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熵值法的国土空间综合评价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土空间综合评价是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前提和基础,文章根据"十一五"规划对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要求,构建了国土空间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熵值法的国土空间综合评价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湖南省14个地州市进行了国土空间综合评价,可为有关部门进行主体功能区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措施,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必然性。基于山东个案,通过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评价体系,借助熵值法和TOPSIS法研究表明: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农业产业链延伸指数、农业增产指数、农业多功能性指数、农业服务融合度指数、农村经济繁荣指数、农民增收指数均实现快速或稳定增长,TOPSIS评价值逐年增加。这表明我国农村三产融合的措施得当,成效显著。为进一步推动农村三产融合,我国仍需要在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运用新生产要素促进农业增产、培育产业融合主体等方面创新措施。  相似文献   

3.
4.
基于熵值法评价的广西农产品外贸包容性增长实证研究表明:广西农产品外贸包容性呈现向上发展的态势,且与广西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但政府对与农产品包容性增长密切相关的福利、平等、环境等因素的关心还不够。为促进广西农产品外贸可持续增长,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力度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加快广西现代化农业建设,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5.
基于AHP-熵权法的地方可持续支柱产业财源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HP-熵权法构建三级指标体系,以中部六省为代表对区域财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为可持续支柱产业财源建设提供量化标准。以AHP——熵权法评价中部六省的财源状况,结果显示,湖南处于次优地位。优化地方财源结构、构建可持续支柱产业财源需要构建支柱财源动态监测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制定支柱财源体系建设战略规划,构建起地方可持续支柱产业财源建设的财政政策体系,包括加强预算支持,拓宽投融资渠道;重点抓好优势项目建设,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支持,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整合多项专项资金向产业园区倾斜,创新财政支持方式,促进支柱产业财源集群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赵东霞 《理论界》2013,(6):68-70
从老年人群体特征出发,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内外相关成果,基于宜居环境内涵与核心要素,从统计年鉴和访谈大连部分老年代表中获取指标库,通过实证分析最终构建了一套反映城市老年人宜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这为中国各个城市进行老年人宜居社区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生态补偿机制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回顾了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分析了福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成效与问题,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原则和思路,探讨了省级生态补偿资金的筹集渠道,设计了一套以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依据、以各地对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贡献大小为评估标准的省级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分配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8.
乡贤通过各种方式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成为地方"美丽乡村"建设中坚力量。分析乡贤参与乡村旅游的动机和模式,结果显示:(1)乡土情结是乡贤参与乡村旅游的主要推动因素;政府政策引导与支持是乡贤参与乡村旅游的主要拉引因素;宗族情感是乡贤参与乡村旅游的重要情感因素;土地及不动产是乡贤参与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本考量;(2)乡贤参与乡村旅游模式大体有"出租土地、不动产和声誉"、"作为协调人"和"作为投资的主体"三种模式;(3)知青乡贤是福建内陆乡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和特色力量;90后大学毕业生,在父母辈乡贤的引导下,通过农村淘宝等"互联网+"的新模式参与乡村旅游,在农村创业,成为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亮点。  相似文献   

9.
10.
近年来福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深入研究其发展现状、竞争力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包括福州在内的华东地区6个重要城市现代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涵盖TFP指标和总体规模、结构层次、成长能力、发展环境等4个层面指标的现代服务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对相关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竞争力动态演变进行评价分析,发现福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横向竞争力并不乐观,存在总体规模偏小、发展环境亟需改善、内部结构优化不足、成长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准确评价皖江城市带四化发展水平以及城市间四化发展差异程度,选择建立皖江城市带四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皖江城市带四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进行测算.结果显示:各市四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分为高指数波动大和低指数发展稳定两大类.在准则层指数评价中,各市的四化发展都有自己的薄弱环节.在评价维度中,城镇化发展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最为突出.据此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注重规划先行,强调以人为本,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重点,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共性与特色兼容的多元化创建模式。福建省在建设美丽乡村进程中也存在诸如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意识、政府包办过多、农民主人翁意识弱、村两委作用发挥不够、缺少资金等等不足与问题。稳步推进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顶层设计;落实村两委的主体责任和发挥农民的主人翁作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等。  相似文献   

13.
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列为我国"十三五"时期的重要发展理念之一。可见,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经济形势下,生态环境建设仍然是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事项。针对我国出现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出现的严重二元化趋势,借鉴台湾城乡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的成功经验,通过分析福建省目前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得出台湾城乡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成功经验对福建省的启示,从而对福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城乡生态文明一体化发展以及生态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具有很大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探究其是否能提升乡村生态宜居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5—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从自然环境宜居、人工环境宜居、社会环境宜居三方面构建乡村生态宜居指数体系,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提升乡村生态宜居水平,且可以通过农业技术进步效应和城镇化效应实现。异质性分析显示,提高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及使用深度有助于提高乡村生态宜居水平,但数字化程度对乡村生态宜居水平的影响不显著;且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生态宜居水平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影响显著,但东部地区并不显著,说明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加大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力度更能提升当地乡村生态宜居水平。由此认为应持续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绿色数字金融产品;鼓励农业技术绿色创新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因地制宜推行数字普惠金融政策以推进乡村生态宜居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选择反映社会养老保险综合发展水平的4类29个指标,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采取横向相对水平的评价方法,计算出31个省级行政区域的社会养老保险综合发展水平分值.研究发现,我国31个省份社会养老保险综合发展水平按照得分可以分为4个等级,东部省份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南部省份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北部.  相似文献   

16.
精确地掌控海洋开发的程度、客观地评估当前的海洋生态状况是浙江海洋强省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在遵循指标选择原则和比较评价模型的优劣之后,构建了基于PSR模型的指标体系,并且通过AHP分析法对近年浙江海洋生态安全状态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浙江海洋生态安全处于一般状态。从减弱生态安全压力、修复生态功能和加强响应效率三方面提出生态安全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现在行政化体系所提供的行政化倾向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厦门市借助全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推动,探索在社区设置专业社会工作岗位,并建立了岗位评价体系,明确岗位职责与任务、岗位的等级划分和岗位的考核,对有效推进我省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化、职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经过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碰撞,全球生态主义思潮已具有了鲜明的"中国印记".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新的高度,在当今中国,要想走进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其关键就在于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随着我国特有的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不断交融碰撞,已形成一道中国生态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亮丽的乡村生态主义风景线.加之快节奏的...  相似文献   

19.
以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态宜居问题为研究对象,围绕着生态宜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问题,对学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述评。研究共识和研究不足启迪我们,若以西北地区“生态宜居”乡村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以“生态宜居”为基础、关键和出路的西北地区乡村振兴之路,需要深化西北地区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及原因分析研究、西北地区乡村振兴更应突出“生态宜居”问题研究、西北地区乡村“生态宜居”的路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罗志勇 《云梦学刊》2021,(3):112-118
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南地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的进程中,通过整体推进乡村自然环境、人文和社会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和优化保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和自然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