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区域间主义是关于区域之间关系的研究,随着国际社会中各区域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区域发展正在焕发新的生机。区域间主义具有板块层次性、行为体多角色性以及国家在区域投放权力相对有限性等特征,这些认识为我们分析地区秩序的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冷战后东亚地区秩序的构建就深受亚太地区的影响,表现为东亚地区内部一体化进程在曲折中蓬勃发展的同时,美国继续维持并巩固其在东亚的存在,并将东亚地区秩序建构逐步纳入其对亚太地区的整合中,使得东亚地区秩序在冷战后沿着安全、经济与合法性观念三重维度不断发展变化。鉴此,东亚地区应在兼顾亚太地区和东亚地区秩序发展的同时,激发东亚内部的发展活力,增进东亚国家的区域认同和对地区发展的责任意识,推动东亚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2.
制造业是东亚地区的优势。典型表现为东亚地区的制造业与美国经济具有非常强的相互依存性。浙江是全国各省份制造业占本省GDP比重最高的省份 ,占全国制造业的比重也已达约1/10,制造业是浙江的强项。浙江应以东亚地区制造业优势为依托 ,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 ,争取成为中国和太平洋西岸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相似文献   

3.
中国作为东亚市场提供者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美元体制下东亚地区面临的诸多困境。其中,东亚经济增长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是其面临的重要挑战。未来东亚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内部能否出现替代美国的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者。从贸易视角考察中国作为东亚市场提供者的现状、潜力及未来前景,通过对东亚新三角贸易模式与中国作为区域贸易集聚地作用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正在扮演起东亚地区市场提供者的角色;实证研究的结果也表明,中国作为东亚地区市场提供者的地位会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和人民币升值趋势而进一步增强。但是,现阶段中国在东亚最终产品出口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与美国的差距明显,尚不具备替代美国成为东亚地区最大的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者的能力。中国需要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对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进行调整,积极扩大内需,这必将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与美国东亚战略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东亚地区本身的政治经济格局.由于美国在东亚地区有着直接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军事存在,因而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对美国的东亚战略形成挑战和冲突.文章拟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进行剖析和预测,进而分析这种发展趋势在若干领域可能与美国东亚战略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以及美国与东亚国家之间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五动博弈,在此基础上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前景作出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地缘政治学意义上的判断和评论.  相似文献   

5.
经济冲击对称性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基础条件。我们运用三变量结构式VAR方法,对东亚、欧元区和美洲南锥体三个区域内部实际供给、实际需求与货币冲击对称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地区的实际经济冲击对称性总体上低于欧元区但高于南锥体国家,在东亚某些次区域集团中,实际经济冲击对称性已经达到或超过欧元区的水平;同时,东亚地区经济冲击规模高于欧元区而与美洲相近,但其冲击调整速度则明显快于其他区域。考虑到目前各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进程,东亚地区有足够的条件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制度化的区域经济合作与政策协调。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区域货币合作和货币一体化成为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趋向。中国是东亚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其整体经济规模和巨大的国内市场在亚洲以至世界经济中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东亚货币合作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中国也需要东亚货币合作。在东亚货币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的进程中,中国不仅应该积极参与东亚货币合作这一进程,而且应该成为推动者和领导者。  相似文献   

7.
陈凌 《兰州学刊》2004,(5):44-45,41
东亚是安全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 ,建构主义的共同体和平论对东亚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它有助于东亚各国形成相互信任和集体共识 ,创造东亚稳定的安全环境 ,从而形成一个建立在国际政治文化基础上的共同体。使共同体和平论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的开放步伐加快,中国与亚太地区的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已成为亚大地区国际分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本地区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具有深刻的影响力。由于各国在亚太地区经济中所具有的总体规模、竞争力、比较优势和生产分工不同,它们与中国的经济联系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从而产生经济关系的不同类型。这种双边经济关系的不同类型差别导致这些国家(地区)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估价差别以至对中国的经济政策差别。我们首先把各国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一)高度互补型:这种类型的经济关…  相似文献   

9.
东亚作为大国比较集中的地区,其发展和稳定备受瞩目。而在地区大国的互动过程中,未来的东亚国际体系将向哪个方向转型,更是世人关注的焦点。从体系结构、体系制度、体系文化等国际体系转型的要素出发,探讨东亚国际体系的转型方向表明,若以均势体系为转型方向,长远来看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以及东亚地区的稳定;协调体系在理论上要优于均势体系,在东亚地区也有一定的适用性,可以作为未来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方向。中国所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新安全观、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符合东亚地区的长远利益,因此中国可以引领东亚国际体系向协调、稳定、共生的方向转型。  相似文献   

10.
东亚地区以其地缘优势和经济互补优势,成为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区和世界经济的增长点。本文分析了目前东亚经济合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分析“入世”后中国面临的客观现实及对东亚区域合作应采取的立场和对策,对21世纪中国依托东亚,加入全球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集聚的不同内涵出发,选择制造业二位数行业与四位数行业在县级层面的空间分布为研究对象,以行业基尼系数与地区Hoover系数为指标,详细分析目前中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状况,对长期以来学界关于区域集聚水平较低、地区间产业存在同构化倾向的论争做出明确回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结果显示,制造业各行业在县级经济体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县级经济体的专业化倾向明显,其行业基尼系数与地区Hoover系数均处于较高水平。因此,在继续保持县级经济体的专业化水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大中型城市是解决制造业产能过剩等问题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2.
国际制造业的转移与产业集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伟  李俊 《晋阳学刊》2005,(6):46-49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制造业转移有助于整合各国资源,提升各国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作为构造地方产业体系的有效组织形式,在提高地方产业竞争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结合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新的特点和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用产业集群承接国际制造业的转移是增强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发达国家纷纷进行了产业升级和转移,将对外投资的重心放在了高技术产业,如将高技术产业中的加工、组装、研发等部门向我国转移。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关系到一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强弱。这意味着外商直接投资为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高技术产业在引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内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未来发展造成了障碍。为此,通过从3个方面对FDI技术外溢与高技术产业发展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引进FDI推动该产业优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决定因素与政策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作为商品和服务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而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的功能。它基于制造业的基础、从制造业中逐渐分离出来并发展成为推动现代制造业迅速成长的独立的产业部门。专业化、市场化、物质化、标准化、迂回化以及信息化,是决定现代服务业发展深化的主要因素。我国“十一五”期间,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必须从认识、理论、政策、体制、机制、策略、模式等方面同时努力。  相似文献   

15.
经济转型升级与在国家层面上的发展战略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体制机制有直接的关系。只有把以学习和模仿为主的后发优势战略转型为以创新驱动为主的先发战略,才能有效地带动经济转型升级,避免使发展过程进入中等收入陷阱,才能成功地进行发展动力源的切换。长三角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产业角度看,就是要集中资源,重点发展代表国家竞争力和话语权的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攀升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争当价值链的链主。又好又快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最重要的战略举措。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首先启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就等于抓住了经济转型升级的牛鼻子。在目前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存在投入相对不足、进入的行政壁垒较高、全球化发展程度不够的条件下,率先转变服务业发展方式,就是要像过去抓工业化一样抓服务业发展,就是要在信息技术支撑下以全球化视野发展现代服务业,就是要在扩大内需中内生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就是要利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联效应和庞大的市场需求协调地发展服务业。  相似文献   

16.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高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措施,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期望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风险大、技术门槛高以及创新具有系统性和公共物品性等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扶持及其支撑体系构建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给我国许多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国的产业重组即将进入一个高峰时期。产业组织内外的因素要求政府必须介入产业重组,以提升地区和产业的竞争力;但是政府介入产业重组必须遵循市场原则,依据不同产业的实际情况去推动产业重组。  相似文献   

18.
制造业创新效率是衡量京津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利用DEA-BCC模型与Malmquist指数,实证分析了京津冀制造业2016—2019年的创新效率及其变化情况;随后利用面板Tobit模型考察了影响制造业创新效率的相关因素。研究表明:京津冀制造业创新效率主要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增,技术创新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技术效率(TE)、规模效率(SE)总体偏低、多数行业处于无效率状态;通过计算基尼系数发现,不同行业的创新效率存在明显差距,不平等现象突出,并呈现加剧趋势;进一步计算Malmquist指数发现,2016—2019年京津冀制造业的创新效率总体趋于上升;从行业细分来看,相对于低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的效率优势更为明显,行业的技术水平对创新效率具有正向效应;最后,相关因素分析发现:政府补助、主营业务收入、市场化进程、外商直接投资与制造业创新效率正相关,可以促进效率的提升;而融资约束与创新效率负相关,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通过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了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发现京津冀三地在产业结构发展上存在阶梯性差异,河北省第二、三产业发展状况与北京、天津存在较大差异,且产业结构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其次,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河北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和阶段,发现十年来河北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从重度失调阶段历经轻度失调阶段,逐步发展到初级协调阶段,现过渡到中级协调阶段;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推动河北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统述评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等经济学流派关于专业化分工和报酬递增研究思路的演变脉络,指出以专业化分工为源泉的报酬递增思想对于现实经济更具有解释力。在此基础上,从专业化分工视角分析了当代产业集群的演进。本文认为,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交易网络的扩展。分工的深化促进了企业的发展;随着交易网络的扩展,各种交易费用迅速增加,为了减少交易费用,增加报酬递增,协调分工的进一步深化,集群应运而生,并伴随着分工的发展而发展。反之,集群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交易网络的扩展。最后,文章针对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