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传统中国,"天子之孝"是专为帝王设置的臣子规范.唐玄宗是以帝王身份推崇并实践"天子之孝"的典型.他不仅亲注<孝经>,阐释"天子之孝"的基本内涵,并且身体力行,安定社稷,德治天下.他以"天子之孝"将自己装扮成为中华主流文化和传统道德的继承者,论证了帝位的合法性,增强了"以孝治天下"的说服力和可能性.通观整个帝制时代,作为中国古代的政治调节理论,"天子之孝"是一种普遍的帝王意识,属于统治思想的范畴.它既是对王权的论证,也是对王权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对王权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的"立公灭私"观念与社会整合(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公私观念成型于春秋战国时期.此期,"公"、"私"概念由人称指谓向社会形态拓展."公"的价值意义与其所表达的社会公共事物与公共关系相联系,把国家、君主、社会与个人贯通为一体.此期又是士人的私理、私论大行其道的时代,社会关系以私为纽带进行了空前改组,然而,先哲们却把"私"视为万恶之源,进行了猛烈抨击."立公灭私"成为主流意识,取消了"私"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形成了君主、国家与民间社会,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尖锐对立,使中国社会政治生活出现了一个无法解决的"公"、"私"悖论."立公灭私"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共理性的高度概括和总体特征,它与君主制度互为表里,为专制制度整合社会资源、控制分配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一  从春秋战国迄今两千多年来 ,公私关系问题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话题。对于公私关系的不同认识形成了多种公私观念 ,从政治思想层面看 ,传统公私观念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 :第一类 ,以君主之私为天下大公的公私观念。这种类型的公私观念 ,其内在的价值规定是君主之私凌驾于国家之公之上 ,国家之公又凌驾于臣民之私之上。在表述上则强调崇公抑私、立公去私。中国传统道德推崇以德配天 ,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而天德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至公无私。这类公私观认为君主的德行上应天德 ,于是大力崇公抑私 ,甚至要求“以公灭私”。在传统…  相似文献   

4.
张晓芒 《中州学刊》2006,(4):160-163
墨子时代,尚私观念盛行,墨子以他对天志所代表的义利关系的阐述,表达了他的不以私利害天下人民之公利的公私观点,并以此影响了他的论辩思想的形成,发展出他的“三表法”式的归纳思维方式与比喻式的推类思维方式,推动了中国古代推类思维特质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公”与“私”虽然不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主要范畴,但是它却几乎渗透到宋明时期每一位儒家的伦理哲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之中。本文沿着宋明儒学发展的历史轨迹,通过对儒学重要个案的考察,揭示了在公私之别上,二者既有国家之分、人我之分、物我之分,又有义利之分、理欲之分,还有公有和私占之分;在公私关系上,宋明儒学经历了“圣人之道至公而已”、“无物我之私”、“至公无私”、“循理而公”、“天下为公”、“廓然大公”、“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大公无私”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旨在说明,宋明儒学公私观在其自身发展的脉络上显示出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之特征。  相似文献   

6.
<庄子·应帝王>的结尾是混沌之死的寓言,这个寓言的背景视域是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混沌之死暗喻礼(报)对德的谋杀,而一旦不以德维系,而以德之戕害为后果,礼自身也就式微崩坏了.这是庄子版本的"礼坏乐崩",它暗示,随着帝、王时代及其政教典范(德与礼)的终结,以礼义论展开自我界定的中国观念以及以中国中心论为轴心的天下观的精神基础,也面临着基本型的危机.这正是<应帝王>通过混沌之死传达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公、私观念成型于春秋战国时期.此期,"公"、"私"概念由人称指谓向社会形态拓展."公"的价值意义与其所表达的社会公共事物和公共关系相联系,把国家、君主、社会与个人贯通为一体.此期又是士人的私理、私论大行其道的时代,社会关系以私为纽带进行了空前改组.然而,先哲们却把"私"视为万恶之源,进行了猛烈抨击."立公灭私"成为主流意识,取消了"私"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形成了君主、国家与民间社会,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尖锐对立,使中国社会政治生活出现了一个无法解决的"公"、"私"悖论."立公灭私"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共理性的高度概括和总体特征,它与君主制度互为表里,为专制制度整合社会资源、控制分配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公私关系问题并非儒家的核心命题,但儒家对公私关系的论述却成为传统文化公共观念的主流价值观念,即立公灭私和贵公去私。文章主要分析了儒家贵公观的理论范式,认为儒家以公私二元对立为基本范畴,以贵公去私为核心理念,从形而上学本体论、日常伦理价值规范和"隆礼重法"的政治制度三个方面论证贵公观的合法性,使它成为封建君主专制社会的伦理规范和道义价值。传统儒家文化的贵公观虽然有其局限性,但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看,它对社会公共理性的养成、较完备的公共观念和主流的行政伦理文化都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刘中建 《中州学刊》2004,4(3):161-165
在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中,对待"公"与"私"关系的主导思维方式是"崇公抑私",其目的是实现"大公无私"的理想政治境界.但这一"大公"的理想境界却又不得不依赖君主专制这一"大私"的方式来实现,由此造成传统社会中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公私两无"(即理论和现实脱节)的尴尬局面."私"之不存,"公"则不立,这是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有过明确的论述."崇公抑私"思维方式对近代乃至现代中国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有着重要的意义.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所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则体现了我国在对待公私关系问题上的最新思考和重大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10.
苏亦工 《人文杂志》2002,1(1):39-43
法律经常被解释为人类的意志 ,不同的志向可以创造不同的法律。中国古代的法律向称“王法”。“王法”的设立是基于帝王之志 ,而所谓帝王之志 ,不过是一种无穷大的私心 ,力图由一个人、一家人或一种宗派势力垄断政权、把持天下、包揽一切资源的产物。真正的王法真正的儒者宽恕之道 ,用现代术语来表述 ,就是要保障每个人的权利 ,实现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11.
黄昌勇  郅庭阁 《河北学刊》2002,22(3):97-100
本文通过对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文学观念变化过程的描述,展示出他从主张“为人生的艺术”到转而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复杂历程。既反映出周作人文学思想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也显示了五四时期相关文学概念内涵的丰富性,对我们重新认识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及相关作家的文学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地球上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但部分矿产资源趋于“零库存”的严峻现实,使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绝境。人类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大量消耗矿产资源的错误倾向,促使我们必须对矿产资源的价值重新进行原理性评估。依靠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只能走“循环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13.
信任的信任:中国企业的“家”与“天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任的伦理-心理运动过程,是企业组织形态内部在微观层面与动机生产相伴生的一种信任的动力机制。中国文化空间中存在着有利于企业扩展亲亲信任的两个认同原理:基于家之心理的"同心原理";基于家之伦理的"同德原理"。比亚迪的案例表明,泛家族企业的信任扩展模式,是企业从家族→企业之"同心同德",走向企业→家族之"同心同德"的中介或过渡。而我们通过对雷丁的同心圆模型的颠倒得出了一个天下同心的模型,旨在进一步表明:一种基于天下理念的信任价值观是指引企业家走出封闭自我或自我利益的狭小天地,走向更广阔、更高远的世界的不可缺少的一种对信任的信任。  相似文献   

14.
从毛泽东到胡锦涛,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坚持和传播着为民思想。这一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述和内涵,充分体现了党的宗旨的一致性和为民思想的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深入交流"三农"问题的研究成果,河南省农业厅、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改革发展研究院召开河南省"三农"问题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就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农民增收、劳动力转移、税费改革、土地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基层政权机构改革等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力图为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塑造河南形象重在提升文化品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地域形象差异形成的深层原因,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有力推动力量。本文从文化理念的角度,深层关照河南形象的兴衰,提出通过多层面提升河南人的文化品位、经济增长的文化品位、市场文化品位、环境文化品位、产品文化品位,着力塑造河南发展、稳定、开放、文明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17.
秦晖 《人文杂志》2006,(5):37-45
孟子"辟杨墨"在先秦思想史上很著名,也是理解儒家定位的一个重要坐标.但是<孟子>文本中的"杨近墨远"倾向却引起后世的许多歧见.笔者将此事置于"周秦之变"的社会背景中,参考各家解说,认为这场思想冲突的实质是当时社会变迁所涉及的最根本性的问题即权利问题.孟子辟杨墨,并非是要在杨、墨之间搞折中.对"拔一毛"之权属谁的问题,古儒的主张是个人及"天下"皆非本,即在权利问题上既反对个人主义也反对大共同体主义.这与郭店儒书中所谓"为父绝君"的说法一样,体现了古儒的小共同体本位政治观.把这种观念褒为"天下主义"、或者贬为"特殊主义"都是不对的.应该说孟、杨、墨都提出了一套普世性的伦理规则,就此而言他们都有所谓"天下主义"情结,但是三种规则彼此冲突.而古儒的小共同体主义与杨朱个人主义的距离相对较近,与墨翟及后来的法家两种大共同体主义的距离更远.理解这一点对认识中国传统后来的发展及当代的转型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利 《河北学刊》2006,26(2):108-112
宋代的“义理决狱”是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运动中的一次升华,是儒家的精神和原则在司法领域内的具体体现。“义理决狱”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司法审判的标准,以调解为手段,以宁人息讼为目的,在调解和息讼中都贯穿着教化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的评孔思潮有特定的时代条件,它必然地同新文化运动产生关联性。这种关联性表现为,新文化运动以评孔批孔为焦点,以新旧对立为区别,在三个领域以三条互相联系的线索展开。虽然三条线索在空间上是平行发展的,但在思想逻辑上则是不断推进的,由此掀起了长达八年时间的汹涌澎湃的新文化激流。五四时期的评孔思潮与新文化运动的良性互动关系,为中国社会的近代变迁增添了丰富而崭新的时代内容,在中国思想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20.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 ,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 ,以及亚洲金融危机后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中国与韩国这两个有着相互密切的历史文化关联和相似发展经历的国家 ,如何迎接挑战、选择对策 ,这是富有战略意义的课题。韩国总统经济顾问柳钟根博士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演讲 ( 1999年 10月 7日 ) ,向人们展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思想。他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观念的剖析 ,全球化问题与国际新秩序的理解 ,当代世界竞争观念的新阐释 ,关于 2 0世纪 5 0年代是人类历史新起点的观点 ,以及国粹主义与家族主义的分析 ,都是富有启发性的。本刊特予发表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