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玲 《南方人口》2005,20(2):7-12
本文首先从我国人口增长、人口城镇化与人口迁移趋势,引出珠江三角洲人口容量探讨的必要性,再从与世界大都市不同圈层人口构成的比较、球江三角洲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承载力、经济人口容量等不同的角度,探讨珠江三角洲的人口容量。目前,珠江三角洲仍有一定人口容量富余,但内圈层有的市人口容量已经超载、有的市已接近临界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口迁移的空间形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根据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和历次人口调查资料,对过去50年间的人口分布及各地区人口迁移的空间形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作者采用RobertoBachi的迁移人口偏好指数研究省际人口迁移及西部和其他地区人口迁移的形态变化,并根据一些选择因素,如迁移距离、本地人口、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投资、工业结构、就业率及失业率、政府政策、自然资源与环境、教育和其他一些地区性社会经济要素,建立Narayana人口迁移的修正模型,并简要讨论了与中国西部大开发和入口迁移相关的一些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省际人口迁移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利用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和第四次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主要根据罗杰斯年龄—迁移率模型,考察和分析了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省际人口迁移基本状况。研究发现,由于中国人口迁移受户籍制度等二元社会体制的强烈制约,省际人口迁移在很大程度上主要表现为年轻劳动者外出打工,年龄分布更高度集中于20~30岁组。另外,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对省际迁入人口的吸引力各有特点,珠三角地区几乎完全表现为经济吸引力,而长三角地区则表现出较强的社会吸引力。这与两地区的历史传统、经济结构、产业模式及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人口迁移流动是改变人口数量和人力资本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人口迁移流动造成的人口数量和人力资本空间分布变化是否一致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一个需要更加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我国人口流动过程中形成的人口素质结构转变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证研究,探讨其形成的经济原因和造成的经济影响。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群体和中等教育及以下群体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净流向相同的状态,而2013-2015年以来各省陆续出现净流向相反的现象,形成了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的替代效应。高等教育人才的净流入地区是经济发达省份、地理条件优越省份以及少数民族自治区,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以及广东省等三大都市圈内的六个省市的高等教育净流入人才占跨省高等教育净流入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人口替代对当地的经济影响表现为三点:第一,改变当地劳动力资源禀赋结构,使高等教育群体及中等教育群体人数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第二,改变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影响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第三,拉大地区劳动力收入差距。据此提出两点政策建议:首先,地方省市可以通过市场化的产业结构调整手段控制相应的流动人口群体规模,而不必依靠限制人口流动的政策以及硬性提出人口调控目标来管理流动人口规模。其次,地方政府要做好地区经济规划以及定位,充分认识现在的人口替代对于未来地区创新能力以及劳动力收入差距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章引入人口迁移重心的概念,并以此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区域模式及其变化。作者通过考察人口迁移重心与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位移的联动变化,发现相对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更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的省际人口迁移,对中国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作者认为,促进西部地区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仍然是未来中国实现人口与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宾静 《西北人口》2007,28(2):93-96
清朝中叶,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起来,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人口增长的高峰,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为缓解严重的人口压力,失地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无法生存的情况下被迫构成人口迁移的主力,由人口稠密地区向人口稀疏地区、由农村向商业经济发达的城市流动,使清中期的人口迁移出现新的特点及趋势。  相似文献   

7.
俞路  张善余 《南方人口》2005,20(3):17-23
三大都市圈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承载区和人口承载区,对三大都市圈的人口迁移研究对于整个中国的人口迁移研究来说很具有代表性。本文运用空间统计中有关方向和距离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三大都市圈人口迁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地区之间人口迁移量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差距、人口规模、地理距离和气候差别。根据分析结果,参照吉佛的引力模型建立三大都市圈与全国其它各地州市的人口迁移量模型。  相似文献   

8.
利用三个代表年份的数据,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及其趋势进行分析。首先,根据三个年份人口老龄化系数情况,将广东省老龄化分为年轻型、成年型初期、成年型后期、老年型初期、老年型中期五个阶段。同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分析广东省人口老龄化分布趋势呈现出的从外围(粤北、粤西和粤东)向中心区(珠三角地区)扩散的趋势,通过引入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阐述了广东省人口老龄化的时序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广东省人口老龄化空间形态模式、分布规律的成因,认为总体来看,尽管由于受外来人口迁移的影响,广东省地区人口老龄化延迟,但是,目前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随着人口红利期的结束,人口亏损期将接踵而来,广东省应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以利补亏,以应对老龄期社会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国内外城市增长的相关理论和研究为基础,基于长三角地区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城市经济增长、人口规模、劳动生产率三个指标来研究19902010年间城市增长,发现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趋同趋势,并且人口迁移和城市经济集聚存在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人口迁移通过增加当地市场潜力、规模经济和外部性等促进了城市经济集聚,而城市经济集聚进一步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移。为了促进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建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减少制度性限制,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城市的经济集聚功能。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国内外城市增长的相关理论和研究为基础,基于长三角地区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城市经济增长、人口规模、劳动生产率三个指标来研究1990~2010年间城市增长,发现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趋同趋势,并且人口迁移和城市经济集聚存在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人口迁移通过增加当地市场潜力、规模经济和外部性等促进了城市经济集聚,而城市经济集聚进一步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移。为了促进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建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减少制度性限制,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城市的经济集聚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文章利用1990和2000年人口普查、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汇总数据,以及相关的社会经济数据,动态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的规模与地区结构的变化特征,并依据有关的人口流动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地区间人口迁移模型,对经济发展、市场化、失业率、空间距离、信息等要素与人口流动水平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人口迁移过程中的空间效应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引力方程的框架下,基于O?D模型,针对现有研究忽视空间效应的现状,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对我国人口迁移中的空间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引入空间效应后,不仅能够较好地解释我国人口在省际间的迁移,而且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现阶段各省区间人口迁移的机制和方式。这不但是对人口迁移理论的有益扩展,对我国东西部地区人口合理流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更是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人口迁移趋势及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从影响人口迁移的动力要素和迁移方式入手,从战略上把握我国不同地区未来人口迁移及空间格局的基本趋势,探索促进人口有序流动的各项政策。研究表明,2000~2020年我国每年从乡村迁入到城市的净常住人口数量将大体保持在1500万左右,并在链式迁移方式主导下,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仅出现一些微调,未来迁移人口还将主要集中在大都市区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考察2015~202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省际差异。研究发现,近年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等宏观发展环境的巨大变化,造成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人口迁出省份昔日东迁人口“逆势”回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缩小,导致省际人口迁移目的地选择呈分散化及其区域分布的均衡化。分析其影响因素显示,城乡收入差距等经济因素仍是影响省际人口迁移目的地选择的最主要因素,但其作用已显弱化;空间因素的作用也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出现减小趋势;开放度等良好的市场化及人文社会环境已对迁移人口选择目的地表现出一定的影响力。各因素对省际人口迁移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存在明显省际差异。  相似文献   

15.
人口迁移是影响人口分布及其结构的基本因素之一,对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经济和人口与环境的协同机制有最敏感的反馈效应。因此,必须把人口迁移因子作为社会系统中的内生变量进行综合研究。本文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将人口迁移与迁出地和迁入地联系  相似文献   

16.
2000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与人口分布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区域经济迅速增长,产业结构急剧变动,人口空间格局出现了深刻的调整。总体上,区域人口增长势头有所放缓,空间格局向"多中心聚集"方向发展。在省际迁移中,广东一枝独秀的局面开始改变,人口迁移重心已由珠三角转移到长三角及其他地区,但东部地区仍然是最重要的人口承载区,同时人口在中、西部部分区域的回归正在加速。在此期间,人口迁移原因越来越多元化,社会因素逐渐增强,迁移流向更为复杂。因此,必须高瞻远瞩、统筹兼顾地对人口再分布进行合理的引导,使其更有利于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经济和社会发展较有基础与现时中国“改革开放试验区”广东省的一个中心区域,其人口城镇化现象,也在当全国仅可说是从初期阶段开始向中斯阶段前进时,她已经真正进入了中期阶段的发展。因此.对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人口城镇化的研究和总结,也应是研究、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验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本文以1990年普查手工汇总资料为基础,在纵的方面与改革开放之初1982年普查时的情况相比较,在横的方面既与全省其他地区比较、也作本区内地域差异的比较,简要地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珠江三角洲人口城镇化发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人口迁移是人口在不同的地理空间迁徙流动的总称。人口迁移对于人口的分布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摸清某一区域人口迁移的来龙去脉,对于制定当地的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2000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区域模式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局部性变化。如人口迁出和迁入的分布都呈一定集中趋势,且迁入集中趋势尤为明显;人口迁出呈"多极化",迁入则更加集中化;一些重要的人口迁出地和迁入地的迁出和迁入强度表现出强者恒强、强者更强的特征。人口迁入重心北移,长三角都市圈取代珠三角都市圈成为21世纪以来省际人口迁入的主要地区。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及其变化,主要是迁入地城镇收入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吸引作用明显增强所致,并与空间距离等恒定因素的影响相对弱化有关。  相似文献   

20.
人口迁移矩阵用以反映地区间的人口流向。它一方面是研究人口地区间迁移的基础,又可进一步提取信息以预测多地区人口趋势等。完整的人口迁移矩阵需要地区间人口流向的完整资料,对n个地区,意味着必须提供n~2个数据。中国省区人口迁移矩阵,直到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完成,才可能得出。本文即根据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求出1982—1987年全国省区人口迁移矩阵。 1987年的人口抽样调查,对各地的迁入人口及其迁出省区进行了调查,迁入人口不仅包括有户口改变的迁移,也包括无户口改变的迁移即自流迁移等,因而较全面地反映了人口迁移的状况。人口迁移矩阵的一般形式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