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我观是哲学理论的逻辑基点.自我观的分殊阐释与定位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两大流派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论争的焦点.建立在普遍主义、个人主义方法论前提的自由主义原子式自我观遭到社群主义的批判,社群主叉自我观具有构成性,是具有历史感、现实感、厚重的自我现.自由主义的自我观根源于现代社会,而现代社会出现的个体价值混乱、公共责任丧失等现象在社群主义自我观的理论展开和实践履行中得到弥补与救治.  相似文献   

2.
符号互动理论集大成者米德在承续“社会行动理论”“多元自我”“境中我”等思想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剖析“自我与社会”关系的符号互动理论。当将研究聚焦于教育戏剧中的“自我与社会”时,符号互动理论作为一种分析框架,为探究教育戏剧中“自我与社会”这一核心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域。教育戏剧作为一种融合象征性符号、语言性符号、动作性符号的教育方法,能从关系性、社会性、模仿性三个维度培养和提升个体自我的社会性认知、社会性人格和社会性行动。  相似文献   

3.
葛干英 《阅江学刊》2012,4(3):42-47
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面临困境,因此,马克思与后SSK都将眼光投向了实践。无论是马克思的哲学实践观还是后SSK的实践观都强调实践是人类与自然界“双向对象化”的过程,都必须在特定历史情景下理解,即在一定历史情境中的具体的实践。但是马克思意义上的实践观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而后SSK的实践则仅仅是一种情境性,并无任何方向。  相似文献   

4.
张姝 《社科纵横》2010,25(11):69-71
在传统知识观影响下,精神健康领域出现医学趋向和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病及精神病人士采用科学和工具理性的取向,因其解决方法和后果过分简单化,忽视了精神病人士独特的背景、感受、经历、社会情境等;现代社会工作知识观认为科学知识本身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不仅具有不确定性、建构性,还具有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默会性等主客观兼备的特性;知识还包括如何操作的技术、如何理解、生活世界的经验等层面的内涵,对精神病患者和康复人士的人道关怀、理解,成为重新建构社会工作在精神康复领域信念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5.
人性观在马克思哲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所实现的人性革命也是学界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澄清,即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实现了人性观的转变。如果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找到进行相互比较的平台,从人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内容上的变革去探求马克思人性观变革的理论前提,也许会有一些新的收获。  相似文献   

6.
李西杰 《社科纵横》2009,24(5):118-120
知识分子基于同情的社会良知“谋划”,能否“用他人的立场来看”社会是曼海姆现代知识分子观的能力要求,必须正视人文知识分子的身份危机、知识分子的使命与自我定位,以化解在科层制的日益严密、乌托邦走向终结和大众民主化的过程中当下社会面临自身与社会的“不可通约性”。  相似文献   

7.
周计武 《阅江学刊》2010,(6):127-135
通过对殖民话语的历史性反思,后殖民主义试图跨越自我与他者之间那段令人不安的距离,建构一种民主的、协商的、更具包容性的后民族主义话语。与排他性的殖民话语不同,它打破了本质论的民族身份观,肯定了各民族国家之间在历史和地理上的混杂性,有利于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但是,在第三世界的政治实践中,它依然是一种过高的奢望。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视域中的"自我"(self)问题是当代西方哲学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后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构成。在解构现代自我,罢黜现在自我的中心地位和实体地位方面,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发挥了摧枯拉朽的作用。然而在现代自我退场后,我们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自我观来代替现代自我观?时代需要一种什么样的自我观?这方面解构性后现代主义鲜有建树,留下的仅仅是个"破碎的自我"。时代呼唤一种新的建设性的自我观。建设性后现代的"有机自我"或曰"过程自我"就是对这样一种新自我观的探索,所反映的是后现代主义在自我研究问题上的最新进展。与现代封闭的独立自足的实体自我不同,"有机自我"是一种开放的生成中的过程自我、一种关系自我和创造性的自我。这是一种有根的自我、一种为了共同福祉的自我。它与中国人对"自我"的理解存在着深度契合,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9.
诗歌的节奏是传达情绪的媒介,因而除了声韵节奏外,还有属于情境范畴的情韵节奏。情境的基质性即情境的感知属性,是物化形态和心灵境界两类因素化合而成的复合体。情境随情绪流动而不断发生基质变异——基质性情境的空间、时间、虚实的差异以及宽窄、刚柔差异,这就形成与情绪波伏相应的情韵节奏。  相似文献   

10.
本文借用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的有关个人与社会结构间互动关系的视角,从习得方式、家传与非家传的教育背景等维度对热贡唐卡传承人的主体塑造过程进行分析,并以此回应戈夫曼的印象管理理论,包括"主观我"、"客观我"的主体划分方式,情景定义中主体在"前台"、"后台"中的表演行为对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