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年保 《云梦学刊》2011,32(4):115-115
欧阳友权撰著的《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一书于2011年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九章。第一章,数字媒介与文艺语境的变迁;第二章,数字技术与文艺存在方式;第三章,数字化文艺的文本形态;第四章,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元素进入艺术活动,是影像艺术在数字媒介技术环境下的自主选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影像艺术的创作在多个方面表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以数字影像艺术创作观念的转变及艺术实践为切入点,从创作的主体、文本、媒介和传播4个方面对数字影像艺术创作的多元化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对深入了解数字影像艺术创作和传播的规律、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媒介化"作为社会演化的"元过程",是影响社会系统和人类生活变革重要的持续性力量,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推动社会全面进入深度媒介化阶段,数字媒介因此重新定义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交往方式,形成新的"云交往"实践.场景作为社会交往的决定性构成,其数字化重构是现代社会交往形态变化的重要表征."云交往"中场景的分享与共在、流动与固化、私密与开放、公正与歧视等内在矛盾,也为数字环境中的交往实践制造了诸多伦理难题.  相似文献   

4.
任飞 《东岳论丛》2012,33(6):140-143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发展,网络媒介带给大众传播领域许多前所未有的改变.媒介受众的形成和变化从未间断,受众研究也像其他媒介理论一样,总是随着媒介新技术的应用发展而不断充实完善.在网络媒介的传播过程中,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在与媒介文本互动、协商的过程中参与意义的生产.从受众研究的理论传统、受众的生产实践、作为粉丝的受众以及受众发展的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我们发现受众在对网络媒介文本进行解读、重构和生产的互动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变化.  相似文献   

5.
当前,数字化浪潮已席卷全球,受众阅读和欣赏戏曲的习惯产生了主体的全民性、媒介的多元性、时空的随意性和方式的交互性等变化。戏曲的传播必须借助数字化机遇,寻求改革和创新。在"振兴戏曲"口号的感召下,必须利用先进的数字出版和新媒体手段,从内容、形式上进行革新和拓展,加速媒介融合的进程,并积极寻求与其他文艺样式的融合,为戏曲的传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唯其如此,戏曲艺术才能适应时代与人民需要的步调,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欣赏习惯与不断增长的审美渴求。  相似文献   

6.
媒介融合引领传媒产业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传媒领域出现了内容、组织、渠道和终端的融合,不同媒介产业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新闻生产深度融合,这些改变着传媒的生态环境.在媒介融合和放松规制的驱动下,一些传媒产业通过并购、重组和整合等方式,建构一个跨地区、跨媒介、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媒介集团,实现集约化、数字化和多元化的融合新闻生产.媒介融合引领传媒产业的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产业重组和融合以及政策规制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数字阅读现象引发了学界的文化忧虑和探讨热潮。不可否认,数字阅读确实带有某些浅阅读、娱乐化、过度消费性等倾向,但其存在有诸多合理性。数字阅读的盛行是时代发展、技术发展和文化发展等多方面发展交汇的必然产物,数字阅读行为已经成为我们数字化生存方式中的重要内容。数字阅读对于当今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意义重大,其发展前景是光明、乐观的,它是数字时代人们基本的生存和文化需求。我们应引导数字阅读更好地为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8.
在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化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大众的阅读方式,阅读媒介从传统的纸质阅读转变成手机、电脑以及互联网等终端.数字阅读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成本低且便捷性高,打破传统阅读的时空限制,进一步实现了绿色阅读,减少了环境污染.在未来,公共数字阅读将成为一种趋势.基于此,本文详细地概述了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的价...  相似文献   

9.
德布雷的媒介域理论通过对社会文化关系的关注规划了研究新媒介文艺的实践路径,因此可视为新媒介文艺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创新。以新媒介为中心构建的社会文化环境,要求我们不仅要统筹考察组成技术装置的多重媒介,而且要深入理解当代文艺已经成为各媒介要素合力形成的新型媒介化文本;媒介域之间的互相交融存在于新旧媒介交替的各个时期,不同的媒介域会在共存状态下相互重叠,并以当时最核心的媒介域为基础来建设符合时代需求的媒介关系;在新媒介技术、场景和逻辑的改造下,当代文艺在数字域中不仅成为一种具有社会象征意义的内容资源,而且还兼具了弥合社会认知断裂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0.
史料可分为历史文献和史迹遗存两类,与之对应的是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两种解决方案以及数字文本和虚拟现实等技术。近年来这两种方案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较大发展,而检索技术成为史料数字化的关键所在,史料数字化已成世界潮流。  相似文献   

11.
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学术期刊面临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挑战,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也对学术期刊的传播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学术期刊依托自身的权威内容优势,通过优化和推广期刊网站,加强与数据库合作和借助微博、微信等数字化媒体进行跨平台传播,推动信息的传播,扩大其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和阅读市场的繁荣,印刷纸质媒介的出版发行量和读者阅读率也不断增加,说明了纸质媒介不但不可能消亡,而且会使纸质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等三类不同的大众媒介处于交融状态,从而进入了纸质与电子屏并行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
文学批评家对于文学文本的分析和解读是以文学批评理论为媒介的。随着文学创作方式的多样化,文学批评理论自身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本文以后现代主义和电影技巧为例,阐述了文学批评理论自身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不仅可以用来解读文学文本,还可以用于其他领域,如电影领域。  相似文献   

14.
文学批评家对于文学文本的分析和解读是以文学批评理论为媒介的.随着文学创作方式的多样化,文学批评理论自身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本文以后现代主义和电影技巧为例,阐述了文学批评理论自身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不仅可以用来解读文学文本,还可以用于其他领域,如电影领域.  相似文献   

15.
缐会胜 《天府新论》2023,(1):137-149
近年来,NFT艺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存在方式,构成了思考艺术本身的一个重要窗口。NFT艺术是特殊的数字艺术,是数字技术、区块链技术以及艺术等相关因素耦合而成的数字人工物。在当下人类“数字化生存”的大背景下,本文借由对NFT艺术的深度思考与阐释,重点关注NFT艺术的“存在”与“价值”两个维度。在“存在”维度,对建基于NFT区块链技术的这一艺术形式进行基本定位:其一,揭橥其有别于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原真性”及其得以可能的技术基础——“NFT化”与“权证”,彰显NFT艺术的内在生成逻辑;其二,从构成媒介、传播媒介以及本体维度揭示其作为数码物的物性存在方式,突出NFT艺术自身的媒介物质性。在“价值”维度,NFT艺术的生成方式与存在方式突破了从传统美学维度解读艺术的模式,经过“价值重估”,突出其“非美学”的价值维度,即NFT艺术表现为交易价值、社交价值以及事件价值。本文旨在通过对NFT艺术的生成逻辑、存在方式以及价值维度的挖掘,为理解与解释NFT艺术提供一条可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付茜茜 《天府新论》2020,(6):135-144
伴随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甚至话语体系等都不断被技术重构。在网络文化空间中,“人设”一词成为近年来较为热门的典型网络词汇,作为一种被设定的概念化符号形象,它通过特定人物的媒介展演而吸引不同的受众群体,在无形中进入大众消费端,进而转化为符号资本与经济价值。网络“人设”符号的出现,是数字经济时代符号消费产业对于网络文化环境强有力的适应和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网络文化症候,它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鲜明特征,“人设”符号消费虽鲜明体现于精神层面,却能在资本市场和受众市场形成强大力量。本文将对网络“人设”从概念到符号资本的媒介建构过程进行深入阐释,通过对“人设”符号的理论阐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下网络文化症候、媒介舆论环境与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7.
视频论文起源于电影研究,是在文字写作力有未逮之处发挥影像表达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学术文本。随着影像技术在数字化时代的升级与普及,今天的视频论文已跃出电影研究的专有领域,介入对更普泛的社会文化议题的探讨,正在成为跨学科的学术表达范式。这些学术表达的实践,令人瞩目地发展了影像表述的逻辑性、精确性、系统性、抽象能力和分析能力,松动了图像文本与语言文本之间的壁垒。在此意义上,视频论文的兴起可谓是图像文化新时刻的标志:一方面,它以图像文本所达到的理性深度和思想容量,解除了图像文化与无序化、浅表性、缺乏反思、娱乐无度等负面品质的捆绑,揭示出媒介决定论、技术决定论在理解图像文化上的误区;另一方面,它在对技术媒介的运用中实现了文化的创造性,从而使图像文化成为构建数字技术文化生态的重要力量。尽管视频论文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为我们观察技术与文化的互动共生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固然深刻地改写了文化,而人类也从未停止吸纳技术进行新的文化创造,从未停止为技术赋予美学属性和伦理属性。  相似文献   

18.
陈拓  吴向然 《东南学术》2023,(4):186-196
青年异地夫妻是对数字化亲密高度依赖的人群之一。数字媒介已成为维系亲密关系的重要纽带,对割裂的物理空间产生了越来越强的影响。由个体化理论视角切入,结合技术控制理论观点进行研究发现,数字化亲密关系被简化为亲密的“姿态”;易被“透视”的媒介技术通过“暗示—促成让步—新观念生成”的作用路径赋能数字化亲密,使其向实体亲密关系施放“安慰剂效应”与“黏合剂效应”;数字化亲密难以解决异地“离散”家庭因物理割裂而产生的矛盾,但在个体主义与媒介技术的共谋之下,异地夫妻极易陷入被数字化亲密“操控”的迷局中。  相似文献   

19.
“数字劳动”是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核心范畴之一。数字劳动概念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脉络中存在着“结构研究”与“要素研究”两条进路,其论争集中于劳动主体数字化的论域中,由此体现出用户与主体的区别。用户本质上是主体与数字化媒介的结合,加之以数字化媒介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性质,进而形成了数字劳动中主体与用户的动态关系。基于此种动态关系,“主体用户化”凸显为数字劳动概念的核心特征,并通过同时在场的三条演化路径展示出其社会历史内涵,即“数字化环境下的主体劳动” “主体数字活动即用户数字劳动”以及“主体数字劳动”。这一阐释方式充分说明了数字劳动的标识性特征,既回应了理论争鸣,又观照了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20.
随着媒介形态发展到数字媒介,相应的技术呈现出双向互动、无限复制、开放兼容和虚拟性等特点,本文在考察了此前的相关媒介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发现以往的技术哲学、媒介和技术理论在当今的数字媒介技术面前显得偏颇而又局限。本文试图从生产力、实践和人的发展三个方面对数字媒介技术进行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