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古汉语动词用法,除使动和意动外,还有为动用法。所谓为动就是说动词和宾语之间是一种目的关系。如“臣死君,君死社稷”,意思是臣为君死,君为社稷死。“死”和“君”“社稷”之间是目的关系,这种宾语是目的宾语。古汉语的这种为动用法,汉唐以来的注疏家们都明确地认识到,只是他们那时还没有语法学,不能从语法角度去解释,但他们在注解语句时,都能恰当地用目的介词“为”或目的连词“以”什么的,把为动这一层关系解释清楚。(例见下文)今天我们如果再从语法上讲清道理,这就可以使我们在阅读古文,翻译白话的时候,能从语法上有意识地运用与目的关系有关的恰当语词去解释。  相似文献   

3.
汉语里一般动词可用作使动,而心态动词的使动用法更为常见。本文列举了心态动词使动用法的正式和几种变式,并作了简要的分析比较,从而确定了这种用法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左传》中的动词使动用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词使动为什么会放在活用中讲,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并来说明,而且对及物动词使动的解释也很模糊。其实,《左传》中的使动用法具有下列特征1.古汉语中常用为使动的及物动词的一般形式,宾语常省去。2.及物动词用作使动后增加一个使动宾语。3.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后也增加一个宾语。4.不及物动词增加一个宾语,即活用为能带宾语的及物动词;原单宾语动词用作使动后,增加一个宾语,即活用为可带双宾语的及物动词,而原双宾语动词因宾语位置已处饱和状态,故没有使动用法。5.动词使动属于动词内部小类间的活用。  相似文献   

5.
一、掌握动词使动用法对阅读文言文的作用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国家之一 ,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将近四千年。四千年来 ,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 ,这是我们中国人民的极为宝贵的财富。我国的古典文献都是用文言文写的。为了继承古代文化遗产 ,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就等于有了一把钥匙。只有掌握了这把钥匙 ,才能进入我国的古代科学文化宝库的大门。要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除了要掌握一定的文言句法和文言虚词用法的知识以外 ,还必须掌握大量的实词。然而 ,在掌握文言实词的过程中 ,经常会…  相似文献   

6.
在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子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专职分工.例如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常作谓语,形容词常作状语、定语等等.这种情况,古今汉语的语法情况一致.但是,在古汉语里,有些词类的用法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产生了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变化,这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就叫词类活用.例如,“绿”是形容饲,常作定语、状语,而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中,却临时作了谓语,带了宾语,语义也由“绿色的”转变为“使……绿”(即变绿),这就活用为动词了.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里,动词和宾语之间一般都是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但是,也有不是这种关系的,动词所发出的动作行为并没有落在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身上,而是含有“为了(替、给)宾语怎么样”或“因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说,动词和宾语之间是  相似文献   

8.
古代汉语为动用法浅议戴云云一般地说,动词与宾语的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但在古代汉语里,有些动词和它后面紧跟着的名词或代词,却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这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有时既不能拿使动用法,也不能拿意动用法去解释。请看下面两例:①禹劳天下...  相似文献   

9.
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它指的是某些词用於宾语之前,可以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产生某一种行为,或者具有一种性质状态,或者成为某一种事物。古代汉语中,动词、形容词与名词等都可以用如使动。 动词、形容词与名词用如使动以后,就具备了及物动词的性质,都可以带有宾语。使动用法的动词与宾语之间多数是一对一的的关系,即一个动词带有一个宾语。例如:  相似文献   

10.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语研究史上,陈承泽先生首先提出了“致动”这一术语,许多语法论著则称“致动”为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之一。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它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兼语式的内容。本文拟探讨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11.
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名词有意动用法已经成为基本常识,数词、代词罕见的意动用法也为一些语法著作和教科书所写入。动词本身有没有意动用法,首创“致动”、“意动”说的《国文法草创》(1922年)不曾论及,此后的语法著作和教科书也大都没有提到。不提的原因大约有三:或以为没有,或以为极少,或审慎存疑。而涉及动词有无意动用法的语法著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有一种观念,认为在古代较早的史料中意动用法甚为罕见。其实,意动用法是比较普遍的,《吕氏春秋》一书即可证明。  相似文献   

13.
《诗经》的使动用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诗经》“使令”意义的表达法、《诗经》的使动用法及其特点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说明“使动”用法在较早的史料中已经相当多,并非“甚为罕见”.  相似文献   

14.
鉴于《诗经》某些名词用作动词或使动、意动、为动均解释不通,于是就根据其表义的特点大胆提出状动用法.根据状动用法包含的状语表示的意义,将它分为工具、质料、事理、比喻、时地和方位六类.就语法功能来讲,名词用作状动经常作谓语与定语,与动词的用途一脉相承.名词用作状动,多出现在名词、代词之前,而名词、代词或作宾语或为中心词,充分显示其动词的性质,成为判断名词用作状动的标志.若相应的名词、代词前置,则多有结构助词帮助,否则就属于例外.至于名词用作状动的提出,并非偶然,它是以名词用作动词为基础,以状语的研究深入为前提,其问世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15.
对动用法与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等同为特殊的述宾关系,它们之间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但作为特殊的述宾关系之一种,为深层语义关系所决定,它又和意动用法、为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阐明消费信贷的基本内涵入手,分析了消费信贷刺激内需增长的功能,进而探讨了运用消费信贷扩大内需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自从陈承泽在《国文法草创》中提出“致动”、“意动”说之后,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已被语言学界绝大多数人所承认。与此并列的还有一种“待动用法”。有些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过这种观点,可惜的是未能深入阐述。本文拟为古汉语“待动用法”争一席位,以就教于大方之家。一、什么是“待动用法”所谓“待动用法”,指主语以用作“待动”的词语所表示的态度、方式方法来对待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如:  相似文献   

18.
要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必须掌握“词类活用”。文言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在“词类活用”中又较为复杂,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是一个难点。本文试就文言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19.
对于名词的使动用法,一般的语法著作所下的定义是:它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成为谓语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但从所举的例句来看,谓语名词所表示的意义应当分为两种类型,因而定义和例句间存在着不相统辖的矛盾。鉴于这种矛盾,有些学者提出了新的解决办法,这就是分为名词的使成用法和名词的使动用法两种各自独立的语法现象。笔者认为,在名词的使动用法中,谓词名词固然表示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但不一定非要另立“使成用法”的名目,只要在所下定义中把两种情况涵概进去就行了。准确的定义应该是: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谓语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施行和谓语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相似文献   

20.
文言文当中的使动、意动用法,是古汉语词类活用的一种特殊形式,比较难掌握。为了同志们在学习上的方便,这里收集,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例句七十条,供大家学习、参考(大部分例句是从中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收集整理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叫使动用法。如:惊姜氏(《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这个例句,省略了主语“庄公”,而谓语“惊”这个动作,不是前面省略的主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