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苗月宁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4):68-71
清代“寡母抚孤”现象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及内在原因,寡母以坚强的毅力和伟大的智慧为孤子们撑起了一片无雨的天空。同时,她们也为整个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徐庭云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37-40
本文对隋唐五代寡母独自支掌家庭并抚育孤子成材的现象进行了深入考察,认为寡 母把孤是中国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寡母们以其母性的光辉和智慧的光辉,为 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应是妇女史、教育史和社会史予以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寡母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学中的寡母形象几乎从未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本文试图以比较文学的主题学研究方法,借助西方女权主义批评,解读这一特殊群体——寡母类型,并探计其形成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4.
5.
论“新移民文学”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华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8(1):86-92
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大陆迁徙至海外的新移民 ,在居住国面临着一种复杂的文化背景 ,自身的文化身份也变得独特而尴尬 ,他们正以一种尴尬的“边缘性”在不同文化的夹缝中生存着。“新移民文学”文本为之画出了逼真的图景 ,本文试图对此作出全面的归纳与梳理 ,并对其蕴藏的文化意义作较为深刻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葛彬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3)
和中国历代女性一样,宋代女性在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经济领域,宋代女性在农业进步、手工业兴盛、城市经济繁荣中作出了贡献;在文学领域,丰饶的文化土壤上滋润了女性毓秀的心灵,从而使她们抒写出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动荡的生活给女性带来了灾难,同时也成为女性文化创作的源泉,其中的文化意蕴深邃而有意义,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不同层面和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审美文化方面绽露出了宋代女性文化的意蕴 相似文献
7.
彭体春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Z4)
焦氏是曹禺剧作《原野》中的人物形象 ,也许因为焦氏与焦大星是显然的母子关系 ,人们很少就此发表观点。事实上 ,本文认为这种关系并非如此简单 ,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了针对这种母子关系的新诠释 ,认为焦氏形象是寡母与儿子关系框架内的特殊类型———错位型寡母 相似文献
8.
彭体春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3(12):49-51
焦氏是曹禺剧作<原野>中的人物形象,也许因为焦氏与焦大星是显然的母子关系,人们很少就此发表观点.事实上,本文认为这种关系并非如此简单,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针对这种母子关系的新诠释,认为焦氏形象是寡母与儿子关系框架内的特殊类型--错位型寡母. 相似文献
9.
宵禁作为古代传统农耕社会下一种重要的文化制度,表面是对人员出行的管理,但其内核蕴含着中国古代传统中阴阳和合的哲学思想和农耕文明下形成的时空观念及伦理意识。宵禁的文学书写主要体现在明清小说中,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明清社会的宵禁现状,具有独特的文学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杨宪益现象"的文学、文化阐释--兼谈文学翻译者主体性要素的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勇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4):73-76
文学翻译研究不能只局限于对翻译结果静态的、微观的文本分析,还要展开对翻译全过程和翻译主体、接受主体的动态、宏观的文学和文化研究.文章结合文学、文化和翻译主体分析的方法,解析"杨宪益现象",兼论文学翻译者主体性要素的构成. 相似文献
11.
周兰桂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43-46
小说主题的释读,是文学释读的核心。对《狂人日记》文学主题的文化语境释读,不仅可揭示小说创作的深层历史文化情境,而且可以深入理解“救救孩子”乃鲁迅作为启蒙者生命意志的全部承诺。 相似文献
12.
王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3):13-16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土家族的服饰内涵主要体现在:一是反映土家族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二是反映土家族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三是反映土家族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体现;四是反映土家族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载体。研究土家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对深化土家族服饰的基础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推进土家族服饰的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蒋小平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4):74-80
晚明文人传奇中节妇形象的大量出现与"有益风化"的戏曲创作传统、统治上层的提倡、思想界的颂扬等因素密切相关。与明初期传奇中节妇形象更多是囿于道德规范的伦理表达相比,晚明传奇中节妇的"贞节"具备了更多情感的内涵,由"为理守节"转化为"为情守节"。然而,女性贞节内涵"情"的注入是以强化女性贞节观为目的的。文人作家即便受到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颂情的同时不敢忘却"理"的存在,不约而同立足主流文化填充儒家女性贞节观内涵,将看似不相容的"情"与"贞"以"情教"、"情正"等理论统一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芳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22(3):90-93
英语中的词汇与文化息息相关 ,英语习语是词汇中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最为敏感的部分。英语习语渗透着浓郁的西方文化气息 ,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文化词汇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习语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民间性 ,从英美地理环境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习语的比喻性和整体性 ,从英美的风俗习惯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习语的地域性和和谐性。 相似文献
15.
汉英颜色词“红”之国俗语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英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2):40-42
汉英颜色词及其构成的词语都具有丰富的国俗语义,这是汉英民族长期以来经过千百代人民生活实践而形成的。在语义上既相似又相异;在修辞上有褒有贬。研究和发掘颜色词语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蕴涵的国俗语义,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本文以汉语中的“红”和英语中的“red”这两个对应词为例,探讨汉英民族颜色词的国俗语义同异现象,以期对跨文化交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高丽萍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2):27-29
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委婉的比较,可以看出,无论是汉民族还是西方民族都有其各自的委婉语,在人类共同的一些方面,比如死亡、疾病等,他们有相同之处;另一方面,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及社会习俗等差异,在某些方面委婉语的使用就有较大差异.因此,在使用委婉语的过程中,要吸收西方好的委婉语以丰富民族语言文化. 相似文献
17.
谭志满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1):13-17
土家语俗语是在土家族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并经过锤炼而形成的相对固定的语言形式。由于土家语没有文字,今天已经很难就每一个俗语的来源以及特征进行考证,但从类型学角度看,土家语俗语的形成与土家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生计方式、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同时土家语俗语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具有跨越性、在内容上具有民族性、在形式上具有灵活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杨知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3):84-87
鹤庆古城———鹤阳镇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保留中原传统文化比较完整,并与民族文化相融比较好的古城。古城文化底蕴深厚,具体表现在城市布局、寺庙和宗祠、传统民居四合院、寺庙民居的楹联,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古城民俗文化中不仅保存传承儒家传统民俗,还与白族、彝族文化相融合。 相似文献
19.
陈德琥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110-114
花鼓灯艺术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在长期的文化涵化、濡化过程中,花鼓灯已成为一种相互融合、以和为贵、自娱又娱人的开放性和共荣性很强的文化载体。花鼓灯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农耕文明的稻作文化和粟作文化在淮河流域的有机融合,其中粟作文化占有明显的优势。因此,花鼓灯艺术具有兼容南北文化之优长、而以北方文化为主的根本特质。 相似文献
20.
汉英颜色词“黄”(yellow)之国俗语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玉英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6):85-88
汉语中"黄"和英语中"yellow"这对颜色词及其构成的词语都具有丰富的国俗语义.在语义上有同有异;在修辞上有褒有贬.研究颜色词语中所承载的国俗语义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本文拟对其国俗语义异同并存现象作一探讨、对比,以期对跨文化交际、翻译与教学等方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