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克己复礼”是两千多年前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表孔老二妄图复辟奴隶制的反动纲领。当时,正是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广大受压迫的奴隶和新兴地主阶级起来造反,冲破腐朽“礼治”的束缚,向奴隶主贵族展开了夺权斗争,奴隶制社会眼看就要完蛋。孔老二为了挽救行将灭亡的奴隶制社会打出了“克己复礼”这面黑旗。他的“礼”就是指西周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与此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复礼”就是恢复西  相似文献   

2.
一、春秋时期劳动人民的反孔斗争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的奴隶制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人民同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极其尖锐,奴隶和平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发生;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壮大,纷纷向奴隶主贵族展开了夺权斗争。对于这种奴隶制度“礼坏乐崩”的新形势,广大劳动人民和新兴地主阶级无不拍手叫好;可是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孔老二却逆历史潮流而动,提出了“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妄图挽救摇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家和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儒家,围绕实行“法治”还是“礼治”,即建立和巩固新兴地主阶级专政还是维护和复辟奴隶主阶级专政,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生死大搏斗。生活在战国末期的韩非,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适应着历史发展的要求,以同儒家的“礼治”和奴隶主贵族复辟势力不可调和的斗争精神,“观往者得失之变”,总结了前辈法家的法治主张和法治实践,创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理论体系,奠定了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理论基础。他的《定法》和《难势》,在总结前期法家的法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奴隶的反抗斗争沉重地打击了腐朽的奴隶制度;新兴的地主阶级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向奴隶主阶级夺权;奴隶主阶级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千方百计地维护和复辟奴隶制。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十分激烈。这种斗争必然要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内来。当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和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儒家之间展开的反“天命”和“畏天命”思想的斗争,就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在哲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法家在千百万奴隶大起义的推动之下,代表着新兴的地主阶级向腐朽的奴隶主阶级作斗争,要求用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去代替奴隶制的生产关系,这时法家的阶级基础及其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是十分清楚的。到了封建社会的中后期(指西汉中期到明代中期以及明代中期以后到鸦片战争以前),由于奴隶主阶级已经被打垮,奴隶制全面复辟的危险已经过去,而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却不断激化起来,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统治的斗争越来越厉害,这就使得地主阶级的历史地位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从原来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革命的阶级变成了一个保守的以至于反动的阶级。这时的法家和封建社会的前期的法家不同,它已经不再是新兴的革命阶级的代表。但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内,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仍然在继续  相似文献   

6.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孤愤》是他代表新兴地主阶级讨伐没落奴隶主贵族及其钻进封建政权内部的奴隶主贵族复辟势力的一篇战斗檄文。在《孤愤》这篇不到两千字的文章中,始终贯穿着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新兴地主阶级巩固封建政权与钻进新政权内部来的那些奴隶主贵族复辟势力,是“不可两存之仇”,是势不两立的你死我活的斗争。这种思想,在韩非的许多著作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例如他的《五蠹》就明确提出儒法之争是“不可两立”的;儒法两家是“不相容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儒家思想和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家思想,进行过长期、激烈和尖锐的斗争。秦王朝的建立,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他实行的“以吏为师”、“独尊法术”的政策,以法家思想的辉煌胜利,给先秦儒法  相似文献   

8.
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杰出的代表。他顺应历史潮流,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在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儒法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中,坚决捍卫和发展了前期法家变法革新的理论,制定了比较完整的法治路线。与此相适应,他还提出了一条使法治路线得以贯彻执行的“任人唯贤”的组织路线。这是战胜奴隶主贵族复辟势力,夺取和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执行法治路线的一项决策。韩非的《孤愤》,正是在这个重要问题上批判了奴隶主贵族以世卿世禄制为核心的“任人唯亲”路线,系统阐明了新兴地主阶级“任人唯贤”的进步理论。  相似文献   

9.
纵观中国儒法斗争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地主阶级对儒法两家的态度明显地有着三个不同的大阶段:春秋战国到秦,地主阶级是尊法反儒的;到了西汉前期中期,变成了“霸王道杂之”,基本上还是搞法家路线,但尊儒倾向逐渐发展;西汉晚期以后,地主阶级打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旗帜,孔孟之道成了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因而也成了整个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就是地主阶级从尊法反儒到尊儒反法的“三部曲”。儒家思想本来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新兴地主阶级所反对的,为什么后来会变成了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主要精神支柱?我们要总结儒法斗争和整个阶级斗争  相似文献   

10.
儒法两家的斗争,开始于春秋末期,距今已是两千四百多年了。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化的急剧变革时期。在这个历史阶段中进行的儒法斗争,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西周时期,我国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当时全国的土地和奴隶名义上都归最大的奴  相似文献   

11.
少正卯和孔老二的斗争,是春秋末期新兴地主阶级革新路线同没落奴隶主阶级守旧倒退路线的激烈斗争。这场斗争,揭开了我国历史上儒法两家长期斗争的序幕。少正卯(?——公元前489午)是鲁国的大夫。他通“古今之变”,是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思想上的代表,是一位杰出的法家先驱者。少正卯从本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坚决反对孔老二“克已复礼”的反动政治主张,热情地倡导革新思想。他为了推翻  相似文献   

12.
战国后期,封建统一政权正在形成。在社会制度大变革的时代,“诸侯异政,百家异说”,思想文化战线上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日益尖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和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儒家正展开激烈的论战。法家思想的杰出代表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二九八——二三八年间),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阶级大搏斗、儒法大论战的重要时代里。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家和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儒家,围绕实行“法治”还是“礼治”,即建立和巩固新兴地主阶级专政还是维护和复辟奴隶主阶级专政,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生死大搏斗。生活在战国末  相似文献   

14.
一秦始皇(公元前二五九年——公元前二一○年)是我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政治家。秦始皇所处的时代,正当我国历史上战国时代的后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在奴隶和平民反对奴隶主贵族的阶级斗争的基础上已经基本战胜了奴隶主阶级,在各个诸侯国都已不同程度地掌握了政权,封建制度已经取代了奴隶制度。但是,由于封建制度刚刚确立,经济基础还不巩固,上层建筑还有待逐步完善,而奴隶制的残余仍然严重存在,奴隶主贵族在各个诸侯国仍然有着很大的势力,因此,社会上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一直都在激烈地进行着,反动的儒家学派拼命鼓吹“法先王”,主张分封制,就是奴隶主贵族复辟活动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反映。同  相似文献   

15.
“四人邦”把我国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政治思想的一个学派——法家和代表设落奴隶主阶级政治思想的另一个学派——儒家之间的斗争,作为贯穿古今中外历史的所谓的“一根红线”,用以篡改奴隶反对奴隶主、农民反对地主、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为此,他们捏造出:“在反对奴隶主的斗争中,法家、奴隶和农民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之类的谎言,编造“荀况称颂过奴隶起义的领袖‘盗跖’是盗跖吟口,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之类的骗局。  相似文献   

16.
浅论墨翟的反孔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后期,我国奴隶制面临全面崩溃的局面,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阶级展开了激烈的夺权斗争。当时,反映在政治思想领域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法家先驱人物积极参与了反对奴隶制等级制度(周礼)的斗争,要求打破奴隶制的统治秩序,反对儒家的复古倒退路线。而以孔丘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的代言人,则顽固地推行复古路线,大造反革命舆论,力图扼杀新生势力。这时,墨家学说的创始人——墨翟,也对孔丘及其儒学进行揭露和批判。今天,我们在深入开展批林批孔,批儒评法的同时,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墨翟的反孔思想进行分析研究,对于进一步研究儒法斗争史,揭露和批判孔丘及其儒学的反动实质,更好地推动批林批孔运动向前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韩非传     
我国社会到了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阶级之间所进行的夺权与反夺权、反复辟与复辟的斗争更加激烈。儒法两家的斗争,作为这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也随着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法家在同儒家的理论斗争中,逐步地形成了自己一整套新的思  相似文献   

18.
春秋末年,新的封建制在兴起,腐朽的奴隶制在没落,政权、财权、文权日益落在新兴地主阶级手里,不少奴隶主贵族国破家亡,身败名裂,以至沦为奴隶。社会突飞猛进。大动荡的浪潮冲击了孔丘一家。他的祖先是宋国的大奴隶主贵族,他曾祖父因内乱逃到鲁国,父亲在鲁国做大夫,到孔丘就没落了。孔丘三岁丧父,家境贫困,不得不干一些被奴隶主认为下贱的工作以糊口。孔丘自幼怀念其祖先的“富贵”,仇视当时的社会大变革。孔丘对那把他和他的阶级弄得国破家亡的奴隶、平民和新兴地主阶级,怀着刻骨的阶级仇恨,顽固地坚持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反动立场。他的政治立场,决定了他一生的思想、言论和行动。  相似文献   

19.
[说明]商鞅是我国战国时代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是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他顺应历史的潮流,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在同儒家复古倒退路线的斗争中,提出并推行了一条革新进步的法家路线。在军事上,他反对奴隶主诸侯割据的非正义战争,主张“以战去战”,用新兴地主阶级的正义战争统一中国,用新兴地主阶级的革命暴力消灭奴隶主阶级的反革命暴力。为此,提出了一条“以法治军”lk的军事路线,主张以法为治军之本,反对儒家“以礼治军”和虚伪的仁义道德的反动说教,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法治思想来统一军队的思想,规定严明的赏罚制度和严格的军事纪律,实行“兵农合一”的“耕战”政策,等等。商鞅的这条“以法治  相似文献   

20.
两千多年以前,中国社会处在奴隶制濒临崩溃,封建的生产方式兴起的大变革时期。奴隶对奴隶主的反抗斗争,如火如茶,烽烟四起。腐朽的奴隶主阶级同新兴的地主阶级之间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也日益尖锐。在这个阶级斗争进入决战阶段的时候,统治集团的分化过程加剧了。一些臣子弑君篡位,一些贵族没落破产。大量的奴隶也转化为自由民。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奴隶主阶级专政“大厦”土崩瓦解,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出现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礼崩乐坏”的动荡局面。社会在斗争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