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官士刚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51-55
秦汉江南经济是史学界较为关注并作了一些有益探讨的问题。但由于在“江南”范围界定上的模糊不清,导致现有研究颇有拔高之嫌。笔者以为,秦汉时期的江南经济虽较前代已有大发展,但充其量还只是零星、局部的开发;而到六朝时期,由于西晋末年中原世家大族的大量南迁及东晋南朝政权的定都建康,使得江南地区成为基本经济区,官方力量和民间力量携手合作,江南经济由此转入了大规模的全面开发阶段,为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六朝是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先后建都建康,故称为六朝。六朝是江南由地域概念向文化概念转变的关键时期。本文试从诗歌意象中归纳出了江南三个方面的地方意象,即自然意象、人物意象、地名意象,由此来认识江南意象在六朝时期的价值魅力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六朝时期由于民族矛盾纷争和战乱频繁,掀起了中国历史上北人南迁的又一次高潮。大量南迁移民不仅为江南地区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垦辟出大量的土地,并且在南方广泛种植和推广北方的旱地作物,同时铁器牛耕等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应用。以江南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基础,其手工业和商业也都蓬勃兴起,大型商业城市纷纷出现。六朝移民不仅推动了江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促成了江南经济区的形成,而且为隋唐以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六朝时期的江南园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承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85-91
六朝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江南私家园林的崛起与寺观园林的出现,打破了皇家园林一枝独秀的局面。中国古典园林三大系统的形成,推动了园林艺术风格的发展。六朝时期,人们在艺术审美上崇尚自然,趋向自然。园林艺术逐步向模拟自然山水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园林创作手法,推动了"妙极自然,宛自天开"的人工山水园的修建。 相似文献
5.
李伯重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68-80,159
近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尤其是现在江南的经济发展水平正在迅速接近西方发达国家,创造了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奇迹,这个奇迹赖以产生的基础是此前几个世纪江南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增长。为了正确认识今天的江南经济奇迹,就必须真正认识江南经济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历史基础;而要真正认识江南经济的过去,关键是正确认识江南在西方到来之前的经济状况,就必须抛弃西方中心论,从新的视野研究近代早期江南经济史。这对于改进我们关于西方到来之前中国"传统"经济的看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六朝时期,生产力的持续进步,推动商品经济向纵深发展,使商品经济与农业经济逐步整合,即商品经济与农业经济形成了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关系。同时,六朝时期的非抑商政策,也成为六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比较战国秦汉,六朝时期商品经济不仅没有衰落,反而有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从商人数众多,商业城市和农村集市的兴起,以及长途贩运贸易发达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妇女体育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妇女的体育活动不多见于史籍,反而多见于文学作品。本文通过对历代描写妇女体育的文学作品的透视与分析,展示了古代妇女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总结了妇女体育活动得以开展的原因,同时可让人们领略到妇女体育活动中的美学魅力。 相似文献
8.
漂移的重心——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何时移到江南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友江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1996,(2):82-83,86
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在两汉以前,一直都是经济重心所在地。然而世界的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于各种客观的或人为原因,经济重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渐渐向南方推进。但经济重心的南移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开端,五代十国时期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南宋时期的最终完成三个阶段。首先,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以后,出现了“名豪大侠,富宝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山东大者连郡国,… 相似文献
9.
王宗英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6)
六朝是一个对女性既严苛又宽容的时期,礼教的蔓延还未达到密不透风的程度,一方面树立了一些女教的典范,另一方面风雅与才情兼具的女性成为文人歌颂的对象。这种对于女性的社会风气直接体现在仕女画中,出现了女教的样本与理想化的女性图像。 相似文献
10.
贾淑荣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213-215
唐宋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而在这些成就的取得的过程中,女性的功绩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妇女在社会经济方面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在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统治下,妇女除了受封建君权、族权、父权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之外,还要承受封建夫权的压迫。在这些压迫和束缚下,她们既要完成人类繁衍的使命,又要与男子一道分担社会生产的重任。尽管如此,她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作,千百年来默默地不辞辛劳地完成着这些伟大的任务,进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南朝皇室和士族在政治上的互动对南朝文学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南朝皇室和士族在政治上的互动促使了士族士人集中精力从事文学的创作与研究;二是南朝皇室和士族在政治上的互动促使南朝皇族与士族在文学上形成一种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赵树功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19(3):1-6
兴是中国古典文艺学中一个重要的范畴。《诗经》六义中的兴与比常常以一体化的形式出现,并在后世的阐释里承担着美刺的任务,而钟嵘《诗品序》中却已出现了与以往迥异的内涵,这个内涵是对比兴传统功用的超越,也就是说,后世具有浓厚美学意味的兴与比兴之兴本是一体化的,浓厚美学意味的兴只是在比兴之传统功能淡化、比兴所依附的自然逐步被审美化之后才产生的,这是一个功能的转化。但是,刘勰等却认为在六朝“兴义消亡”,这个观点是将传统的比兴之兴与美学意味的兴割裂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丁邦友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60-64
本文从岭南高僧、官僚士人及商人三个群体入手,简略考察了六朝时期佛教在岭南传播的情况。笔者认为,六朝时期岭南的高僧有着流动频繁、重译经创寺而不重佛教义理探讨的特点;岭南的官僚文人热心佛教的较少,而岭南商人则由于在从事海外贸易的过程中,最早接触佛教,对佛教在岭南的传播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商人阶层信奉佛教,主要出于功利目的。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当时岭南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不是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加上岭南地区传统的务实精神的影响,使涉足岭南的中外高僧难以长久停留,也使佛教在岭南地区难以向上流社会推进。 相似文献
14.
六朝时期火灾频繁发生,并具有规模大、破坏性严重、相对集中的特点。火灾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加重了六朝人民的负担,并加剧了六朝生态环境的破坏。六朝时期对火灾的认识尚不科学,但开始注重对火灾的救助和防范。 相似文献
15.
熊明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7(2):23-29
汉魏六朝杂传,抛弃正统史传对人物的历史化定位,关注个体生命,描写日常生活,人物传写趋向生活化;摆脱了史传对政治资鉴和道德劝诫目的的追求,关注人物性格,注重对人物的性格刻画,人物传写趋向个性化;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细节描写等手法,对人物进行从外貌到性格品行的传神写照,刻画出一个个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从人物传写的取向与重心,还是就人物形象本身而言,汉魏六朝杂传的人物传写都体现出明显的小说化倾向。 相似文献
16.
晁成林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5):43-47
在普遍以“绮彩”、“声律”为重的六朝愉情揣性的诗坛,文人袭用旧调、敷叙旧事(乐题本事)一类的故事乐府缘何屡屡频现,不绝于史。笔者以为,这是文人创作兴趣的转移、儒学传统的倡导、乐府本身的叙事性、六朝诗学思想的浸润和类书编纂的兴盛等综合因素使然。 相似文献
17.
张承宗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1)
本文对孙吴、东晋及南朝时期的倡伎作了比较详细的考察,说明六朝时期的倡伎,主要是指以歌舞为业的艺人。官伎与家伎,是六朝倡伎的两种主要类型。江南地区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在南齐年间开始出现私妓。唐代诗人写了不少以南齐名妓苏小小为题材的诗,写出了这位南朝江南名妓的卓越才华、凄厉身世与不幸遭遇。 相似文献
18.
余开亮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4)
自然山水审美在六朝成为风尚,这一现象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人与自然山水关系的演变、政治环境与隐逸文化潮流、庄园经济活动的开展、玄佛思想的盛行都促进了自然山水地位的提高,最终促成了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自然山水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李正春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4):48-53
六朝是我国诗歌传播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人们的传播意识随着文学地位的确立而觉醒,逐渐发达的造纸术也诗歌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此间诗歌传播中的酬唱赠答、歌妓乐工传唱、题壁与编选诗文集等活动都为诗歌的传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读者的接受又对诗歌创作从题材、体裁、风格与流派的形成上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