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秦树景 《东岳论丛》2019,40(8):41-49
非遗文化生态保护是我国非遗保护运动的一项重要策略,旨在将非遗项目纳入所在地的文化生态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以促进遗产所在地本土性现代化发展的实现。其中涉及到的文化权利及其兑现问题在实践中成为非遗文化生态保护持续展开的关键一环。因此非遗文化生态保护中文化权利的内涵是什么、当前非遗文化生态保护中文化权利的兑现程度怎样、如何更好地促进非遗文化生态保护中文化权利的落实便成为我们首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韩桂英 《理论界》2014,(7):47-4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简称阜蒙县)是阜新市"非遗"项目比较集中的地区,其中,以蒙古贞(也称蒙古勒津)蒙古族少数民族聚集地区"非遗"为众多。本文认真总结了蒙古贞"非遗"挖掘、保护的阶段性成果,揭示了当下蒙古贞"非遗"挖掘、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站在阜新市全市"非遗"工作的角度,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蒙古贞少数民族"非遗"挖掘、保护的有效对策,有望为蒙古贞少数民族全力推进"非遗"挖掘和保护工作,尽一份义务和责任。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特定族群世代创造并传承的文化资源,其"活态性"特征会随着时代变迁而融入新的文化理念、精神内涵。非遗资源的产权确认与产权交易,离不开非遗资源的创新创造,离不开创意成果的市场转换。当下,有必要依循非遗资源"公权"与"私权"并存的法律属性,结合非遗资源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尊重非遗、保证非遗传承"原真性"的基础上,以公法和私法相结合的立法模式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立法内容,关注核心技艺与核心意蕴的产权确认、产权授权和交易监管,确定产权交易的基本原则,以保护与发展并存的理念,展现非遗的文化价值与资源效益,守护私权权益。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原则的界定与模式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非遗"项目保护工作的理论和实践进程中可知,产业化是"非遗"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和重要途径.鉴于"非遗"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着的几种争议,依据项目自身文化特性,可以将其分为全部产业化、部分产业化、非产业化三种类别."非遗"产业化应该主要追求有利于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传承和文化资本不断积累的社会利益.由于"非遗"项目种类繁多、特点鲜明,其存在状况和市场价值等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遵循相应的标准与原则,以符合产业化模式的构建规律.  相似文献   

5.
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既要注重原生态本质的保护,又要将其善本再造,使之融入当今社会,贴近广大民众的生活,适合社会的发展.本文通过把井陉拉花改编为大众健身操的设想,探讨如何使非遗文化更好地得到传承与保护问题.将井陉拉花改编成广大民众参与的健身操,引入全民健身的范畴之中,既可以达到传承与保护"非遗"的功效,亦可达到促进参与者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前传统戏剧类的非遗保护应标举活态思维。中国传统戏剧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生长机制,同时也面临着受众市场变迁的挑战。传统戏剧在积极应对市场化报偿机制介入的同时,更要明确其在地域文化和民间生态中的生存现实,从而才能在民族文化认同与现代市场消费机制的互动中寻求良性发展,复归活态的非遗保护生态园。  相似文献   

7.
"功能——情境——角色"三位一体的理论创新以情境保护为核心,颠覆了"非遗"保护的形式主义,着重于实验区本体的最鲜明特色,这种鲜明的特色需要多维度地营造文化情境,推动区域内文化链联动,达到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的理想目标。"功能——情境——角色"的理论创新把格萨尔文化保护放在更宏观、更具现实意义的情境中。从顶层设计确立县域特色形象定位,形成州级统领、县域发展的合力。通过完善传承传习的四个体系来塑造传承特色情境。优化传承人管理增设职业发展情境,提升传承水平。规范传习场所管理明确优化原则和匹配制度。提升重要信仰场域的情境建设,重视数字技术在传播中的运用。传承民俗节庆情境三管齐下,为消失的、现有的、活跃的节庆情境设计保护举措。格萨尔文化生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重视格萨尔史诗说唱"非遗"项目多样化的体验塑造,通过人、物、力的集聚来巩固薄弱的传承链条,实现格萨尔文化生态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非遗"音乐文化引入现代高等音乐教育的课堂,这是实现"非遗"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并已经为社会各界所认同。在现代高等音乐教育中建立"非遗特色教学体系"是颇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在实践"非遗特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非遗"项目的合理选择,构建地域性特色学科,并重点实现"非遗"音乐文化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9.
《西藏日报》作为西藏自治区机关报,也是西藏最权威最有影响的一份报纸,在西藏"非遗"保护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该报在"非遗"保护中的责任是通过"非遗"报道来呈现的。分析该报2013年1月至12月的报纸,能够自觉地把"非遗"作为自己重要的议程设置,在"非遗"报道中见"人",见"物",更见"精神","非遗"报道的去"阶层化",积极探索"非遗"保护的路径。但《西藏日报》"非遗"报道也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对宗教节日的规避,专家意见的缺席和舆论监督的缺位。  相似文献   

10.
皖南古徽州和青海热贡,两地自然地理环境迥然不同,社会历史经济情况各异。本文通过"寺庙和祠堂"、"唐卡和版画"、"六月会和汪公会"等等两地特色文化事象的比较,感知各自极具特色的文化生态所表现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目前两地文化生态保护的实践也给我国"非遗"保护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张小军  徐琨 《河北学刊》2014,(2):216-218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占有较大比重,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不断增加,音乐类"非遗"项目也随之增加。因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保护,深入探究河北省音乐类"非遗"特色品牌文化的构建,以期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央视中国非遗纪录片的当下书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记录日常生活中的非遗,阐释其中的时代价值,通过非虚构的纪实方式,强化此类影像的真实性。其目的旨在强调中国非遗在当下的现实意义,拉近当下受众与非遗的认知距离,使受众重拾了解非遗的兴趣,从而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已引发我国学界的广泛关注。人类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由于其研究过程注重以"他者"的视角来反观、诠释和重构文化,使其既具有对文化的人文关怀,又具有应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因此成为了"非遗"研究的基本学科起点。以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对"非遗"进行发掘、解构和重构,实现民众对"非遗"及其生态系统的有效认知,搭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是包括人类学在内的"非遗"学者群体应有的义务和必须承担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战略方向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虽已形成热潮,但具体到该名词的概念、内涵及外延,很多国人仍是知之甚少.究其根本,这种非正常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对"非遗"采取片面化保护的结果,是我们在"非遗"保护的战略方向选择及执行上出现偏差所导致的结果.是我们长期以来将"非遗"保护剥离其活态性生存的社会文化空间的结果.将"非遗"保护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合适位置去思量其价值与作用,这应是我们进行"非遗"保护时所采取的正确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与保护,原因在于传承链条的脱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要探索其传承规律,摸索其有效传承途径.高校在传承与保护"非遗"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雄厚的教育资源和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可以在"非遗"的保护过程中充当"演员"和"观众",从而使传承链条得以维系.同时非物质文化可以同高校校园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当代大学生爱国、爱家的优良传统.本文通过探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与保护过程中的成功做法及存在问题,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践,存在着一个与对象密切相关的"共识"形成的话语生产过程"。共识性创新"的概念旨在于回答共识在"非遗"创新实践中的生成机制与作用方式。在福建省"漆艺+"艺术创新实践的经验案例中",非遗"的发展规律、社会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共同构成"非遗"创新的话语场域,而接合实践则以此为出发点,通过事物与意义的勾连,为该创新实践赋予实用、规范与认知层面的合理性。对"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实践中"共识性创新"维度的强调,可以深化对现代遗产保护模式、机制及其经验的认识,但也需要认识到话语的局限性,不能以话语代替具体的、历史的实践,也不能在突显共识的同时忽视分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和文化消费的需求变迁,极大改变甚至瓦解了"非遗"的生存根基,众多弥足珍贵的"非遗"资产陷入式微,逐渐滑向消亡边缘。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扩大"非遗"传播范围,使之成为受众消费历史、消费文化的一个部分,从而提高非遗在普通民众中的普及率,并由此转换为文化资本,业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在此,我们以苏南地区非遗传承现状为例,探索如何借助现代视听手段和新媒体影像传播路径,推动非遗适应当代纷繁多样的媒介环境与受众需求,从而获得新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福建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后继人才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匮乏的状况,2013年福建省文化厅决定依托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实施"送教入企、传承非遗"校企合作办学试点,共同培养珠宝制作、木雕等传统工艺美术人才。试点项目探索的办学模式,致力于解决"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制度"创设问题,是在当代文化生态与产业发展条件下"官——产——学"协同创新的一个地域小样本,同时结合了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探索"现代学徒制"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实现模式。  相似文献   

19.
我国面临着愈演愈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跨国保护困局,对我国文化主权和文化软实力提升带来不利影响。其根源在于西方国家创设了有利于自身的知识产权制度并将"积存性"智力成果摒弃在保护范围之外,同时垄断了国际组织主导权和国际条约的诠释权。当然,国内知识产权制度设计中对"非遗"的忽视与保护缺失也有很大关系。对此,我们要积极掌握国家话语权,提升国际议程设置能力,更新立法理念、完善国内外知识产权制度,对"非遗"相关权利进行"知识产权转化",援引"文化例外"等相关原则扶持与壮大相关文化企业,为"非遗"资源走向世界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0.
新诗是一种"现代性"文体,新诗现代性建设的两大任务是让中国人成为现代人和让中国成为现代强国。诗的题材比体裁更有力量,更能直接促进社会的变革。当下应该重点关注九大类型的诗:校园诗、城市诗、乡土诗、生态诗、旅游诗、爱情诗、打油诗、哲理诗、政治诗。校园诗、城市诗和乡土诗是从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角度划分出的诗的题材类型。很多打工诗歌对城市文明怨气太重,城市诗人要热爱城市文明。乡土诗要更重视审美现代性建设,写乡土诗必须以诗人的身份说话。现代爱情诗应该包括抒写人的生物性情感的情色诗和人的心理性情感的情爱诗。适度的理性和智性,更能够让人"诗意地栖居"。政治抒情诗是艺术地表现公民政治情感的语言艺术,需要唤醒公民的政治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