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广和郑西高铁的开通,标志着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高铁时代”已经来临。境外媒体对中国大步迈向“高铁时代”高度关注。从揣测中国政府广建高铁的意图,到分析高铁工程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从预测高铁将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再到把自己国家或地区的高铁发展与中国对比,一段时间以来,境外媒体对中国高铁的兴趣点非常广泛。  相似文献   

2.
梁天仞 《领导文萃》2010,(14):52-55
<正>高铁为中国带来的政治、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显而易见,而其军事和战略意义更是无可估量。香港《镜报月刊》不久前就刊登文章,详细解读中国高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截止目前,中国高速铁路总里程已达2830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仅用5年时间,集世界最先进4种技术,改写国际上40年高铁发展历程。从京津城际铁路、武广高  相似文献   

4.
当乘客享受舒适、快捷的高铁旅行之际,高铁的维护者确提出离开高铁岗位。什么原因使曾经令人向往的岗位失去吸引力,本文通过分析高铁岗位的人员、设备、工资待遇情况,与全段相应指标进行对比,通过数据说明高铁职工维修和更换设备工作量大,处理故障多,人员少,工资待遇相对不高,即付出与收入不成比例是高铁职工要求离开的主要原因。通过讲明利害、明确责任;提高待遇;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等措施,稳定了职工,保证了高铁设备的检修质量和运行安全。  相似文献   

5.
刘跃武 《经营管理者》2013,(14):146-146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逐步进入了高铁时代,成为世界上列车运行速度最快的国家。为了保证高铁的健康发展,建设与之相适应的高铁文化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阐述了高铁文化的内涵、特征与应该遵循的原则,分析了当代高铁文化的现状与任务,强调了建设高铁文化的重要性,探究了如何建立健全高铁文化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6.
何木 《经营管理者》2022,(11):100-101
<正>本文通过综合使用2007-2021年期间安徽省内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来验证高铁对于省内居民消费的影响。计量方法选择使用双重差分法,并纳入影响政府支出、房地产投资等控制变量,同时进行各项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各城市开通城际高铁对其消费有促进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城际高铁的开通既增加了本地商品市场的体量,又促进当地消费的增长。同时发现,省会城市开通高铁会更大程度地提振消费。因此,政府可以通过高铁建设持续加强消费吸引力,同时统筹规划,平衡各级城市高铁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经济社会日益繁荣和高铁的快速发展,到2016年,中国高铁总里程超过2万公里,年发送乘客超过25亿人次,各铁路局的高铁餐营单位已很难满足多样化乘客对高铁餐饮的服务需求,主要表现在:无法有效了解乘客全部的需求信息,无法及时掌握车厢销售情况,车与车之间的货物调配无法做到灵活处理,无法结合每日餐食销售大数据做精准分析等问题。急切需要研究适合当前高铁发展的高铁餐车经营管理模式,提升列车商品销售的效率和服务的水平,满足"高铁时代"乘客对餐食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2010年10月26日上午,随着两列"和谐号"CRH38D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从上海虹桥站、杭州站同时发出,连接上海和杭州两大城市的沪杭高铁正式通车运营.这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行速度最高的高速铁路之一. 高速铁路是一个国家综台国力的象征,中国铁路大步跨进世界领先的高铁时代,令世界刮目相看.纵横交错的高铁,正以最鲜明的身影,说明古老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发生的蜕变.  相似文献   

9.
吕铁  贺俊 《管理世界》2019,35(9):152-163,197
本文基于对中国高铁主要创新主体和重要当事人的调查研究和深度访谈,揭示和提炼政府行政干预和集中组织促成中国高铁技术赶超的边界条件和行为特征。政府干预之所以能够推动高铁这一复杂产品的技术成功,是因为政府在机会条件、创新导向和微观主体互动方式等方面引致了高强度、高效率和大范围的技术学习:首先,大规模高铁建设是中国高铁实现技术赶超重要但非充分的条件,丰富的技术机会,特别是政府构建的技术机会才是中国高铁高强度技术学习的直接驱动力;其次,由于政府同时也是装备用户和系统集成者,因而中国高铁的自主创新呈现鲜明的商业化应用导向,并大大提高了中国高铁技术赶超的效率;最后,高铁是中国极少数打破总成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的"合作悖论"、从整车到核心零部件(系统)形成全产业链技术能力的产业,这种独特的技术能力位置是在铁路装备高度专业化的产业组织条件下由行业管理部门主要出于安全保障、服务响应等理性考虑推动实现的。中国高铁的技术赶超是在非常特殊的制度、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多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政府干预的有效性具有很强的特定性和本地性。总体上看,影响中国高铁技术赶超的制度性因素(边界条件)对其他产业的借鉴意义较小,而政府及各类微观主体的行为特征则更具一般性。中国高铁经验显示,政府干预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政府是否具有引导产业创新发展的恰当激励,而且取决于政府是否具备制定有效的战略和政策并高效实施的能力,对政府干预效果的完整理解需要同时纳入激励和能力两个维度。  相似文献   

10.
路风 《管理世界》2019,35(9):164-194
走上自主开发道路和形成以高铁替代传统铁路的"激进方针"是中国高铁被公认为伟大成就的两个关键因素。但是,这两个因素在中国开始建设高铁的起点上并不存在,而是在过程中才出现的。本文采取过程性和历史性的视角,通过对这两个"转变"过程的全景式分析,揭示出在解释中国高铁的成功时被广泛忽略的因素——中国铁路装备工业的技术能力基础和国家对于发动铁路激进创新的关键作用。这些分析否定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中国高铁技术进步之源的流行性说法,也指出了造就成功的战略行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本文最后指出,系统层次的创新是保持中国高铁领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高速铁路迅猛发展。本文利用高铁开通这一自然实验衡量经济主体间信息不对称和监管成本的降低,采用双重差分法,从股价崩盘风险的角度研究了高铁开通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及其经济后果。文章研究发现高铁的开通带来了所在地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的降低,这一关系在只开通非城际高铁和同时开通城际和非城际高铁的年度更为显著。进一步渠道分析发现,高铁开通对股价崩盘风险的降低作用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和外部监管环境较弱的情况下更为显著。文章结果表明高铁的开通促进了信息的跨地区流动,有利于上市公司治理环境的提高,提供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对资本市场环境影响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2.
高铁改变城市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浩程 《决策》2010,(12):38-39
高铁的飞速发展将对中国城市之间,包括区域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影响,甚至有可能带来一次革命。  相似文献   

13.
经过最近几年的大规模建设,中国正跃升为全球运营线路最长的高铁大国,进一步的建设还在展开. 无独有偶,在2011新年之际,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明确提出,要在未来数年加大对美国高速铁路的建设投资,争取25年内使高铁覆盖全美80%人口.  相似文献   

14.
在高铁建设中以开放式党建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是一种创新,文章从高铁建设的具体情况出发,在树立开放性思维、整合人力资源到拓展高铁建设知识三个方面全面论述了如何推进开放式党建工作。  相似文献   

15.
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速铁路正式通车运营,亿万民众的目光再次聚焦到高速铁路上来,同时,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期间产生的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与普通列车不同,高速列车除了传统的噪声和震动的影响之外,还有在列车高速运行过程中机车与空气摩擦造出的噪声。本文以犀浦镇为例,通过对高铁建设和运营期间产生噪声的原因的探讨,试图找出解决高铁噪声污染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从而对高铁建设技术提出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京沪高铁项目的开工,方案的优化,许多潜在的投资风险问题凸现出来。特别是预算成本方面,京沪高铁项目处于一种无节制膨胀的"失控"状态。因此,如何较好地控制投资风险就成了此项目成败的关键一环。其中项目投资的完工风险在施工建设期出现概率最高,可控性最好。本文对京沪高铁项目的完工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风险的分类、成因,并针对京沪高铁项目投资大、工期长等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7.
高铁作为一种新兴的交通方式,对旅游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随着温福高铁、福厦高铁、向莆高铁、厦深高铁的相继开通,福建省步入了"高铁时代",目前高铁旅游圈已初具雏形。该文分析了高铁发展给福建旅游业带来的契机,指出高铁背景下福建旅游管理面临的挑战,并基于公共管理理论提出政府加强旅游管理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把技术赶超的过程,理解为微观主体在特定的激励结构下持续开展高强度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国高铁从试验性探索、引进消化吸收、正向设计再到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的技术赶超过程,嵌入在中国制度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中。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为高铁在21世纪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会,而中国的总体改革进程又为高铁产业的制度变革打开了空间,并与高铁自身的管理体制、产业组织结构等因素共同塑造了高铁的微观激励结构。这样的激励结构,不仅促使创新主体开展高强度的技术学习,而且促成了高铁有别于中国多数产业的组织间合作关系,最终实现了全产业链的技术突破。作为典型的复杂产品系统,"干中学"、"用中学"和"试验中学"是中国高铁技术能力积累的核心机制,而在技术能力积累的过程中,消化吸收能力、正向设计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背后,则是高铁部门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政府在中国高铁部门创新体系中发挥了独特的、强有力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高铁对其他产业技术赶超的启示,绝不是泛化"集中力量办大事"这种具有特定边界条件的发展模式。不考虑各产业在技术范式、竞争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试图将高铁经验简单复制到其他产业的观点是不当,甚至是危险的。  相似文献   

19.
经过最近几年的大规模建设,中国正跃升为全球运营线路最长的高铁大国,进一步的建设还在展开。无独有偶,在2011新年之际,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明确提出,要在未来数年加大对美国高速铁路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近日公布的京沪高铁审计结果让人有些吃惊,这让人想起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显示,工程建设领域仍是腐败高发地。京沪高铁是国内外高度关注的国家标志性重大建设项目。据悉,3年建设周期中,平均每年都有100多名审计人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