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磊  钟锦 《兰州学刊》2004,(5):239-242
本文从哲学的视角对叶嘉莹词学思想中“弱德之美”、“词学困惑”与“双性特征”、“苏词之幽咽怨断”三个论题作出分析 ,试图指出这些论题不仅是词学所面对的问题 ,而且是关涉到哲学所面对的人生意义问题。从而看到叶嘉莹词学中包孕着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深切关怀 ,超越了具体学科的限制。  相似文献   

2.
实践问题一直是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聚焦点。对实践哲学 2 0年较为集中的思考研究使实践哲学的内涵得到了多方面的展现 ,形成了多维度的理解和视界。但是我们对于实践哲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并没有在实践哲学的基本范式上达成一个基本的理解。本文的目的在于 ,对当代中国实践哲学的思考进行多维视角的论析 ,在回顾和总结过去实践哲学思想得失的同时 ,对实践予以技术维度上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民生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敬 《理论界》2010,(6):16-17
民生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的中心议题。什么是民生及民生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生思想分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解决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资本的理解区别于西方古典经济学家之处在于:不仅把资本看作一个经济学概念,而且更主要的是一个哲学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有哲学历史观层面和具体历史理论层面两大区分。马克思对资本做了实践唯物主义的超越,把资本看成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存在物。正是基于对资本的这样一种诠释,揭示了资本的哲学品质。马克思对资本的哲学透视,标志着具体历史理论层面的达成。  相似文献   

5.
围绕对现代性、现代性政治实践与理论的反思批判,作为政治哲学的后现代主义在政治内涵、行文风格、主题论域、总体谋划等方面呈现出与传统政治哲学不同的理论特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实现了政治哲学的后现代转向。它所蕴涵的解放精神值得高度评价,但抛弃实践而偏重理论、文本、话语、游戏的致命缺陷,注定了它只是一个解放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6.
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一个重要的学术名词进入人们的视野不过三十年,但学者们对隐喻现象的认识和思考却是见仁见智。而从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视角探讨隐喻,能够关注不同时代语言哲学家们的隐喻观。  相似文献   

7.
8.
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换,预示着哲学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研究主题及基本旨趣的变化,这种变化为我们站在全新立场上理解哲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从实践哲学视域出发,真理不是被发现的关于抽象本体的知识,而是从事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人的真理,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真理,是人的生存实践活动的合理性。与理论哲学的知识论真理观相比,实践真理观表现出从静态到动态、从封闭到开放、从知识到活动、从绝对到历史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蕴涵着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与社会和谐的政治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哲学在新形势、新条件下的集中概括。科学发展观还提供了通往理想政治的现实途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的统一性在新时期的呈现。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主流社会价值观面临着一定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使其在现时的发展有了新的生长点,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获得了理论支撑。从哲学的视角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要求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其理论渊源是中国传统价值观,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中国共产党对价值观探索的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11.
从世界范围看,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正在呈现出"公共性"这一新的时代特性.教育公共性的彰显不仅是教育特性的一种时代变化,而且也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诉求.教育的公共性不仅关涉公共教育经费的合理分摊和教育资源的优化,影响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而且不可避免地与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服务之公共职能的发挥等密切地交织在一起.教育自身的公共性及所提供产品、服务的公共性决定了教育组织和教育活动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当前,我国的教育公共性正处在一个曲折发展的阶段,只有深入把握其未来发展走向,才能建立适合时代吁求的教育公共价值信念和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早期哲学具有极为显著的“派别性”特征,哲学学者成团体、成组织。历史表明,哲学产生至今,其派别冲突与斗争从未停止,正是这种冲突与斗争催生了哲学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反思”思维方式的特性决定了从事哲学研究要基于哲学基本问题,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用历史事实阐释古希腊哲学本原观的演进过程及其对后来哲学的意义与启发。古希腊哲学早期阶段的基本问题是本原问题,哲学史将其划分为“变化的一”“不变的多”“不变的一”“变化的多”四种形态,进而以历史的角度明晰哲学的内在发展逻辑、洞见哲学派别冲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吴兆路 《学术月刊》2013,(6):110-114,121
吴兆路认为,中国学首先包含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也概括对中国现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学术等方面的研究,还包括国内对上述各领域做出的对等交流;方铭认为,中国学对于中国文化研究的最重要贡献,是为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一个世界的视角,把中国的过去和未来纳入到世界文明这个大家庭之中;王振复则认为,作为文化传播学的特殊门类,从"东学西渐"到"西学东渐",从"汉学"到"中国学"称名的改变,从所谓对"历史之中国"到偏重于"现实之中国"的研究,这一中国学人文主题的转换,正在不断重塑"中国形象";就"现实之中国"研究主题而言,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论其实失之偏颇,中国学研究的"和合共生"说则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15.
近代以前,哲学被看做是笼罩一切的.步入近代,西方的走向是,各个具体学科力图摆脱哲学的空洞与玄想,走向经验、应用与操作.而传统中国,由于从来就没有过所谓(纯粹意义上的)"哲学",因而,在近代,学人们走着与西方相反的道路,致力于清除传统思想史中伦理的、治理的具体内容,抽取出可以与西方相对应的"哲学"及其逻辑演变史.  相似文献   

16.
当代哲学发展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转折,用“语言学转向”不足以概括,它事实上是一种描述论转向。语言学转向是描述论转向的语言哲学表现。描述论转向是从对对象的认识的反思转向对对象的描述的反思;从追问对象是什么转向追问我们关于对象的描述是什么。语言学转向和描述论转向所车转的是同一个方向,但是它们的具体致思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7.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大学精神的体现形式多种多样,需要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去定位、反思、规范,使大学精神真正成为一种自觉、自为的内在力量和独立的精神主体.大学精神要不断向前发展,必须因革互补,从中西古今不同的教育文化中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大学精神发展的最终境界应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维模式,也是中国古人的精神追求,亦应成为当代大学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19.
张锐 《理论界》2010,(12):100-102
政治合法性问题(政治自新)可以说是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人类政治生活的一个核心主题。在20世纪70年代文化哲学逐渐成为一门探讨人类生存方式的学科门类的同时,以其独特视角来审视政治合法性问题也日渐成为一股新的思想潮流和研究路向。本文循着文化哲学的思路,从政治模式、政治危机、政治反思、政治转型等四个阶段探讨了政治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娴 《南方论刊》2023,(1):39-40+47
新发展理念包括以发展观为基础的创新发展理念、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协调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价值取向的绿色发展理念、以联系观为基础的开放发展理念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党中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是对我国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对我国发展经验的总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