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阎书钦 《河北学刊》2008,28(1):82-88
所谓工业化,是指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过程,包括三个层面:机械化生产、工业经济、工业社会。然而,为学术界长期忽略的是,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界就对工业化的这三个层面作了明确阐述。在20世纪30年代以至抗战初期,大家对工业化的理解比较狭隘,主要指作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机械化"。但是,抗战时期,尤其是自1943年以后,这种思想态势出现明显变化。首先,许多论者开始热衷于从整体经济变革角度全面阐释工业化概念。他们把工业化视为包括工业、农业、矿业、交通、金融等各方面的整体经济变革。在从整体经济层面全面阐释工业化概念的同时,自1943年以后,知识界又开始从整体社会变革层面认识工业化问题,并明确把工业化与整体社会变革联系起来,提出了"工业化与社会改造"命题,亦即今天所说的"工业社会"。从机械化、工业经济到工业化与社会改造,知识界对工业化的认识步步深入,这标志着中国知识界工业化理念的全面深化。  相似文献   

2.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产生、形成、贯彻,使新中国顺利地、稳步地进入了社会主义,开始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首先,国家工业化是我国独立、富强的基础;其次,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条件;再次,"一五"计划是贯彻、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具体环节;最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70多年历史的角度,分析社会主义改造、改革与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内在关系的历史演进。由此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经济制度逻辑。改造和改革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所有制进行的两次深刻变革,改造是所有制的根本性变革,改革是在所有制根本性质不变的情况下根据生产力发展实际对所有制结构和实现形式的调整和完善。改造和改革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的就是加快推进中国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造和改革二者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中,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经济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中国工业化的新阶段与产业政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工业化的新阶段与产业政策周炼石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国,走工业化道路则是近代的事情,把握工业化道路阶段性特点与近阶段新特征,对于正确制定产业政策,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目标,尽快建成新兴工业国至关重要。一、中国工业化过程的阶段性特点按工业化过程产...  相似文献   

5.
随着近代乡村史研究的深入,持近代中国农村经济"沉沦观"和"停滞论"的学者有所减少,而论证近代中国农村经济有所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实证研究有所增加。但是,对于近代以来,尤其抗日战争前的华北乃至全国的农村经济发展仍存在低估倾向。其原因是缺乏整体史观的认识,未能把区域研究和全国研究结合起来,把短时段研究和长时段研究结合起来,把个别研究和综合研究结合起来。因此,当下近代中国乡村史研究,应坚持整体史观,全面看待近代中国农村经济,把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作为农业发展的综合指标,对近代中国农村经济进行正确评估。  相似文献   

6.
清末思想界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思想界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与开民智是中国近代的一次文化改革潮流,是改造中国近代社会所不可缺少的补充形式,虽然这一潮流有其时代的局限,但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是不应忽视的,是应给予肯定的。  相似文献   

7.
孟玲洲 《兰州学刊》2014,(3):44-48,120
在近代济南"低度工业化"局面下,城市传统手工业依靠"低度工业化"提供的发展空间和条件,依据工业化的结构来调整行业结构和生产结构,与现代工业形成产业互补关系,寻找生存空间,并且注意吸收工业化所提供的优势资源,来改变自身的相对落后性,经历了技术上的现代性转变,逐渐向机器工业过渡。在工业化的多重刺激下,城市传统手工业实现了对传统的突破,适应与创新是其生存之道。这体现了近代城市手工业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不能用保守与落后概而论之。城市传统手工业的近代转型反过来对近代工业化的推进产生了积极作用。现代化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没有脱离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利用了手工业所提供的资源。在一定的地理与市场空间下,传统手工业与现代工业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与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8.
洋务运动之后,伴随着我国早期工业化而导致的近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区别与并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渐露端倪。在此种历史情形下,张之洞对近代农业、农村、农民的认识,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对当今新农村建设不乏启示,不失为中华民族开始走向自觉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9.
张謇、张静江是近代中国两位分属不同世代的著名经济实干家,但二人都在日本侵略中国这一宏观历史因素的刺激、干扰与影响下提出和施行了各自的工业化方略.张謇的工业化方略要求优先发展中国的棉纺织业和钢铁工业,张静江的工业化方略则主张优先发展中国的基础性产业,其根本目的都是希望借助一种重点突破、循序渐进的经济发展策略来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两者在本质上既与发展经济学中的不平衡增长理论不谋而合,又体现了发展经济学中强调农业与工业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广义工业化概念.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把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三化"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协调"有机结合起来,提出建设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是一个重大创新,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突出特色和主要内容,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关乎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战略大局,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因此,必须对"三化"协调的理论基础和实现途径作深入的研究探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识和处理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与保障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清醒认识、科学处理"三化"之间的矛盾,实现"三化"的互促共进,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实现富民强省的同时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让人民满意,让中央放心.  相似文献   

11.
在工业化进程中,如何解决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一直是困扰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严重问题,中国也不例外。建国以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农业的发展上也逐步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显现了出来;农业比较利益依然低下;农业资金投入不断减少;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没有出路;农民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虽然说有些问题将伴随工业化的全过程,并要靠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来解决,但就目前农村的农业发展问题还是有许多工作可以做的: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适当集中;调整农业比较利益,改变工业化初期农业对工业的保护和支持状况,朝工农业自养和平等发展并逐步过渡到工业对农业的反哺阶段;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实现规模经济,等等。  相似文献   

12.
汤晓黎 《学术探索》2003,3(3):61-64
明治维新时期进行的地税改革是日本近代化道路上重要的里程碑。尽管日本明治维新是以西欧模式为榜样的 ,但由于历史和民族的特殊性 ,明治政府推行的地税改革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个性特征。它不是通过用暴力手段完全剥夺农民并迫使其彻底破产来实现农业资本主义化 ,而是通过有步骤、有计划、循序渐进的地税改革方式 ,全面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促成了工业化发展所需原始资本迅速聚敛 ,从而为日本近代经济全面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广东30多年来的农村改革实践,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给中国下一轮的农村改革留下许多启示。中国农村改革实践告诉我们,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动力在于改革,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基本方向是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之路。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城镇化与保护农业发展的关系,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怎样探索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实现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成了现代中国发展的基本脉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抉择,现代中国既有近30年对社会主义道路曲折探索的历程,也有30余年开辟和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的历程;实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实现现代化,这是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趋向,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经了从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四个现代化到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振兴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从"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到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私营经济发展六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私营经济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的消亡和再生之路,也就是哲学上所说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演变过程.从新民主主义经济下的"利用、限制、改造"到社会主义的单一公有制,再到1978年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再生和大发展,私营经济的发展命运是与中国共产党对国情和社会主义认识及不断深化密切相关的,私营经济消亡、再生及大发展的历史证明:私营经济是中国实现工业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的历史演进性是农业生产力与农业生产关系改造的统一;其再度创新的现实必然性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下,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客观要求:再度创新的路径依赖性依然是以农业期望潜在利润和报酬递增为动力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7.
农业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近代社会变迁的主要制度因素.自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向西方学习潮流的到来,中国人开始对延续数千年之久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进行重新的审视,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关于农业发展的新的思路和对策.孙中山是近代农业发展思想的重要人物和集大成者,从<上李鸿章书>到<三民主义>逐渐体现了他对中国特殊国情的深刻认识和学习西方先进农业发展模式的理念,这些思想对于解决今天的"三农"问题仍然极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亦给近代中国"夫妇之伦"观念带来空前历史巨变。这种巨变始于明清"后理学"思潮,中经晚清维新主义者大力发明,后在辛亥革命时期被推向高潮。总结该观念的历史巨变,可以得出三点启示:其一,它表明近代中国批判君主专制与批判夫权独尊二者几乎是须臾不可离、并驾齐驱的;其二,近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潮作为近代中国人性启蒙思潮,是近代中国"救亡压倒启蒙"大潮中别具一格、不无另类的一道风景;其三,就其思想观念的资源而言,近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潮是"外源性"与"内源性"的兼综和统一。显然,这些启示无论是对认识"夫妇之伦"观念的变革,还是对认识整个近代中国思想观念的变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由城市转向农村,但是我国经济的二元结构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村工业化的速度和进程。农村工业化必须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改变农业的要素投入战略。对改变农业传统性从而改变经济二元结构的途径有刘易斯模型和舒尔茨模型之争。中国二元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改变农业传统性途径必须把两个模型统一起来考虑。在我国原有的体制中,劳力流不出农村,资金流不进农业,原因在于缺乏要素流动的市场。要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结构性优化主要途径是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20.
近代,当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蓬勃兴起时,中国却成了世界性工业化发展进程的落伍者。鸦片战争失败后,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走上富国强民的实现工业化道路,一大批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是造成近代中国工业化梦想破灭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