章》应全为屈原所作。  相似文献   

7.
《离骚》是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最重要作品,它本身不仅是一篇光辉的政治抒情长诗,而且对了解屈原的斗爭经历和思想性格,以至于楚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情况,也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确定《离骚》的创作年代历来是《楚辞》研究中的一个大问题。古今研究者对此作出了种种不同的结论,本文也拟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研究《楚辞》的同志参考。一《史记·屈原传》最早说到屈原创作《离骚》的时间。传中在记述上官大夫夺稿、进谗,楚怀王怒而疏屈原之后,紧接着说: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  相似文献   

8.
《天问》的写作年代和地点问题,历来存在异说.如果结合屈原的经历、楚国当时的历史背景及《天问》的内容和形式等各方面作综合考察,可知屈原自被楚怀王疏远之后,即被贬为"三闾大夫"."三闾"乃邑名,在汉北;其间因汉北在秦、楚大战中为秦所占,屈原曾一度返回郢都并出使齐国.从齐国归国后屈原又回到汉北,由于受到稷下思想及《诗经》传统的影响,屈原便于楚怀王二十年(公元前310年),在汉北"三闾邑""书壁而问"创作了《天问》一诗.  相似文献   

9.
由廖季平几人刮起的怀疑实有屈原其人的风波,国内早已平息,近读三泽玲尔的《屈原问题考辨》(载《重庆师院学报》1983年第4期),得知日本汉学界还有否认屈原的余波在。据说这种“‘否定论’是以初看起来颇为严密的、对历史文献的批判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屈原的《九章》是考见屈子行事始终和心灵轨迹的重要篇章,值得深入研究。现当代学者刘永济等认为,汉朝的扬雄、刘向所见到的屈原创作的《九章》只有前五篇,《思美人》以下四篇皆非屈子之作。然通过对汉朝《楚辞》的传播和版本情况的考察,可以发现扬雄所见版本可能与今本不同;即使与今本相同,即使扬雄只模仿前五篇,也不能证明后四篇就是伪作。而刘向《七叹》中的"犹未殚于《九章》",只要联系上下文来正确理解,就会发现其根本就不是说《九章》有没有写完的问题,而是说在《九章》中也未能殚尽(全部排解掉)"心纷结""烦错"和"志纡郁"。种种证据都说明汉朝学者根本就没有怀疑《九章》非屈原之作。  相似文献   

11.
最近读到《屈原问题考辨》一文(以下简称“考辨”),基本意思是怀疑和否定屈原其人其诗的。文中称述胡适对屈原的怀疑论为历代的“怀疑论的高度集中”。在我看来,“考辨”又是胡适怀疑论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关于屈原其人,在怀疑和否定屈原“确有其人”这一基本观点上,“考辨”所谓“屈原,完全应该视之为传说性的人物”,与胡适所谓屈原“是一个假名”,“是一种箭垛式的人物”,在实质上并无不同。其次,关  相似文献   

12.
由于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屈原、杜甫有相同的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反差 ,甚至在现实中根本就找不到理想实现的途径 ,结果 ,依前圣的准则所确立的理想和信念并为之献身的生命根基成了一种虚无的存在。屈原因怀疑社会、历史和宇宙自然而著《天问》 ,最后以结束生命的形式来结束无法得到回答的思考和疑问。杜甫没有产生屈原似的彻底的怀疑精神 ,那些“止于忠孝”、“一饭未忘君”的作品却获得了爱国的意义 ,这是杜甫的一种必然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文明史的长河中,留下不少有待考证的年代问题。或涉及重大历史事件,如武王克商的年月日,直接关系到商周两代的交替;或有关重要人物的生卒时日,如屈原的生年月日,就直接影响到对屈原与同时期若干事件的评价。所有这些有待落实的年代,前人称之为“疑年”。疑年的深入研究,必然地便是众说纷纭。如武王克商的年代,已有国内外30几家的说法。就是屈原生年的不同结论,至少也有10数种之多。这就大大便利了今人对疑年的研究。只要善于吸取前人的成果,利用科学的方法,深入细密地考证,自然会有令人信服的结论。带着历代学人对屈原生年种种纷争的心态,我们细读蒋南华同志《屈原生年考辨》一文(载《贵  相似文献   

14.
论《离骚》是屈原的绝笔诗江立中(岳阳师专中文系)屈原研究,聚讼纷坛。屈原作品25篇,创作时间的轨行先后,就历无定论。这25篇的诠次问题,又突出地表现在《九章》与《离骚》10篇。关于屈原的绝笔诗,历来尽管持论不同,但都集中在《九章》与《离骚》诸篇。笔者...  相似文献   

15.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史公曰”是《史记》中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标志之语。学界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的理解仍存在着歧义,而如何理解这一问题涉及到如何认识司马迁对屈原的态度问题。结合屈原的作品和司马迁的思想,可以看出,其传赞高歌了屈原热爱故国、坚守高洁和追求美政的精神。传赞还反映出,司马迁对屈原的认识也受到贾谊的影响,但最终经过反思,仍然肯定了屈原殉国的崇高精神。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先生在《屈原研究》中,批评了廖季平否定屈原这个历史人物的存在,他说道: 提出了这个问题的人,第一个是四川的廖平,据谢无量的《楚辞新论》上说: “我十年前在成都的时候,见着廖季平先生。他拿出他新著的一部《楚辞新解》给 我看,说‘屈原并没有这人’。他第一件说《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不对的,细看他 全篇文义都不连属。他那传中的事实前后矛盾,既不能拿来证明屈原出处的事迹,也  相似文献   

17.
关于《离骚》的创作年代,《史记·屈原列传》说:“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所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诌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这里讲了三层问题:1.《离骚》创作于怀王时期,屈原被疏之时。2.屈原被疏是由于小人嫉妒谗言所致。3.屈原被疏后忧愁幽思,委屈难解而作《离骚》以发其怨情。郭沫若先生不赞成司马迁的说法,他把  相似文献   

18.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书法名帖,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历来为书法界和文学界所器重。唐宋以来,人们对这篇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就存在着分歧。至清光绪年同,李文田又对它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认为“文尚难信,何有于字”(《文物》1965年6期郭沫若文引)。到了本世纪60年代中期,郭沫若同志再次提出《兰亭序》的真伪问题,学术界对此曾有过一场辩论。今天,《兰亭序》的真伪问题无人重提。事实上,人们是把它作为王羲之的作品来临摹、诵读的,承认了它的真实性。对这篇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也基本是众口一词,无有歧义。可是,当前这种基本一致的认识,是建立在对王羲之和《兰亭序》误解的基础上的。因此,有必要加以辨析,以便按《兰亭序》的本来面目认识它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屈赋里六次提到彭咸。这位彭咸在《楚辞》研究里举足重轻,而又争论纷纭。他的身份牵涉到屈原的思想(是否有浓厚的“神仙”观念)、屈原之死(是否投水自杀)、《离骚》的创作年代以及古代神话民俗等问题。关于彭咸,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相似文献   

20.
怀疑《史记·屈原列传》中有窜入文字由来已久。四川师大汤炳正先生生前用了很大的精力,认真细致地分析和考究,写出了《屈原列传理惑》(汤炳正著《屈赋新探》的第一篇,齐鲁出版社,1984年)一文,认定有人将淮南王刘安的《离骚传》窜入于《史记·屈原列传》之中了。以下的两大段,就是窜入的:甲: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乙:虽放流,目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王之不明,山豆足福哉!清理出以上两段文字已基本上恢复了《列传》的本来面目,例如长期争论不休的流放时间问题,“流放”与“流浪”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