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理论中的主观真实论和人物中心论入手,着力于解读《达洛卫夫人》中的疯子形象—赛普蒂默斯的意识片断。伍尔夫反对物质主义者强调躯体忽视心灵,主张描写人物心理的真实。人物貌似无序的意识片断是客观事物在人物头脑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崇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斯克勒庇俄斯是古希腊的医神,对他的崇拜最早的记载来源于荷马史诗。关于阿斯克勒庇俄斯的神话传说,是一些真实人物和事件与一些思想或观念的结合。阿斯克勒庇俄斯崇拜反映了古希腊人对健康的追求,反映了他们珍惜生命、远离灾病的愿望。神话中的阿斯克勒庇俄斯与阿波罗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从阿波罗崇拜到阿斯克勒庇俄斯崇拜的转变,既是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也体现了古希腊人精神需求和现实需求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问题的核心》主人公斯戈比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悲剧人物 ,他具有强烈的怜悯之心和帮助别人的愿望 ,然而这却成了导致他自己毁灭的致命弱点。从社会、心理和宗教三方面分析了斯戈比的悲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通过爱斯梅拉达、加罗德、卡西莫多三个主要人物的美丑对照,突出了雨果人道主义的理想,也使得小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本文从分析三个主要人物形象的美与丑入手,着重剖析了这三个人物的美丑对比,同时指出雨果人道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红字》沿用了原罪与救赎的西方传统宗教主题并由此而构成小说的总体悲剧性,即人物因内心的罪感所形成的皈依上帝而实际不可得的精神幻觉。通过丁梅斯代尔牧师这个悲剧人物的塑造与刻画,在他长达七年的赎罪过程中,体现了人物命运、信仰及其情感等的虚幻、矛盾与孤独,表现出一种生命境界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6.
左拉的自然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系统理论的提出,是在19世纪80年代,但是早在60年代末,他的自然主义观点已开始见之于创作实践。1868年,左拉在他的小说《戴蕾斯·拉甘》再版序言中指出:“在《戴蕾斯·拉甘》里,我愿意探讨的是人物气质,而非人物性格。这就是全书的核心。我选择了几个人物,他们绝对地被自己的神经质和血质支配着,完全没有自由意志。他们生活中的每一行为,都由其肉体的宿命性所牵引。戴蕾斯和罗朗仅是人形畜生而已。我设法在这些畜生体内,步步深入地探求激情的奥秘、动物本能的推动力量,以及神经发作后突如其  相似文献   

7.
《红字》的读者深受霍桑对三位主角截然不同的描写影响,认为齐灵渥斯是罪恶最深厚的罪人,而他的诸多正常人的权利及人性需求却一直得不到理解和支持。由于霍桑矛盾而狭隘的宗教观,以及他对该人物存在一定的偏见,从而形成了笔下丑恶的魔鬼:齐灵渥斯。  相似文献   

8.
德国的统一是在悼斯麦的领导下实现的,德国的近现代历史也深深地打着傅斯麦的印记.因此,若想更好地理解近现代的德国,则必然要研究件斯麦,研究他统一德国的纲领.悼斯麦,这个在19世纪德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这个用“铁和血”把德国几代人的统一梦想化为现实的宰相,因其使德国“出乎意料”的统一而倍受当时德国各界的推崇,并成为历史名人;又因其统一的方式是“铁和血”而遭到史家的唾弃,悼斯麦因而成为世界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他功劳卓著;使一个崭新的民族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然而,关于他的非议也屡见不鲜,因为德国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在《巴黎圣母院》的狂欢节中,雨果描写了五花八门的、多层次的民间游戏:卡西姆多参加的“怪笑比赛”和“广场游行”,形式粗俗、怪诞;爱斯梅拉达的“广场卖艺”和“山羊识字戏法”, 充满幻想和象征;克罗德的密室炼金术却弥漫着神秘阴森之气。这些游戏成为人物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质和内涵,造就了人物各异的特性、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义,由此形成了卡西姆多、爱斯梅拉达及克罗德人物形象的“三重结构”。这正是雨果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狂欢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深入研究、认真总结丹巴县《格萨 (斯 )尔》人物石刻的创作历程和经验 ,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发扬光大 ,使之成为藏族新文化有机的组成部分 ,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红字》中的珠儿是作者霍桑着力塑造的一个文学形象,她是自然、完美的象征。她的形象映照出小说人物的矛盾关系和当时的社会宗教矛盾,同时展现了作者霍桑矛盾的思想。她的完美揭示了矛盾的存在,并在这种碰撞中给作品以希望的闪光。  相似文献   

12.
赛珍珠是以创作中国题材小说而闻名于世的美国作家。在其代表作《大地》中,她没有附和西方对东方的两极分化认识,而是客观又有创意地描绘出一幅幅中国农民的真实生活图景。在东方主义背景下对《大地》中的女主人公阿兰形象进行分析,阿兰的传统与反叛形象反映了赛珍珠对待中国文化的客观价值取向,赛珍珠的这种写作态度摆脱了东方主义的束缚,为她在世界文坛上赢得了公认的声誉,更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以降,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运渐恶化。然而,20世纪30年代,“中国形象”却产生了重大转变。在此转变过程中,美国作家赛珍珠的小说作品《大地》及由其改编的同名电影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分析电影《大地》中所体现的正面为主的“中国形象”,以及这一积极形象背后的历史、社会成因。  相似文献   

14.
赛珍珠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性作家,她一直处在“争议”的边缘。其主要原因就是她异国的写作风格,而让她成名的主要原因也恰恰如此。如何看待中国式小说创作是评价其文学贡献的重要因素。文化相对主义理论无疑为赛珍珠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文化相对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赛珍珠进行其跨文化写作。对于赛珍珠文化相对主义思想及其影响下的跨文化写作的文学价值的肯定,为我们研究跨文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赛珍珠创作了若干关于中国的小说,在美国出版后比较畅销,其中一些被翻译成中文.但当时,鲁迅、巴金等对赛珍珠的作品持否定态度,并作出负面评价.茅盾则以自己小说<水藻行>中的中国人形象,反驳赛珍珠<大地>中的中国人形象,表达中国文化人的政治立场和道德追求.重新回顾赛珍珠在当时中国的接受情况有助于我们重新反思自身的文化立场和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16.
从地理位置看,珠江三角洲外围城市比较内核城市而言,具有一定程度的区域文化共生现象。因此,这些城市的旅游形象个性鲜明。塑造旅游城市形象可从其个性识别系统,即文化个性识别、时间功能个性识别、空间功能个性识别,来进行旅游形象定位。  相似文献   

17.
大珠三角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大珠三角地区(21城市)1995~2009年15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进行分析,来研究小珠三角地区(9城市)①和大珠三角地区(21城市)②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结果表明,小珠三角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正在形成,但程度不高;大珠三角地区仍然存在市场分割,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浅析《红字》的象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红字》中红字“A”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指出作者通过塑造“小珠儿”的形象,增强了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寄托了作者对爱的绝对自由的向往。  相似文献   

19.
赛珍珠的长篇小说《母亲》以中国皖北农村为创作背景,刻画了一个勤劳智慧、精力充沛、充满爱心的农村妇女———"母亲"的形象。小说充满母性的温馨、妻性的智慧、女性的言说。在拂去了历史的尘埃之后,《母亲》以其细致入微而又震撼人心的描写,依然深受读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20.
珠三角地区是广东高端服务业发展先行先试的典范。文章使用产值区位商、就业区位商和人均服务产品指标对珠三角地区九个城市服务业发展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发现珠三角地区城市间服务业专业化程度差异性较大。广州、深圳作为广东省的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且已各自形成具有明显优势的服务行业,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服务业发展与广州、深圳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生产服务业发展较为落后,江门、惠州、肇庆的服务业基础较差,难以形成区内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